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的我,看到这些物品,回忆满满,瞬间泪奔!


这个叫录音机,八十年代初期盛行一时。有双卡或单卡的,有单喇叭双喇叭或更多喇叭。还有立体声的。当时小年青手拿收录机,行走在大街大路上,会吸引人们的注目。

这个叫饭盒,是铝制的。当时在七十年代,工人上班、学生上学都会用饭盒装好米或其他谷类,带到工厂或学校饭。

八十代以前,没有电子钟的时代,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座钟,就是很富有的家庭。当时座钟以“三五”牌最为有名。

改革开放初期,拥有这样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就很不错了,一般在三十元左右。如果带有短波的,就更上档次。一开始是用电池,后来能交直流两用。

芦花鞋,也是草鞋。不过做到脚踝,不像草鞋漏空。在草绳中加了芦花,所以鞋面上都是毛茸茸而灰白色的芦花,因此而得名。

蓑衣,用一种叫蓑草编织成的可以遮雨的雨具,外形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下雨时在农田里干活就穿上。

这个叫卫生箱,是六、七年代农村大队卫生站医生出诊时用的。放听诊器、体温计、基本的药品,背在身上就能出诊。

这个小背包在七十年代很珍贵,当时是部队战士用的,后来社会也有了。当时没有其他式样的背包,条件好的初中、高中生上学基本上都用这种挎包。

这个叫假领子。在七、八十年代物质不丰富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时尚,在春、秋、冬天的时候,用这种假领子穿在身上,就会让人以为穿上了衬衫。

这种煤油灯,在七、八十年代还是比较好的家庭或单位才会用。当时煤油紧张,灯罩易碎。

这个叫马灯。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产队或船上用得比较多。也是用煤油。可以拎在手上走路,不会被风吹熄,起到照明的作用。

这是竹子做的热水瓶外壳。六、七十年代物质不丰富,塑料制品很少。

九十年代前的粮票。当时购买米、面制品是要用粮票,按票供应。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使用的粮票。

这个是粮油供应证。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户口人员的口粮、食油供应就是凭这个供应证供应。按照工种、年龄确定每个月的供应量。

这个叫工作证。九十年代前是对单位里的人员身份的一个证明。正常外出的人员,必须有这个工作证和单位介绍信,才能在外地出差住宿、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