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滿清辮子戲越來越多,漢人正經的歷史劇卻無人問津,對此你怎麼看?

oOo獨自傷神oOo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開來說。正經的歷史劇並非只有漢人統治的朝代下的歷史劇,雖然滿族和蒙古族是少數民族,但是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說清宮劇就不正經便犯了民族主義的錯誤。

我們對待清宮劇應該保持包容和理解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和抵制。

至於為何在最近幾年清宮劇會越來越多,也是有具體原因的。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關於清朝的歷史也最為翔實可靠,拍成電視劇也有許多史料作證。另外一個清朝皇帝子嗣繁多,皇宮內部人物個性豐富;如果改編成電視劇,可以十分到位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和特點。


最後皇宮內部便是一個世界,其中的角色不僅要面對皇權的高壓,又要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勾心鬥角;處在夾縫中生存的人物更可以展現其立體的一面,讓人看過之後信服演員的演技並增添了整部劇的口碑。最後還是要更正一下,其實唐宋和明代的歷史劇依然是十分有市場的,像《大明王朝》便在豆瓣創下了9.7的高分,而且成為了歷史劇的代表。

所以說如果把一部影視劇非要上升的民族和國家的高度,反而有點過於上綱上線了,那就沒什麼意思了。畢竟這只是娛樂大眾和消遣時間的東西。只有以平常心對待自己和身邊發生的事件,才能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歷史觀。至於說清宮劇壓倒漢人劇,純屬是無稽之談;中華民族的文化只有多元化和兼容幷包,才能更好地向前發展。

你們覺得呢?


關注頭條號武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俠。


武俠小王子李言


最近《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熱播,又掀起了一陣清宮熱。可是近年來,中國的古裝電視劇中有很多都是清宮戲,為什麼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清朝的戲越來越多,而其他朝代的歷史劇越來越少呢?

中國自夏朝建立起來,至今已有五千年曆史。這五千年來,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每一個朝代都撐起了中華民族這面大旗。而五千年曆史上,漢人政權統治的時間佔據了絕大部分,清朝只統治了兩百多年。為什麼清宮戲這麼流行呢?

其實清宮戲流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清朝的年代離我們比較近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現在距離清朝滅亡也不過一百年的時間。清朝距離現在越近,我們瞭解得就越多。不管是史書,還是民間故事,清朝的歷史都被完整的傳承了下來。我們可以從這些記載中提取材料,然後進行再創作。

清朝歷史對很多人來說都很熟悉,而且可創作性也很強。比如從清朝初年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到多爾袞和大玉兒糾葛,從九子奪嫡到乾隆的十下江南,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幾乎每一位清朝皇帝在位時期都有很多的歷史故事可寫。

清朝的建築、服飾等也保存的比較完好。辛亥革命後,清帝宣佈退位,並沒有引起國內戰爭,所以清朝很多地方的建築物和顧及都保存的很好。這些古蹟都是現成的素材,可就地取用的。清朝年代離我們更近,更能貼近人們尤其是老一輩人的生活。

第二,文藝界對清朝的美化

清宮戲大行其道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文藝界對清朝進行了美化。溥儀和平退位後,間接的也保住了無數滿清權貴的性命。我們都知道朝代更替是免不了留學鬥爭的,而前朝遺孤就是新王朝的逆鱗,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前朝遺孤,尤其是舊王朝的皇室。

而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內憂外患不斷,清廷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加上當時中國是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在中華大地肆虐不止,清朝末年的革命起義基本上都受到了帝國主義的干預。所以清末的農民起義大多數都失敗了。

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實屬不易,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流血較少的朝代更替之一。這樣下來清朝諸多權貴很多都進入到了中華民國統治時期,這些權貴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質比常人要強上不少。新中國成立後,很多有文化的滿族人都在中國文藝界佔據了一席之地,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就是滿族人,溥儀也被周總理安排從事歷史研究工作。

清朝滅亡至今也不過一百多年,現在中國的文藝界也有很多滿族同胞。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清朝電視劇,基本上都是歌頌清代統治的旋律,展現的都是康熙、乾隆等皇帝賢明的一面,對於清朝的黑暗面都是極力避免。這就是對清朝歷史的美化,所以現在很多人對清朝都充滿了好感。加上清朝史官對明朝歷史的抹黑,所以兩相對比之下,清朝就顯得很美好了。

第三,觀眾對清宮電視劇的支持和喜歡

清宮電視劇之所以這麼火,與中國電視的觀眾還是分不開的。幾乎每一部清宮劇推出都能獲得很高的收視率和回報,有了回報自然會促使更多的影視創作者去創作清宮的劇本。從上個世紀的還珠格格到現在延禧攻略,每一部清宮劇都能收穫很高的回報。

自還珠格格在中國掀起清宮熱算起,清宮劇在中國已經火了20年了。還珠格格自然不必多說,現在播出仍然能獲得很高的收視率。隨後的金枝欲孽又引爆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清宮熱,更創新的引領了宮鬥劇的潮流,還有近些年的甄嬛傳、步步驚心,加上最近火爆了整個暑期的延禧攻略。創作清宮劇對影視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回報高、難度低、素材多、創作簡單的類型。

而且清宮劇大多是宮鬥劇或者愛情劇。現在主力觀眾還是以女性為主。宮鬥劇中的大女主戲、撕逼橋段很受女性觀眾喜歡。還有清宮劇很少講前朝權謀的,大多是都是大女主一路打怪升級的愛情戲,這類愛情戲能滿足觀眾的心理憧憬,很容易就能打動女性觀眾的內心,這就是所謂的“愛情”都是別人家的好。

而其他朝代也並非沒有精品劇,像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楊家將等等。只不過這些劇大多受男性觀眾喜歡,而且以朝堂政治、權謀鬥爭為主,很難吸引女性觀眾的注意。加上這些朝代距今太遠,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規避的限制很多,就像網上說的:清朝可以將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納蘭性德的詩全部寫進去,但是秦朝可以嗎?一不留神就會造成歷史的穿越,對編劇來說也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自然創作其他朝代歷史劇的就少了。

其實清宮戲大行其道是因為在中國還有他的市場,但是如果認為清宮劇是收視率的保證就錯了。現在收視率的保證是劇本的吸引力和演員的演技,而且中國其他朝代的劇並不少,只不過以火了很多部清朝的劇,就會給人們造成其他朝代劇不火的幻覺。

電視劇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屬於一種文學創作,既然是創作自然會進行加工,電視劇只能當做純粹的娛樂罷了。


歷史風雲閣閣主


這個問題,我不久前剛好和別人討論過。確實是有這樣一種現象,層出不窮的清宮劇不知何時起充斥了熒屏,和抗日神劇一樣,讓人有種審美疲勞的感覺。

但我不想在這裡去揪清宮戲的辮子,因為其只是一個代表。作為和現代最接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後宮的歷史中有更多可以搬上屏幕的素材,它的史料記載比之前的朝代都詳細廣闊的多。對於我來說,我很少看歷史劇,我一般只看紀錄片,



但紀錄片中關於戰鬥的場景以及人物的性格描繪和氛圍渲染的力度往往不夠,敘事相對直白平淡,所以有的時候也想換換口味。可今天的中國古裝劇市場能滿足我需求的實在太少。

今天的中國古裝劇,要麼是仙俠玄幻,要麼是後宮的權謀心術,描繪封建王朝對外戰爭輝煌以及統治者勵精圖治,治理國家的成分反而沒有那麼高,而這些,才是我想要看的,才是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中值得學習的東西。


如果古裝劇僅僅發揮娛樂休閒的作用,僅僅作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真的沒必要跟風拍這麼多。

可惜,很多導演都是鑽到了錢眼兒裡,迎合觀眾胃口而出產作品,改編大量沒有營養的網絡文學,形成了一條讓我有些無語的產業鏈。這樣的劇,投資成本很多都是用在了所謂的小鮮肉的片酬上,其他包括服裝,場地,甚至劇本都在按一種千篇一律的套路在生產。而特效,演員演技對人物的發揮,場景佈置這些更加重要的東西反而受到了忽略。

當我看到外國電影《天國王朝》以及《征服1453》裡那種浩浩蕩蕩大軍壓境的場景,不免有種無奈的感覺,如果中國的導演能夠這樣用心去做就好了。

像耶律大石和桑加爾決戰卡特萬,


哥舒翰在青海抗擊吐蕃,高仙芝翻越雪山突襲小勃律,或者王維在滕王閣做客,吐蕃歷史上的佛苯之辯,哪怕只是簡單描繪李白遊山玩水的一生,這些也都是非常好的題材啊,展示祖國大地的風情美景,展示歷史王朝的社會風氣,展示他們軍隊的輝煌和武將的精忠血性。

看到很多日本人都在熱衷於拍攝西域和回鶻的歷史電影,發掘大唐王朝的文化遺產,
我心裡挺不是滋味的,難道中國就沒有這樣的市場需求了嗎。所以說,我希望像《大秦帝國之裂變》這樣的影視劇能多一點,沒有小鮮肉,但卻真正勾起了民族內心的自豪和歸屬感的歷史劇。


大唐安西節度使


1、糾錯



1)現在滿清辮子戲越來越多是真的,比如《還珠格格》、《步步驚心》、《如懿傳》、《延禧攻略》等,一部比一部火,受到很多妹子的追捧。



2)但要因此說漢人正經的歷史劇卻無人問津,也不對,比如《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不是無人問津,而是數量沒那麼多,而且出現的精品劇確實不多。



3)問題出現是有深刻原因和背景的,後面具體分析一點。

2、原因分析

1)滿人受教育程度高人才多,這是根本



滿族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民族,因為滿人普遍重視教育、樂於學習,也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最高的族群,其萬人中大學文化程度比例居全國各民族榜首,是漢族平均水平的十倍多。



另外,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依靠民族優勢長期壟斷優質資源,滿人擁有更多受教育機會與權力,而且清亡也是和平解決的,很多人在清朝時期就是社會從上層人士,清亡後還是如此,話語權較大,遠遠超過人數在全國的佔比,可以說名人或者說社會名流輩出,這是一切之基礎。



2)文化教育部門滿人多話語權大,這是基礎

在這些部門,滿人很多,比如清宮戲推手——英若誠是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愛新覺羅·淑仲則是皇族。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他曾指示教育部修改了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對岳飛是民族英雄的說法,後來改岳飛為抗金英雄。



再比如:風靡一時的《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是滿族人,滿人學著上該欄目的非常多,大家懂得。


再就舉一個例子,比如名噪一時的餘桂元事件,也是滿人,具體不多說。

3)文藝界滿人勢力龐大名人輩出,這是表現



滿人名人輩出,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在文藝界。有一種說法叫做滿人控制著中國半個文藝界,雖說有點誇張,但也不是空穴來風。在兩岸三地的文藝界,活躍著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滿族名人大腕或者演藝公司大老闆,比如,華誼兄弟是中國最具實力的電影投資與演藝經紀公司,公司董事長王中軍(滿族), 他弟弟王中磊也是華誼兄弟的執行總裁、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另外,文藝界滿族比較著名的就有:老舍、佟大為、惠英紅、關之琳、周海媚、沈傲君、夏雨、英達、齊秦、齊豫、候耀華、候耀文、候寶林、那英、王朔、胡軍、 郎朗 、啟功、金鐵霖 、 吳京、劉蘭芳、金巧巧、林依倫、趙忠祥、臧天朔等,至少100+,就不一一列舉了,滿人名人之多,確實不得不讓人佩服。



4)自我洗白影響大,這是手段

以閻崇年為例,他的言論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這裡說說他的家世。據《吉林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介紹:閻的祖上是滿清漢軍鑲白旗,祖父彥黎是大漢奸偽滿財政部總長兼吉林省省長愛新覺羅~熙洽的管家,彥黎後來擔任偽滿財政部副部長,曾被日本關東軍司令接見過。



閻的父親閻建仁從小在淪陷區的日本人學校裡接受奴化教育,清亡後,他改為漢族,曾經當過日偽時期山東蓬萊維持會長。閻崇年出名後,前大連海事大學黨委副書記也是山東蓬萊的抗日隊員的高永久同志曾經實名舉報閻崇年,具體大家自己瞭解。



另外,改為漢族或者是清朝包衣奴才後裔的也很多,比如金庸、餘秋雨、瓊瑤、袁騰飛等,出力也很大。



以瓊瑤為例,清朝那麼恐怖的時代,比如皇太極、多爾袞等個個屠殺百萬人以上無辜百姓的屠夫,還有製造了100多起的文字獄,濫殺無辜的乾隆,居然被瓊瑤和現在的編劇寫成皇帝愛民如子的榜樣,天天在電視上放給大夥洗腦...



金庸就不再說了,最近很多人說過了,限於篇幅就不再多說了,感興趣的大家自己去了解。


總之,這是多方面原因的結果,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實事求是的加以補充,一起探討。


可汗說事


道具要錢的,要拍其他朝代,不重新搞道具啊。不過拍清朝就拍清朝吧,但是為什麼都宮廷戲,不能拍揚州十屠、留頭不留髮、文字獄、不平等條約這些有歷史意義的故事嗎?盡搞些宮廷戲,揭露皇家的陰謀詭計


白火羽1


我習慣弱弱的問一句 我們是清朝人嗎? 天天清朝宮廷劇! 怎麼沒有契丹 高句麗的影視作品? 不天天跟棒子爭高句麗是我們的嗎 為什麼棒子高句麗題材影視作品那麼多 我們確除了金庸武俠小說後再見不到契丹高句麗等亮相?


勇敢的肥腩


呦,有點拉仇恨嘍。

單純看朝代的話,現在的“歷史劇”,也不只有清朝一家獨大。目前熱播的天盛長歌不就是漢族的嗎?甄嬛傳雖是清朝,可羋月傳不是先秦的嗎?軍師聯盟,不也是收視率黑馬嗎?

其實什麼朝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近些年的某些“歷史劇”拍得都不像歷史劇,像披著歷史外衣的家庭倫理肥皂劇,且深得廣大觀眾青睞。

或者這麼說吧,現在的歷史劇都不太正經,大部分走得其實是現代倫理劇的路子,只不過背景和主人公角色從市民王某變成愛新覺羅某。

當然,目前為止,清宮劇在“歷史劇”中所佔的比例是較高的,乾隆也長久佔據皇帝隊伍裡的C位不挪窩。這類現象,很好解釋——品牌效應。宮、步步驚心、甄嬛傳,這些電視劇給後來的宮鬥戲開了一個很好的頭。有市場,自然會有大批量的商業產品出現。比如,網絡文學行業,以前寫修真小說的很火,讀者數量可觀,於是便出現無數的修真小說作者。再比如,自媒體行業某段時間披露某種現象很火,於是便出現無數的作者圍繞此話題話聊。

主要聊聊為什麼人們對後宮找對象需求這麼大?

即便八卦是中華傳統美德里所不恥的,但國人愛聊八卦是不爭的事實。稍微回憶一下,在還不是IP改編和鮮肉橫行的年代。其實,電視臺每天播送的都是一些,吃喝拉撒、家長裡短、出軌、分手、婆媳關係的都市倫理劇。可能之前例如,大明王朝、康熙王朝、大秦帝國等優秀的歷史劇曾經風靡一時,但要知道,數量上來說,歷史劇從來都不是電視行業的主流,倫理劇才是。換言之,看倫理劇的人遠遠多於看歷史劇的人。因為影視行業屬於娛樂產業,普通大眾審美往往是被放到第一位的。哪怕你拍得東西再有內涵,觀眾不喜歡,電視臺就不會買賬。

絕大多數的電視臺對收視率的看重度要比電視劇本身的質量多得多,畢竟沒有第二個機構敢叫中央電視臺。娛樂永遠是迎合大眾的。所以,當我們打開電視看到鋪天蓋地的電視劇時,觀眾的審美便赤裸裸呈現出來。簡單說,就是倫理劇多於歷史劇,證明喜歡倫理劇的觀眾多。如果哪天曆史劇多於倫理劇,那麼,顯而易見,那時的觀眾審美便是歷史劇的春天。但很可惜,目前的情況看,倫理劇還是符合主流品味的。

既然倫理劇符合大眾品味,那麼頂著歷史頭銜的後宮找對象,能夠力壓那些正經史劇而拔得頭籌,便能說得通了。

歷史跟生活是不一樣的,歷史有基本的嚴肅性,鮮有史料記載皇帝可以愛來愛去,倫理劇則肆意妄為的多。所以,千萬別把宮鬥戲當作歷史劇對待,這是兩種類型。歷史劇是歷史劇,古代倫理劇是古代倫理劇,兩者差得很遠。別被那身花了胡哨的長袍大褂騙了,扒掉那層衣服都是依萍何書桓。


王老四他大舅


首先明確一點: 這類清宮劇的觀眾群體99%是女性,尤其年輕女性。

所以說白了只要是能抓住年輕女性的觀看心理需求,那就能大火🔥!

完成這樣的原因很簡單: 年輕爺們兒都忙於賺錢養家;剩下老人小孩無論男女估計愛看的沒多少。這就跟網購一個理,誰抓住消費能力強購買慾望強的年輕女性,誰就能賺大錢一個道理!

而清朝辮子劇絕大多數都是宮鬥、兒女情長之類,正好抓住了女性的心理特點。時間是最好的證明,這類劇演過之後沒任何營養,正常男性自然不會浪費時間去看。而像大秦帝國、大明王朝1556這一類的偏歷史正劇基本都是國家民族興亡的大格局,劇情一般比較燒腦,女性看電視正好不愛動腦子,嘻嘻哈哈被情愛系列感動就稀里嘩啦,這類正劇自然入不了她們眼。




舉劍四顧竟茫然


大漢王朝,大唐榮耀不都是很多嗎,只是清宮戲比較火,沒必要這個也扯上民族主義,現在都漢化得差不多了,除了偏遠地區哪還有什麼真的少數民族,旅遊去雲貴川,都是為了旅遊效果穿上少數民族服飾,年輕人平時不知道穿得多時尚。


灰色泡沫147152006


一個否定自己歷史的,逃避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滿清的歷史只是滿族的歷史嗎?就沒有一個漢人參與?!辮子是怎麼來的呢?!是孔老二家的人在皇太極入關後,北上京城投靠,為表忠心,向皇太極出策,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皇太極一聽,孔老二家的人,就他媽是個人才啊!! 就像一個人,一直迴避自己不光彩的過去,一直逃避!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在自欺欺人的同時,周圍的小夥伴則不斷的提醒,嘲笑:兄弟,你傻逼了吧!當年你就是這個慫樣!!大家都知根知底,就別裝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