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山大墓發掘前,就已經被盜了,而且盜損嚴重

印山大墓位於紹興城西南約13公里的木柵村西南側,西距書法聖地蘭亭約2.5公里。這裡是半山丘陵地帶,四周群山環抱,在群山環抱的東北一一西南走向的寬闊走廊地帶,由東向西分佈著五座大小相若的小山,印山為最東面的一座。

印山大墓發掘前,就已經被盜了,而且盜損嚴重

印山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小山,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00米,高25米。因其平面略呈方形,立面高聳似印,故俗稱印山。

這裡群山擁翠,綠水環繞,朝霞夕暉,雲煙變幻。這樣的靈秀之地當然是理想的桑梓之地,自然不會被古人錯過,印山大墓就位於印山之巔。

大墓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被發現,此後一直成為考古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省、市、縣的文物考古人員多次到實地進行調查。不少研究者紛紛作出推測,認為很可能就是越王允常的“木客大冢”。

據《越絕書》卷八記載:“木客大冢者,句踐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樓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為桴,故曰木客。去縣十五里。一曰句踐伐善材,文刻獻於吳,故曰木客。”

通過實地考察並結合文獻記載,1995年6月10日,紹興縣以“木客大冢”的名稱將印山大墓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5日,浙江省考古所所長劉軍率一些學術委員會成員到紹興調查一文物被盜事件,順道看看印山大墓。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竟然也成了盜墓者重點注視的對象。

當“順道來看看的“浙江省考古所的專家們登上印山時,他們大吃一驚:滿地狼藉,堆滿了盜挖出來的青膏泥,雜有木炭及槨木碎片,3個盜洞呈一字型排列,間距約10餘米,長都在1.5米左右,寬約0.8米,東西兩個各深7-8米,中間一個深15米。

不好,印山大墓被盜了!原定的調查立即停止,省考古所在紹興召開緊急會議,並馬上向省文物局報告。4月6日,時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毛昭晰、省文物局副局長陳文錦等有關領導、考古專家一行三十多人趕赴紹興現場。

紹興縣文保所所長梁志明腰繫繩索沿最深的盜洞下至15米處,發現數根大木頭,顯然,盜墓者已進入墓室。鑑於印山大墓被盜嚴重,並且有徹底破壞的危險,立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已非常必要,省文物局領導立即向國家文物局彙報,並獲准同意進行搶救性發掘的批示。

8月,國家文物局批准了經過修改的印山大墓的發掘方案。隨之省文物局成立了印山大墓發掘工作領導小組,由時任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陳文錦任組長;紹興縣也成立了由副縣長為組長的紹興縣印山大墓發掘工作領導小組。印山大墓的發掘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發掘工作剛剛開始,考古人員就發現大墓的封土中除了3個現代盜洞以外,還有大小略異的古代盜洞7個。

印山大墓發掘前,就已經被盜了,而且盜損嚴重

7個古代盜洞大體呈一字形分佈於封土的東西向中軸線上,最大的盜洞開口直徑達8米多,所有盜洞都直接打到墓室或甬道,深達15米左右。每一個盜洞就像紮在人們心上的一把尖刀,印山大墓命系何方?我們還能有所發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