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流古镇文|刘家红

独流古镇

文|刘家红

独流古镇文|刘家红

独流隶属于天津市静海区,是中国北方具有千年历史的一座古镇,以盛产“独流老醋”而闻名。独流因水得名,因漕运而兴起,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在此汇成一水,故名独流,同时,自隋唐至民国时期,这里发达的漕运,造就了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工商业,而且,古镇独流还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而被世人关注和广为传颂着。

独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隅,镇区东北部距天津市区仅三十公里,境内有津浦铁路、津涞公路和京沪高速贯穿,它东望渤海、西偎冀中、南拱沧州、北倚京津,如同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渤海之滨。旧时,这里还是“南七北六”十三省御道的必经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沿运河巡视时,都曾途经独流。独流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初期,那时的北宋与辽国以大清河为界,独流也自然成了两国对峙的前沿,北宋王朝在此设立了独流东寨、北寨两个军站并驻有重兵,杨家将等许多抗辽英雄的故事至今还在这里流传。后来,部分戍边将士带家眷在此长期驻留下来,独流也由寨而村、由村而市、由市而镇地逐步发展起来,到明朝初期,已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

独流古镇文|刘家红

独流四周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和黑龙港河等河流环绕,天成的钟灵毓秀,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旧时,独流周边的洼淀盛产苇蒲,妇女们在长期编织苇蒲制品时,时常会发出痛苦的吟唱,天长日久,便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哭五更》,嗣后,民间艺人又将这首歌曲衍变成地方花会“碌碡会”,流传于华北地区,经久不衰;独流人民素有热爱文化生活的传统,自清朝初期,这里就形成了每年端午节时在南泊赛龙舟的习俗;清末,独流成立了文社,许多文人士子约曰结社、赋诗联句;新中国成立后,评剧、歌舞等文艺形式在此逐渐兴盛,并多次在全市各类演出中获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渊源,使这里不仅造就了巨富“海张五”、花鸟画家侯秉衡和武术大师任向荣等名人,而且,至今还保留有“文昌阁”、“侯家大院”、“平安水会旧址”、“天下第一坛纪念碑”、“全木结构运河大桥”等文化遗存。

独流古为燕赵之地,这里人们的尚武传统由来已久,并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明末清初,独流人便已习武成风,有南街侯青太、北街武举张玉江传授武艺,全镇习武人数达七、八百人,练习的拳类有太祖拳(传说为宋太祖当年在此驻军时留下的)、通臂拳,器械有刀、棍、枪等。由太祖拳演变而来的通臂拳目前已有六代传人,能做刀、枪两用的独流苗刀是双刃长刀,堪称独流一绝,现在也成为全国的武林绝活。传说当年明代戚继光抗倭时,苗刀在戚家军中广泛使用,在抗击倭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静海县城还建有专门的“苗刀培训基地”。旧时,独流武术高手辈出、名扬津冀,武术大师霍元甲也曾先后几次到这里切磋武艺。

独流古镇文|刘家红

独流史称“津静重镇”,旧时,这里是冀中地区重要的水旱码头,曾因舟楫之便,而得漕运之利,并成就了这里发达的工商业。清朝中期,独流的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商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每天都有大量的外来货物和外销货物在此集散。到清光绪年间,独流已有商号115家,大小店铺1000余家,清宣统年间,这里成立静海第一个商会——独流商会,到民国初年,有着两万人口的独流镇区,从商人员达半数,每逢农历三、八集日,这里是“身居三里外,便听吆喝声”。“吃在独流”,做为美食之乡,独流迄今仍保存着“曹三焖鱼”、“芦记火烧”、“张记黑皮果仁”、“锅巴”、“嘎巴菜”等地方特色美食,品尝后令人回味无穷。

独流的手工制造业在清代就已具备了一定水平,当时,全镇仅铁行就有七家,包括农机具在内的绝大多数手工业品都是自产,基本不用外购;全镇还有较大的造船厂四家,能造出价值十万元大洋的船只;多年来建筑业一直是独流的主打产业,解放前,这里有较大的建筑公司五家,承建了镇区及周边地区大量的民宅、商宇、楼堂馆所,今天,这里从事建筑业的仍有四千多人。自清朝中后期,独流便有“酒醋之乡”的美称,用小米、高粱冒等为原料,配以柔软的运河水和精湛工艺,所酿造出的独流老醋色泽纯正、香甜可口。传说清康熙帝因长年劳累而有头晕之疾,采用多种药物后均不见效,而食用独流老醋两月余,病却痊愈,从此,独流醋便成了清代朝廷的贡品,民国时期,大总统黎元洪亲自为独流老醋题写了“老三立”的匾额,如今,年产三万八千吨的独流老醋已享誉海内外,“天立牌独流老醋公司”是仅次于镇江香醋的全国第二大制醋企业。

独流古镇文|刘家红

千年古镇独流还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光绪庚子年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船工出身的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在独流胜利街建立了“天下第一坛”,嗣后,镇内及周边地区遍设“拳坛”,团民总数达两万余人。当年六月,以独流为核心的“坎字团”在张德成、刘连胜等带领下,在攻打天津紫竹林租界、争夺老龙头火车站和天津保卫站中,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侵略者。独流的妇女们还挣脱了“街头不抛面、走路不露足”的封建旧俗,组成“红灯照”、“青灯照”等妇女组织,协助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1937年8月,天津失守后,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官兵退守独流,独流人民冒着枪林弹雨,把大饼、绿豆汤送给前线的子弟兵,还全力配合守军以民房、墙头为工事,击退了日军宫岐和首下两个旅团的十几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校级以下军官十七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军占领独流后,独流人民在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运河为依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抗日斗争,“武工队”、“堡垒户”遍及独流及周边地区,他们扒火车、炸岗楼、截击敌运粮船、破坏日军修械所,有力配合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千年独流美丽而富饶,“花光水色乱晴湖,小艇轻移起浴凫”,这是清代进士高恒懋对独流及其郊外风光的真实写照。今日的南运河上,一座座涵闸、一处处泵站巍峨壮观,运河两岸,一幢幢新楼、一行行绿荫交相辉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古老的运河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一个更加崭新、开放的独流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独流古镇文|刘家红

主播近照

主播近照主播简介:杨晓明,涉县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悦读全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