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的理解之依止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式相禪——《莊子·寓言》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中國的本土教派,如道,儒。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此種行為的記載,但是未有固定稱呼。直至漢朝佛教從印度傳入,印度詞彙jana,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世便以“禪”字稱謂此類行為。

禪 的理解之依止


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睡著的時候,眼睛也沒看,耳朵也沒聽。但是會做夢,夢裡還是有苦有樂的。而且完全不依靠五官,僅僅依靠意識,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有苦有樂的夢中世界。

所以即使我們關閉了五官,還有第六識,就是意識,在讓我們感受苦和樂。

於是思來想去,也只有這一種辦法了,那就是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專注力。讓自己集中在某一件事相上,於是暫時屏蔽掉所有的感受。來實驗,是不是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再也沒有苦的感受了?

於是禪就這樣誕生了,目的就是為了屏蔽痛苦的感受。方法就是通過集中精神在特定事物上,忘卻(屏蔽)感官的感受。

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眼睛不在看的時候,耳朵會在聽,耳朵不在聽的時候,可能鼻子在嗅,就算五官通通都沒有在運作,但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意識,還是在胡亂到處飄走,東想西想,雜念叢生。

要讓我們完全忘掉六根,好像是很難的一件事,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幾乎也不可能,很難做到。腦海中不斷會出現各種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好像行走的人想要找一個安歇的地方卻找不到地方一樣,一會兒被路邊的花吸引,一會兒被樹蔭吸引,一會兒溪流吸引。一直不能安住,思緒萬千。

於是實踐出真知,人們發現,需要一件事情來讓自己專注,說白了就是找一件事情來讓自己專心的幹。於是就出現了依止這種說法。

所謂依止,就是你依靠它的止住你的念頭,你亂七八糟的想法,它就是你專注的對象。

禪 的理解之依止

理論上來說依止種類數不清,你可以依靠任何事物來專注,我們讀佛經,可以知道周利盤陀是通過掃地悟道的之類的。有的人是依靠數自己呼吸的,也有的人依靠觀察一朵花,有的人依靠觀察太陽月亮。當然這些都是手段,重點是這件事情,你專注在它身上,依靠它而拋棄你的那六根,這就是依止的作用。

大體的禪定依止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如來禪類型,也就是通過思考來忘記屏蔽六根,也就是說專心思考這世間的種種事物,比如這件事是為什麼,為什麼又是為什麼,不停的去尋找意見事情的來龍去脈,比如蘋果為什麼掉在地上?因為萬有引力,為什麼有萬有引力?因為空間曲扭,為什麼空間會因為物質曲扭,因為空間物質是一體,等等……無限的為什麼下去,在這個專心思考的過程中,不僅忘卻痛苦,並且還獲得知識和智慧。循序漸進,所以在這過程中能獲得無量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如來禪,也叫做佛祖禪。

第二種叫做祖師禪,所依靠的依止,就是比較單一的事項,主要方法是觀察,比如觀察眼前的事物,方法很多,比如面壁,比如對著蠟燭,對著太陽,對著一棵樹,對著一朵花,六根中保留其中一種,比如只保留視覺,就專心的看。或者保留聽覺,專心的聽,依靠這單一個一種感官進入集中狀態。

佛教中普遍採用最常見的依止是十遍處,或者十一遍處

也就是把你作為依止的萬事萬物總結到,地、水、火、風、空、識,青,赤,黃,白,中來。

比如關注在呼吸上,屬於風的流動,屬於風遍,關注自己的體溫,熱度,屬於火遍,關注自己的血液流動,河流等等,屬於水遍,以此類推。

當然了,這裡不得不提到大家最關注的持咒。

持咒是什麼依止

持咒中有各種相,你可以取其中一相,比如眼睛和意識觀想本尊的模樣,這個是取視覺為依止,專注在嘴巴或者舌頭的運動,這個是取觸覺。專注在唸咒的聲音和震動,這個是取聽覺。總之,持咒入定也是一種方法,原理同上面講的是一樣,重點是你以什麼做為依止讓你進入屏蔽感官的狀態了。

禪 的理解之依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