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遠離喧囂,

此間甚好。

……

先鋒雲夕·桐廬

從杭州市區出發,

駕車兩小時,

就能到達戴家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這個僅有,

30幾戶人家的小山村,

位於海拔600米的深山裡。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良田萬頃、美景如畫,

稻花香裡能說豐年,

深夜陪伴入眠的,

是蛙聲一片。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去年10月底,

一家名為“雲夕”的圖書館,

在這裡正式開了業。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這家圖書館,

是曾被CNN評為,

“中國最美書店”的先鋒書店,

開辦的第11家分店。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它由兩棟黃土房,

改建而成,

不奢華、不突兀,

靜靜的面朝深山,

成了文藝青年,

新的朝聖之地。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戴家山村,位於杭州桐廬莪(é)山畲(shē)族鄉。村民雖然已經漢化很多,但依然保留著一些民族傳統,比如自稱“山哈”,吃麴酒土菜,用畲語說話,唱畲歌。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山哈:山裡的客人。

村裡的建築,

都是古樸的夯土牆,

雲夕圖書館隱匿其中,

打眼看並無甚特別。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如果不是那隻紅色郵筒,

幾乎不會有人意識到,

背後的那兩棟黃土房,

竟然就是“中國最美書店”。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它們要比周邊的普通民居,

高出一截。

三角形房頂,

被木棍和鋼化玻璃,

架起在土牆之上。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土牆黃泥脫落,

溝壑不平。

歲月的侵蝕,

看來已有數十年。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門窗卻新,

是被細細修葺過。

還有那兩個空調外機,

訴說的又是青春洋溢。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走到兩房子中間,

空置的地方,

有一個Z形鏤空木連廊。

復古的設計,

復古的工藝,

與兩房子渾如一體。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木連廊後面,

是一個木平臺,

上面設有咖啡座和茶座。

視野所見是青山、白雲,

令人格外意興盎然。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進到右邊的房子,

入門先看見的,

是一臺畲鄉織布機,

上面甚至還有待織的布,

恍然間似乎能聽見,

吱吱呀呀的聲響。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然後是顯眼的書架。

最右面的那排,

高六七米、兩層貫通,

堪稱一堵書牆。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整個館內,

密密麻麻的書籍,

涵蓋民宿文化、地理、

鄉土文學等4000多個品種,

總共近2萬冊。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沙發、書桌,

從一樓到二樓,

所有傢俱都是深色系,

古樸厚重,

像學問深厚的老人。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橫在頂上的房梁,

有的歪歪扭扭,

並不直挺。

但牢牢扣在一起,

依然是房子的支撐。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二層因為一圈透明玻璃,

光線更加充足。

抬頭還能清晰看見,

天空、竹林等山野風光。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左邊的房子裡,

是咖啡館。

依然是黃褐色的老牆,

和分明的木架結構。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白色的吧檯、臺階,

紅色燈罩,玻璃圍欄,

雖然亮眼,

卻並不能喧賓奪主。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濃濃的咖啡香,

時常瀰漫進,

小山村的空氣裡,

給清新加上甜香。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在右邊圖書館裡選幾本書,

穿過木連廊,

走去左邊咖啡館,

點上一杯拿鐵。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天朗氣清的日子,

不妨端到外面平臺,

聽著鳥鳴,嗅著花香,

讀上幾頁。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時光沉寂,

疲憊遠離。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儘管交通不便,

很多人還是為了它,

風塵僕僕趕來。

舉辦沙龍、講座,

看會兒書、喝杯咖啡,

甚至發會呆。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村裡的老人和孩子,

也喜歡來這裡,

喝上一杯咖啡,

或帶著好奇四看。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雲夕圖書館,

則把全部利潤都用來,

資助畲族的貧困學生。

用自己最大的力量,

支持著當地的發展。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把詩意與文化融入古老山村,

是個緩慢的過程,

但它以最自然最低調的姿態,

帶著最虔誠的信念,

慢慢努力,靜靜等待。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第一次聽朋友介紹,

莪山畲族鄉,

五個字有兩個不認識,

很好奇於是就去了。”

主持設計和建造,

雲夕圖書館的張雷說。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他是南京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

上課時候最喜歡講的一本書,

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他認為建築是給人用的,

要符合生活的真實需要。

尤其是在鄉建項目中,

建築師千萬不可太過炫技。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用當地的尺度,

當地的材料,當地的匠人,

來佈局和建造,

結果是不能被設計的,

但一定會給人,

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雲夕圖書館的改造,

外牆只是做了修葺,

把原來的窗戶,

換成中空玻璃。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最大的改造,

是將屋頂,

整體抬高60公分。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內室裡面,

故意把原有的牆扒掉,

不僅使空間連貫,

更能讓木屋架,

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咖啡館思路相似,

吧檯之類的新東西,

只是像套個盒子一樣,

套進去。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在這兩棟建築裡,

新的東西都只是背景,

土牆和木結構,

才是重點。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看似樸實無華,

實則每一個細節,

都經過精心雕琢。

絲毫不與環境突兀,

給人的感覺,

彷彿是從地裡長出來一般。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三年前戴家山的土房,

租一棟20年,

用不了2000塊錢,

自從張雷他們,

來參與改建之後,

一路飆升,

現在至少得30到50萬。

一家書店,溫暖了一個山村

一個好的設計,

就是用最少的改變,

去獲取最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