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大講堂開課啦!聽楊立華教授講述中國哲學與文化自信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談論中國哲學?8月27日,即墨區2018年為民要辦實事項目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在即墨古城開講。楊立華做了題為“孔子與老子:中國哲學的精神”的演講。

一直以來有人質疑中國有哲學嗎?有人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屬於文化自信喪失的一種表現。如今中國文化自信的喪失,已經方方面面傷害了我們。而只有那些有堅定文化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向別人學習。

我們的文明品格一直沒有變化,數千年如一日就在這個版圖上,我們說著當年的語言,用著當年的文字,講著當年的經典。真正的經典沒有死,是活在你的語言、活在你的精神當中的。

即墨古城大講堂開課啦!聽楊立華教授講述中國哲學與文化自信

精彩觀點分享

《老子》遵循自然的智慧

即墨古城大講堂開課啦!聽楊立華教授講述中國哲學與文化自信

“有欲以觀其妙,無慾以觀其徼”,是《老子》第一章的核心理念,任何事物都有它自然生長髮展的節奏,一旦用“有欲”的態度去對它,其結果必然干擾它自然生長和發展的節奏。

今天教育最敗壞的地方在於,居然所有人都在批評中國教育。我們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趕不上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父輩用極自然的傳統,用數千年積累下來的教育經驗,自然而然教育出來的孩子就很好。

現在各種各樣的錯誤思潮與理論充斥在你的生活裡,破壞著你最基本的常識。當一種新的理論破壞了你父輩教給你的最基本的人生道理時,你一定要警惕,這個理論正確的概率不高,錯誤的概率很高。

哲學必須用語言和概念,但是語言和概念在表達終極問題時,有它的侷限性。《老子》明確指出了哲學有語言困境之後,進一步用自己結構化的寫作方式超越了這個困境,用單一的概念無法表達終極存在,但是把它放在一個體系和結構當中,我們能夠對終極存在實現有洞見的理解。

《老子》講了個體的生活智慧與整體的生活智慧。作為個體的生活智慧,它引導的是留餘地的智慧——“謙退”,我把它理解為留白的智慧。所有事情都要留餘地,否則難以為繼。

作為整體的生活智慧——治國理政,講究“無為”。理想的統治者,是讓自己成為別人發揮作用的條件,而不是自己發揮作用。只有把大家的力量與智慧都運用和調動起來,力量和智慧才是不可窮盡的。

即墨古城大講堂開課啦!聽楊立華教授講述中國哲學與文化自信

孔子用“仁”概括人性的內涵

不要先想要讀到《論語》的高明,要先去看看孔子有多真。我們很多人跟孔子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比孔子虛偽得多。所以《論語》就像一面鏡子,處處照出我們生活當中的偽和妄。知道了自己的不真與不合道理,我們就能努力朝著真與合道理去生活。

哲學家不僅是每個時代價值的守護者,還要重估價值。怎麼才能確定哪些價值是立得住的?孔子的論證很簡單,符合人性、符合天道的就是對的,違揹人性、違背天道的就是錯的。而天人是一貫的、是不相違背的。

今天大部分人的生活當中,最缺乏的就是經典閱讀。“讀”本身最重要,經典閱讀之謂經典閱讀,是要把“讀”本身當成目的而非手段。等你把對《論語》的閱讀當成目的而非手段的時候,這樣的書在你生命中發揮的作用就是最大的。

孔子用“仁”概括人性的內涵,“仁”就是人心靈的主動性,體現為三個方面——清醒、自主、生機。仁者,就是把人的內在生命力充分實現出來,不仁的人就是部分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從哪兒來?從天道而來。天道的本質就是生生不息,人的內在不可剝奪的生機,就從這生生不息的生命裡來。

我們的文明,是把勞動和創造放在第一位,這也是我們這個文明最根基性的東西,這是源於對世界和人生最根本問題的真實而深刻的認識。

本版撰稿 早報記者 康曉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