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知識結構形成與打散融通的過程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知識結構形成與打散融通的過程

自我的建立與人的知識結構形成

人在明曉世事形成自己獨立人格個性之前,那些個被“格式化”了的腦細胞基本可以無量地吸納新知識。

人一生所使用的絕大部分知識是在其人生初期——青少年期獲得的;成年期則多處於運用和品味、回味階段,即使要學點東西,也是有選擇性地、針對性地學習;老年期則處在精簡和衰忘期,對知識也應合著身體本能的衰竭、拒絕過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個國家的素質教育從小學、中學、大學基本都在二十二歲完成,成人考研讀研多在三十五至四十歲以前完成,四十歲以後考研、讀研的較少,況且,讀研究生亦是進入做學問的運用知識過程。在青少年這個人生階段,國家、社會、家庭賦予其的主要義務就是學習,學到本領。

學了做什麼呢?不就是為了隨後的人生階段的運用麼。

但是目前青少年期的學習普遍存在的困境是:所學的知識呈堆積狀態,只知道學。理想作為人生階段性特有的目標,對青年期的引導很大程度皆流於空想,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至迷信。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知識結構形成與打散融通的過程

以前學生們的理想多以科學家、文學家、專家、作家、詩人等為榜樣目標,至於為什麼要當科學家,科學家等家家們要具備什麼知識,達到一個什麼程度並不很清楚,更多是一種感性衝動、迷信,只知道要有知識,多學習。

現在學生的理想受當前的各類輿論潮流影響則較為實際,多以做企業家、當老闆、出名當名人,當大官、當“超女”、賺大錢、能隨心所欲之事業為直接目標,知識只是一種附屬品,至於老闆、名人們應具備怎樣的素質,怎樣的知識結構並不清楚,於是紛紛在技能、技巧、包裝等急功近利的表層手段上下功夫,總希望能一炮成名、鶴立雞群,越來越變得象個人生賭徒。

所以,學生時期並不知到自己要將知識學成個什麼,會學成個什麼,有著怎樣的知識結構,對人的知識結構的性質和功能,對自己價值觀的形成和修為作用,及其對人生命運的作用更是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對其進行把握和調整了。學習的效率和領悟自然很慢,很多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問題也都與此有關。

從學習的效果來說,此之謂漸學、漸修過程;從佛學來說,此之謂“漸悟”過程,禪宗稱之為“如來禪”。走的是“外道”、“不了義”的階段性智慧路子,整個修學期處於“無明”指導狀態,即不明白、不明瞭、不知“道”狀態。

隨著後天學習和認知世界的深入,知識結構也隨著知識的累積不知不覺漸漸構建起來。生命大腦細胞慢慢被自己的知識塞滿,甚至塞死。不過,與其說是被自己的知識塞滿、塞死,還不如說是被自己的知識結構框死、頂死、剋死了。

雖然各種知識的種類、大小、形式不同,但其無法脫離以結構形態存在,大有大的,小有小的;長有長的,短有短的;圓有圓的,扁有扁的等等結構。

所以,隨著生命的不斷成長,越往後學,從心態、能動性、學習的能力到所學到的知識必然是“想學”、“能學”越難,“所學”越少。

何故?知識結構所阻所滯,不能融通的緣故。

另外,組織行為學研究也發現,人的行為的動機皆是緣於人的需要和欲求。誰的呢?自然是“我的”。因此,我們行為的目的、動機等無一例外不是“為我”。“能為我用”、“對我有用”的自我意識正逐步被強化,自我開始建立,彰顯自我的個性開始建立。

正是這個“為我”牽引,指導了我們的知識結構必然朝著一個價值體系構建。這個價值體系構成了我們的世界。正是這個“為我”牽引,指導形成了我們人的自我知識結構,從廣義上說,人的知識結構皆是自我知識結構。

自我知識結構決定了價值判斷的性質,產生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評判世界依據的價值標準,我們默認的邏輯。價值觀系一個人做分析判斷、識別價值的內在根本,是區別於他人,成就、成功的核心主宰。

在認知世界過程中,不同的價值觀會領導我們選擇出不同的相關知識體系及其結構,即選擇出我們不同的價值體系,決定我們的思維結構,以至思維定式。

其必然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斷地加強著“我執”之念,形成自我設限,障礙就開始產生了,並且會不斷放大。

隨著步入社會,成年期純學習的時間被生存生活的壓力推動著壓縮著。為了適應當下生存、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我們不得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以便於實戰運用,滿足這個不斷髮展的“我”的利益。

“選擇”必然源於我們的價值目標,價值目標必然推動我們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我們將根據我們的價值標準即價值觀來完成。

我們必須選擇出一個更好的、更完善的、更高效的、更……,但都不可避免的是,必然是對我們的知識或知識體系追求最佳結構方式的選擇,即對解決問題的知識結構的選擇。這也正是體現我們成年較青年個性更成熟的方面,我們的人生已進入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階段了。

於是,我們在步入成年,步入社會後變得更需要判斷能力、選擇能力、應變能力、實戰能力等等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我們在運用知識角逐能力的過程中進一步消化知識、融通知識,領會融會貫通過程中身心的每一點感受和體驗,形成我們的人生感悟。

感悟是對知識的升級和能力的昇華!

因此,成年期則多處於運用和品味、回味階段,即使要學點東西,也是有選擇性地、針對性地學習。

當我們逐漸從年富力強的中年步入老年,我們生命的機能正在衰退。生命冥冥中不自覺地自我暗示著“就死”心態。拒絕接受新事物幾乎是本能的反映。對知識的接納自然也無法進行。青少年和成年時期積累形成的知識體系由於懶用、少用也應合著生命機能的衰退而記憶衰退、衰忘。

但足夠的生命年頭,人生選擇卻始終伴隨著每個生命階段。選擇讓人生更精簡、更準確、更精彩、更高效,可以省卻很多不必要精力的花費。自然形成對人生感悟的錘鍊、總結,甚至提前為自己做好“蓋棺定論”之想,統統被納為人生閱歷之識。

這個時期,人生才會逐漸明析自己知識結構的狀態、輪廓;才會品味到人生事業的要點;前瞻性好,眼光空前獨到。可惜已日薄西山,只能作交代後事之語。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為什麼非要等黃昏才醒悟呢,當下切入其實並不難,多思考點問題就可!

——選自《融通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