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思考

如果让你来评价儿童画,你会觉得怎样才算是一幅好作品呢?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画得乱七八糟的作品,恨不得手把手去教孩子画。

画得“乱七八糟”就是画得不好吗?今天来看看我国知名儿童美术教育学家李力加老师怎么说

儿童原创作品,画来自于生活的东西。这些作品为何特别珍贵,为何好,好在哪里,是需要分析给国民们的。特别需要分析给年轻父母、幼儿教师、小学、初中美术教师们看,在阅读孩子的作品中,体悟来自于孩子们生活“记忆的视觉印象(意象)”。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图1


作品为3-4岁年段儿童的作品。抛开涉及到孩子们画作表现心理层面的主题性、故事性、拟人化、趣味性等,仅仅从美术学科本位的视角欣赏这个年段作业,需要看两个方面:


第一,自由用线的状态。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孩子在用“线画的方式”构成作品时,画面中的线条是自如的,没有内心被成人约束的羁绊,没有任何怕画错误、画不正确的心理顾虑左右自己,完全是按照自己内心想法自由表达。线条、图形(图式构成上)没有纠错的修改,即便是由于年龄局限缘故,其小手肌肉与骨骼生长造成了运笔时线条发生颤抖,依旧是我行我素画出来。

第二,构成画面的自由度。例如,此作品的下半部分,小火车的轨道、类似于高铁动车的车头、车身,都是采用重叠形态方式构成,线条特别自如、肯定。


这类作品中,孩子会把自己想到的事情(人物、景物、事物)全部罗列在一起,纸张多大,画面构成的形态就有多少。欣赏孩子的作品要看他们对画面细节的处理,而且,在欣赏中,成人们看着、看着,会生发出会心一笑:孩子真是太可爱了,竟然这样画!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图2:太精彩的作品

第一眼看到这样作品,会被孩子们的强大内心所震撼!他们小小的年纪,心中竟然装下了如此多的事情,成人们之前可否想到了呢?


这个孩子很能表现,把自己想到的事物全部落实在画纸的每个角落,构图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画面里线条的张力是自然呈现出来的,没有任何线条、形态上的做作与修饰。我们如果想探讨孩子画中究竟想的是什么,画的是什么,就需要找个时间,到孩子那里去,手中恭敬地拿着他的作品,让孩子依偎在自己的怀中,听他细细叙说自己的画作。此刻,最好打开手机的录音或录像功能键,把这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转换为文字和图像同步。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图3


看着画面有点颤抖的线条,知道孩子年龄大概是3岁左右。画面里汽车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采用这样处理,所有的成人们都不曾想到这样的图像构成方式,唯有小孩子才会如此自由。他所留在画纸上的形态、故事或事件,是孩子曾经的记忆,当教师给了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便自然地诉说着心中的故事。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图4


这是一个小男孩的作品。画面看上去虽然似乎感觉他的表现有点不完善,我想,主要原因是由孩子记忆中的故事情节所造成的。但是,当我们细细品味作品局部细节的时候,会感觉到孩子特有的创造图式能力如此强大


例如,线条疏密的节奏、韵律等,绝不是成人教的,是孩子自己感悟的、天生从娘胎里带来的。再如,造型落笔的肯定性,显示了孩子内心对所要表现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


局部非常精彩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图5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图6


这两幅作业由于着色,第一感觉似乎成为了一幅正式作品。当教师不断变换着工具、材料,为孩子们自由表现提供平台的时候,他们的驾驭能力也会令成人吃惊。


在儿童期的美术活动里,真是不需要教什么美术学科的规则,最需要的是懂得儿童内心需要什么的好教师。孩子需要由动笔的活动释放心灵,也需要动笔的方式磨练意志,更需要动笔的方式发展身体触觉感、运动力度,特别需要在动笔过程里完成自己视觉思维方法的积淀。


小结

上述作业来自浙江某教师开设的儿童美术工作室孩子们画作,还有太多好作业,这里仅呈现几幅。该老师近年以来对于儿童自发、自由、原创性美术表现活动的特别关注,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和她的对话中,已经感受到她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追求,也感受到那些来她工作室送孩子的年轻父母们、祖父母们,当下已经开始认同她对儿童期孩子美术活动的引导是如此重要的事情。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儿童是怎样生长的?儿童生命的能力究竟是如何发展的?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儿童为何用涂鸦的方式画画来了解,都需要通过研究儿童为何在原创活动中如此释放个人心境来读懂孩子。

注意:孩子的所有原创绘画作品,没有一幅是现实世界物象的直接翻版。

孩子们的所看、所想、所记忆中的视觉意象,肯定在自己画画时自然反映进去,在画面里按照个人的意愿体现出来。

面对儿童作品,幼儿教师和年轻的父母亲们、以及关注未来孩子们发展的国人们,需要了解的就是,孩子们在自己画中的这种图式反映和体现在画面里的故事详情。

当然,成人所关注的儿童成长研究还不局限于画画,孩子们动手完成的任何物件(手工造型活动),都会由他们的作品反映出来。

-- END --

点击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童画相关信息

2018童画美国艺术之旅央视专访

“315”假,童画一直在路上

“携手,让改变发生”2018童画加盟年

由文联艺术展综合编辑整理,仅供学习分享

加盟热线 | 4006-580-085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长按、关注

李力加:你能容忍孩子这样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