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东城门的古今变迁

明初正统年间始建耀州城时,依据地形及城内建筑布局规划的州城墙大体为矩形,南北稍长,东西较短,南部因两河交汇、地近河滩、为避水安全略收缩而较窄。由于州城北高南低,城内南北大街及四周城墙也随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高差约等于城墙高度,正如城内百姓说:“北门地平与南门城墙顶齐平”。

当时规划的州城是四面居中开城门,两两相对,直通四大街。由于官署建筑在先,并占据全城中心,按照“天下衙门朝南开”的规矩,州署大门正对南大街,又由于州署本身占地的宽度,将北大街整体向东推移了四五十米。为连通北城门,故北街北段稍向西弯斜通达城门,东西大街则在衙门前横向通过,两端直通东西城门。西城门由于受历史上几次洪水冲击损毁,曾向东后退了数丈。东城门最早的位置就在今药王大道起点桥头附近,最初的城门仅有城门洞,没有城楼,低隘不能行车。明初的布政分司衙门于正统五年建于东门内,近靠东城墙,成化、弘治年间几次遭遇洪水,冲毁了东城墙,布政分司也因此迁至西街,即后来的“文正书院”(原西小)。此后,漆河水连年冲刷,直逼东城墙下,不便通行,于是在嘉靖年间,知州周廷杰重修东城石堤。之后,知州江从春大修城墙时封闭了此处城门,将其向南移动了约百米,在地势较低易通城外道路处另开了东城门(乔世宁有《修城碑记》),同时修建了四城门楼,并把东、南、西、北四城门分别命名为“丰”、“雍”、“远”、“寿”。东门面对宝鉴山,取“丰年山有光如鉴”之意,名“丰门”;出南门外岔口直通关中大地,关中古称雍州,故名“雍门”;耀州地境大多在沮河流域,出西门通达西北山区,地广路远,故名“远门”;北门面对步寿原,故名“寿门”。

嘉靖六年时张琏《耀州志》所绘州城图之东西城门均直通东西大街,遥遥相对。三十年后乔世宁所修《耀州志》中的州城图东城门则已拐弯向南了,可见东城门的位置移动应在嘉靖年间。嘉靖三十三年,知州李廷宝拆掉城中废弃寺塔,增修南门。嘉靖三十七年,知州江从春大修城墙,创建东、西、北三门并为其命名。此后,近四百年间基本维持了这种格局,即北、西、南三城门直通大街,而东城门不直通东大街,位于今胜利巷中段路东处,对面西通花园巷(一度称为菜市巷)连南大街。

耀州东城门的古今变迁

耀州明代州城图

民国时期,所有外来车辆均要进南门入城,后经花园巷出东门北上延榆,由此,东城门成为城内的交通要道。1935年,连接关中至陕北的咸榆公路通车耀县,此路要绕耀县东城墙下铁牛滩北上,一时,东关人流大增。不久,陇海铁路支线咸铜铁路开始修建,在耀县东城门外设站,为适应交通人流趋势,1938年9月在东大街东端破开城墙,开辟正东门,并用挖城之土铺成连接咸榆公路的大坡道,经石桥过漆河通火车站。次年,咸铜铁路正式通车耀县,来耀之车辆均须通过此新开东城门进入,一时新开东城门又成为耀县最繁忙、繁华的交通路口。上世纪六十年代修桥之前,农贸市场即在东门外坡道两旁直至咸榆路十字路口一带,每年临近腊月,人流货物拥挤,咸榆公路交通常被阻断。

耀州东城门的古今变迁

民国时期的耀县(今耀州区)正东城门

为与原东城门相区别,人们将新开城门称之为“新东门”,将原东门称之为“老东门”。其实,究其历史,“新东门”其实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东门,在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后,又恢复了历史原状,而所谓“老东门”不过是明朝后期南移之后另开的城门。民国二十三年(1943年)夏,漆水暴涨,东城门外汪洋一片,咸榆路旁多家盐店被淹,洪水冲毁了新开不久的新东门,修复后称为“光华门”。解放前夕,1948年改称东门为“元恺门”,以表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宋向辰(字元恺),并由当时的县长贺义夫题写城门额石碑(隶书“元恺门”三个大字,下有时间署名)镶于城门洞顶。解放后,城门洞被挖开,此碑流落于东城北巷居民家门口,后被博物馆收藏,现镶嵌在馆内前院西侧碑廊墙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处城墙遗迹被基建挖土时拆掉,如今绝大部分城墙、城门均不见原貌遗迹,而新东门、老东门作为地名(点)仍保留在耀州人的记忆中,并连带派生出“老东门巷”这一巷道名。可以说,东城门几百年间的位置变化,正反映了耀州交通道路的历史变迁。(雷天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