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逐財利、學者逐名利、官員逐功利,豈能讓利令「智昏」成氣候?

對近期輿情不想躁動都不行。企業的損招、學者的昏招、官員的怪招,雖是個別企業個別人個別地方所為,但網上形成的官學商陷入“智昏”泥淖的輿情“氣候”不可輕視。

企業在事關數億兒童生命健康的疫苗上也敢造次,客服在受害者命懸一線時拖延漠視,自吹“中國首個自主創新智能瀏覽器”被質疑造假。

學者建議繳納生育基金、徵收“丁克稅”,帶學者頭銜的人說“不看新聞聯播的一般是下等人”。江西“砸棺”草率行動,尷尬收場……

黑心商人、雷人觀點、奇葩政策,本不足為奇。但疫苗和順風車事件不是一次兩次,專家奇談怪論不是一個兩個,官員魯莽行事不是一回兩回,則要引以為怪了。

凡此個案一出,網上就會驚呼:企業逆天良之道令人驚悚,學者反智識之策叫人驚詫,官員悖常理之舉讓人驚訝。

每波輿情中,“記憶”鏈條越拉越長,如長生生物勾上山西疫苗事件,順風車女孩被害引起滴滴系列惡行披露,紅芯瀏覽器聯上“漢芯一號”造假,江西“砸棺”串起河南周口“平墳”。

企業逐財利、學者逐名利、官員逐功利,豈能讓利令“智昏”成氣候?

由點及面、由此及彼質疑商人良心、學者智商、官員素質的社會情緒,被一次次撩撥,在一層層積澱。

可以引導大眾理性看待主流支流,教育大家不能一葉障目,但拷問無法屏蔽:企業失良知、學者無良計、官員少良策案例為何一再上演?何時不再出現這類“智昏”現象?

原由也不復雜,無不是“利”之所致。企業逐財利、學者逐名利、官員逐功利的慣性尾大不掉,守法經營、專注學問、依法行政的“規矩”,被一個“利”字衝得稀里嘩啦。

本來,官員守住社會公平、學者維護社會良知、商人擔當社會責任,可以相互約束、互為監督和助力,在良性互動中共推社會進步、協防社會底線。

但一個疫苗事件,從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到企業,辭官、免職、處分、刑拘了一大串,則難免讓人懷疑官學商被逐利性所驅而越來越忘記各自本分所在。

企業逐財利、學者逐名利、官員逐功利,豈能讓利令“智昏”成氣候?

“為什麼康莊大道冷冷清清,旁門左道車水馬龍?”一位價值投資者就投資發出的這個詰問,不限於投資領域,其他領域同樣存在怎樣“走正道”、如何“護正道”的問題。

正道之行,先用規則讓官學商走好正道,這是治理現代化的急迫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