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篆刻大師來楚生「陳虔私璽」好在哪兒?

這些天忙著整理有關來楚生的內容,讀印系列的文章就停下來了,可見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週六,時間稍充裕,就再寫一篇讀印系列的文章,今天我們拿出來讀的是來楚生先生的“陳虔私璽”,如圖:

現代篆刻大師來楚生“陳虔私璽”好在哪兒?

(來楚生和他的“陳虔私璽”)

關於來楚生,已經有幾篇文章介紹他的著作了,但卻沒有說他的簡介,今天稍稍補一點,等到他的《印人傳》那一期時,我們再詳細說。來楚生(1903-1975),現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是繼吳昌碩之後,又一位舉世公認的大師。來楚生大器晚成,大約在其生命的最後兩年,也即身體有嚴重疾病不用工作時,才突飛猛進地達到個人藝術的頂峰。對他的評價,在上世紀90年代才逐漸形成,到現在,依然呈現上升態勢。

當然,他的貢獻不像吳昌碩、齊白石、黃牧甫這些大師一樣,他除了作品之外,還有重要的印學著作,就是《然犀室印學心印》,這個我們已經在隆重介紹了。除了理論,楚公當然也以作品說話,今天這方印,我們先約略說一下:

1、章法上疏密與呼應。疏密是自清代鄧石如之後,由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書、畫、篆刻盡皆精絕的大師們共同認可地章法原則,來楚生先生甚至認為這是章法上的唯一原則,其他變化,都沒有疏密在章法中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徵明顯,因此,他在《然犀室印學心印》章法一節中,重點談的就是“疏密”,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又用以指導實踐的,這一方印中,“陳、虔、璽”三字明顯密實,而“私”字以大篆入印,用了最簡省的篆法,表現在印面上的格局是明顯的三密一疏,視覺效果明顯,一望而生空靈之感,私字一處彷彿在密不透風的牆面開了一扇通氣的窗子,視覺衝突大,審美效果突出。如圖:

現代篆刻大師來楚生“陳虔私璽”好在哪兒?

(典型的三密一疏)

“三密一疏”這種格局以前講過,在漢印和名家印中,大量出現有同類作品,只是沒有像來楚生這樣對比明顯的印例。而且,以前舉例多是白文印,來楚生這一方是朱文印,但很顯然,效果也極佳。如圖:

現代篆刻大師來楚生“陳虔私璽”好在哪兒?

(三密一疏章法舉例)

另外,這一方印中其實還略微有細微的呼應關係,一定要看到,就是“陳”與“璽”的直筆,“虔”與“私”的斜筆呼應,“璽”字金旁的斜筆,楚公安排它跑到“私”字的領地去了,“陳”字右半的頭部斜筆,楚公給他做了取巧處理,接近直筆了。

另外,楚公還巧妙利用了陳字的左耳與璽字的橫筆(紅色標明)將私字處劃分出明顯的空白地,由此營造了虛實相生的關係,立體感突出,使疏密對比更加強烈。而劃出的界限又不能完全僵硬的四方平整,楚公又用璽字的兩處筆畫(藍色標明)給以空間上的擾動,打破沉悶。如圖:

現代篆刻大師來楚生“陳虔私璽”好在哪兒?

(虛處的巧妙構思)

2、字法與篆法的巧妙處理。這方印乍一看會認為是“陳、虔、璽”三字為繆篆篆法,而“私”字一處是大篆寫法,其實不然,這方印中的“陳、私、璽”三字均為大篆寫法,只是“陳”與“璽”跟“虔”字的寫法在篆法的體勢方面渾然一體,不仔細辨別無法看出來罷了。這給我們是可以帶來啟示的,當某個篆法體系之下的文字無法達到藝術效果時,是可以向其他文字體系伸手的,只是需要處理的巧妙,使它們達到統一,這正是趙之謙之後“印外求印”印學思想的精髓。如趙之謙的“鄭齋所藏”、黃牧甫的“書遠每題年”還都是向一種文字體系求得體勢,而來楚生這方印,已將數種文字體系熔於一爐,實在是精彩絕妙的作品。

現代篆刻大師來楚生“陳虔私璽”好在哪兒?

(趙之謙與黃牧甫印外求印的作品)

3、其它。當然,這一主印還有其他精微的細節,比如邊框的調整,右鍘的邊框為了與右側的文字一起構成虛實對比,一直保持實在的粗線,而右下的邊框,楚公則將它敲破了,目的是為了與左上角的殘破呼應,並保證實處的透氣。再比如陳與虔的粘連,虔與璽的揖讓都是為了構成拐尺狀的章法大格局等等。

我們已經說過,一方印,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總能看到創作者的用心之處,或許會有很多人認為這是過度解讀,而只有對一方一方的名家印進行真正的“解讀”,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跟大師的距離,找到學習的方向,不是嗎。

(【布丁讀印】之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