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郭恆耀 蒐集整理

1、八縛嶺

《魏書·地形志》作八賦嶺,俗稱“八伏嶺”,位於榆次城東南50多公里,環帶綿延於榆次、太谷、榆社、和順邊界處,形勢險峻,上有儀城關。主峰位於榆次與和順交界處、榆邢公路東側,海拔1718米,呈東北—西南走向。塗水源出北麓桃花塔處。八縛嶺山脈中的長槍凹圪塔,海拔1813.8米,是榆次最高峰(當地人稱絳立圪塔為最高峰)。

書法深受大眾喜愛,人們根據漢字形態創造了一些地名。《方輿紀要》載:“八縛嶺,和順縣西百餘里,兩口對時如‘八’字然。”伏,俯臥;縛,捆綁;賦,鋪陳或分佈。"八"又是"發"的諧音,嶺名以美好願望命名。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2、塗河

《水經注》作蒲水,因河兩岸多蒲草而得名。《魏書·地形志》作長寧水,因人名李長寧而得名。《永樂大典》和《天下一統志》始名塗水。發源有三,源於八縛嶺者稱大塗水,源於鷹山(今稱雁山)者應稱南小塗水,即"固莊河"。源於神山下孤神頭者應為北小塗水,即"千佛寺河",文革期間更名永紅溝河",今統稱塗河。河水從榆次東南、八縛l嶺北、桃花塔村南之溝谷中流出,途經石片、霍城、牛寨溝(新富)、慶城、小石柺、溝口,仁烏、侯峪、上莊、中莊、莊窩,在石槽頭、石圪塔、藺郊,與南、北小塗水以及藺郊南河匯合後再經長凝、璧達、西溝、峪壁、南沙溝、綠豆灣、南合流村北匯入瀟河,全長43.5公里。塗河是榆次的一條源頭和流經區域全在榆次的大河,也是瀟河的一條較大支流。

古代的塗水河源頭是《水經注》中記載的塗谷,塗河河名源於此。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3、絳立圪塔

榆次舊志稱架嶺,位於長凝鎮慶城村南的榆次、太谷交界處,海拔1789米,民間認為它是榆次境內最高峰(《榆次市志》記載,長槍凹圪塔,海拔1813.8米,為榆次境內最高峰),巍峨聳拔,極為壯觀,遠望嵐光霏結,黛色參空,極備秀麗之狀。

本為絳嶺,音近而演變為架嶺。山名以名人魏絳命名。魏絳,史稱魏莊子,春秋時晉國卿。他在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貢獻是力主和戎,使晉國達到了擴大疆域和增強國力的雙重效果。為表彰他的功績,晉悼公將和戎得來的榆次這塊土地命名為“魏榆”。為紀念這位給人們帶來和平安定生活的功臣,將他在和戎過程中曾經駐足過的山峰命名為“絳嶺”或“絳立圪塔”。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4、瀟河

瀟河,《水經注》作洞渦水,《魏書•地形志》作同過水。同過水,一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四水合道,故曰“同過”。《宋史》作洞鍋水,《宋史記事本末》作銅鍋水,還有的書上寫作同戈水。洞渦水俗名“小河”,每當山洪爆發,奔騰急流,嘯聲雷鳴,迴盪山谷,故稱“嘯河”。因系水名,“瀟”與“嘯”同音,且“瀟”較“嘯”文雅,因此,1945年,山西省建設廳會同榆次天一渠管理局定名為“瀟河”。

該河流發源於昔陽縣沾尚鎮馬道嶺(陡泉嶺),經壽陽、榆次、清徐、到太原南郊馬村注入汾河,全長137公里。在榆次境內長40公里,途經東趙鄉、長凝鎮、郭家堡鄉、修文鎮、張慶鄉,是晉中境內最長的河流。據今考證認為,瀟河、塗河兩岸是榆次境內最早的人類棲息地,距今一百七十萬年前至一萬年前,也是榆次人民的母親河。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5、烏金山

原名“龍王山,是榆次鎮山罕山向南的延伸,位於烏金山鎮平地泉舊村東北、冀家山西南,海拔1311米,山勢南北走向。人們感謝文殊菩薩和龍王使此山成為清涼無比、萬木崢嶸的錦繡之地,上建水晶院與龍王廟,中有龍池,冬不凍,夏不涸,人傳文殊大士飲獅於此。還在山上建有龍王廟,龍王山由此而得名。山上林木叢蔚,古為全縣清涼勝境和風景名勝區。現在為著名的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區。

因煤藏豐富,在明代而得名“烏金山”。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6、澗河

澗河,發源於太原市北郊區小返鄉劉家河的北叉溝的淺溝。到壽陽縣南莊鄉李家山村前與套溝河、窯頭溝河相匯後又有杏子溝河和胡家崖西下的碧玉河匯入,至壽陽縣南莊鄉郭家莊村西南形成幹流。河流由烏金山鎮(原沛霖鄉)東蒜峪的自然村王堖流入榆次境內,向南流經東西蒜峪、高壁、左付、田家灣、沛霖、西莊、神堂溝、蘇村、峪頭折向西流經流村、聶店、小南莊、鳴謙、秋村、鳴李、楊盤潛入地下。這條季節河全長45公里,流域面積在榆次境內124.5平方公里。它在榆次境內支流有:蒜峪水、芹峪水、蘇河水、後溝水、海底嶺水(古名:鞋底嶺水)、白龍河、清水河。清代以前,澗河經太原縣東溫莊、小店鎮北注入汾河,民國初年,仍有常流水可至鳴李。

山間流水的溝為澗。因河水形成和流淌在山澗中,以地形地貌特徵命名“澗河”。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7、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紫嚴山,長者頭。清同治版《榆次縣誌》記載:“紫嚴山,在什貼鎮西北、烏金山鎮蒜峪村東,距縣六十里,接壽陽境。其山松柏業生,遙望蔚秀,芹峪、蒜峪二水俱出其下。”

紫金山上有紫嚴寺,相傳唐李淵的叔叔李長者通元(玄)注華嚴經合論於紫嚴山,因此所建寺廟名為“華嚴寺”。此寺始建於唐貞觀丙午年,傳說是由東蒜峪的自然村龐梁村財主龐全捐資所建,此後累見補修。明天啟七年(1627),晉王妃萬氏出金重修。該寺建築雄偉(正殿5間,供奉如來三世佛、李通玄等;耳房各2間,東西廊坊各3間,分別供奉十殿閻君與文殊菩薩及關帝祠等;山門兩側南殿各3間,供奉天王等。此寺香火旺盛、傳說神奇,曾有黃龍池。紫金山上還曾有長者泉。

因山上多紅砂,遠望呈紫紅色,故名“紫金山”。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8、白龍河

“龍頭鳳尾”的白龍河,源出什貼鎮辛家莊西南,經什貼、南窯頭、小寨,在龍白村北與龍白溝水匯合,(源頭至匯合處,古稱窯頭溝水),西流再經李家河、東莊北、神堂溝入澗河。幹流總長約13公里,是澗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白龍河過去泉水茂旺,河水常年在蜿蜒曲折的溝中流淌,猶如一條白龍騰飛。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長子白龍,勤勞善良,一心為百姓做好事,深受人們愛戴。因此,白龍河以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祈願命名。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9、貓兒嶺

位於榆次老城東,是榆次人熟知的一座嶺。如今城市化已看不到其本來面目。貓兒嶺古墓群的面積之大、跨越年代之長為國內罕見。198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該墓群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洞渦河與塗河在合流村(今北合流)匯合後,洶湧的河水向西直撲榆次城。水屬鼠,貓能降鼠。為避水患,將城東形狀如貓的山嶺命名為“貓兒嶺”。

嶺名還有一則神話傳說:王母娘娘身邊有隻神貓得道下凡,禍害百姓,被王母娘娘發現,拔下頭釵定在嶺上。從此,這座嶺就叫貓兒嶺。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貓兒嶺古墓群)

10、津水河

亦稱金水河,古稱塗水。此季節河源出榆次東南杜家山大塔莊(大塔山與大尖山之凹處,即《水經注》的塗谷),蜿蜒而西,經西河、馮家局、大佛頭進入太谷縣北郊村,至溫莊有西赤土、蒲池水匯入,至東賈又有梁坪、朱村水匯入,又經太谷縣大郭、西卜、任村進入榆次谷訓、上、下丁裡等地潛入地下。古代,經太谷任村進入榆次谷訓、北社、西陽、西白、王都、陳胡而注入瀟河。

五行生剋,金生水。金無水則不利,水無金則不清。金水是一種最佳的格局,金水之地乃福地也。河名以美好祈願命名。

後以同音字演變為津水河。津水,即口腔中分泌出的唾液。在中國傳統養生中,唾液是無上之寶,有延壽漿之譽。津水河也是個意美的河名。

榆次山水名稱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