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逐财利、学者逐名利、官员逐功利,岂能让利令“智昏”成气候?

对近期舆情不想躁动都不行。企业的损招、学者的昏招、官员的怪招,虽是个别企业个别人个别地方所为,但网上形成的官学商陷入“智昏”泥淖的舆情“气候”不可轻视。

企业在事关数亿儿童生命健康的疫苗上也敢造次,客服在受害者命悬一线时拖延漠视,自吹“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被质疑造假。

学者建议缴纳生育基金、征收“丁克税”,带学者头衔的人说“不看新闻联播的一般是下等人”。江西“砸棺”草率行动,尴尬收场……

黑心商人、雷人观点、奇葩政策,本不足为奇。但疫苗和顺风车事件不是一次两次,专家奇谈怪论不是一个两个,官员鲁莽行事不是一回两回,则要引以为怪了。

凡此个案一出,网上就会惊呼:企业逆天良之道令人惊悚,学者反智识之策叫人惊诧,官员悖常理之举让人惊讶。

每波舆情中,“记忆”链条越拉越长,如长生生物勾上山西疫苗事件,顺风车女孩被害引起滴滴系列恶行披露,红芯浏览器联上“汉芯一号”造假,江西“砸棺”串起河南周口“平坟”。

企业逐财利、学者逐名利、官员逐功利,岂能让利令“智昏”成气候?

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质疑商人良心、学者智商、官员素质的社会情绪,被一次次撩拨,在一层层积淀。

可以引导大众理性看待主流支流,教育大家不能一叶障目,但拷问无法屏蔽:企业失良知、学者无良计、官员少良策案例为何一再上演?何时不再出现这类“智昏”现象?

原由也不复杂,无不是“利”之所致。企业逐财利、学者逐名利、官员逐功利的惯性尾大不掉,守法经营、专注学问、依法行政的“规矩”,被一个“利”字冲得稀里哗啦。

本来,官员守住社会公平、学者维护社会良知、商人担当社会责任,可以相互约束、互为监督和助力,在良性互动中共推社会进步、协防社会底线。

但一个疫苗事件,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到企业,辞官、免职、处分、刑拘了一大串,则难免让人怀疑官学商被逐利性所驱而越来越忘记各自本分所在。

企业逐财利、学者逐名利、官员逐功利,岂能让利令“智昏”成气候?

“为什么康庄大道冷冷清清,旁门左道车水马龙?”一位价值投资者就投资发出的这个诘问,不限于投资领域,其他领域同样存在怎样“走正道”、如何“护正道”的问题。

正道之行,先用规则让官学商走好正道,这是治理现代化的急迫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