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1926年,一位輾轉到上海、考取庚款留學資格後赴日苦學10年的中國學生,在日本京都完成了自己的經濟學教育。臨別之際,他和京都帝國大學的老師們一一告別,其中一位日本老師對他說:“中國(China)這個名字只能算是個地理名稱,不像個國家。北京政府的政令不能出都門,各省各地區群雄割據,各自為政,各自發鈔票鑄銅元。你現在準備回到哪個地區去?我看,你要回去,很可能無路可走。”

這位年輕學生後來回憶,當時兩人的經歷和立場不同,對於當時中國的金融局勢判斷自然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他聽完依然氣憤,立即動身回國。回國後他先入北京中華匯業銀行,後面很快得到中國第一代銀行家、時任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甫的賞識。在陳光甫的器重和提拔下,這個年輕人逐步成長為中國第二代銀行家。

他就是資耀華。關於王莽、劉邦、葉帥等人疑似“穿越者”的討論已經鋪天蓋地,但是如果讓我評選幾名中國金融領域“穿越者”的話,資老的人生之奇、遇貴人之多,可高分當選。船王盧作孚、實業家範旭東、日本評論家室伏高信、經濟學家何廉、劉少奇、周恩來、南漢宸都曾是他的貴人。

時間回到20世紀30年代,這位方正不阿的年輕人,當時親自見證了白銀一步步退出民國貨幣舞臺的歷史,對其觸動極大,驅動他後面編寫了《清政府統治時期貨幣史資料》、《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等四部中國貨幣史。而質疑他的那位日本老師,正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內藤湖南,“唐宋變革論”即由他首先提出。內藤湖南當時的觀察其實相當準確,貨幣的混亂解釋了中國當時政治與經濟的萎靡,而這一狀況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中後期

——明朝最輝煌而又轉瞬隕落的時代


(一)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 大明寶鈔被放棄的一個理由:“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 ——顧炎武

窮苦出身的朱元璋,曾親眼看著自己的父母、親人和鄰里在貪官汙吏的盤剝下被活活餓死,因此在起義成功當上開國皇帝后,他高度強調中央集權和實物經濟,後世稱之為“洪武體制”。軍事方面主要包括世兵制和屯田制;財政稅收則迴歸實物經濟;中央力推重農輕商政策,甚至實施海禁;社會方面,建立嚴密的裡甲、黃冊制度,人戶分為軍、民、匠、灶四大類世襲身份,人人服役。——一個幸運的農民孩子當上皇帝后所能設計出來的最典型的小農經濟管理模式。

貨幣方面,朱元璋延續了宋元發鈔的傳統,發行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明寶鈔,這是一個典型的不能兌換銅錢等任何金屬貨幣的準法幣,但是它又沒有足額儲備金作為保證,這使得它具有高度的濫發風險。大明寶鈔從一開始就不受歡迎,在洪武末年(1368-1398),民間價格已經坍塌到160文銅錢換一貫鈔(官方為1000文=一貫鈔),商人開始拒絕用鈔並交替使用金銀。

明政府對此其實有所覺察,最開始採用的手段是禁止民間使用白銀,洪武七年“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聽”;到了英宗一代才開始放鬆用銀禁令,但拒鈔者仍舊有責,“阻鈔者追一萬貫,全家戍邊”。即使如此,民眾依然拒絕使用寶鈔,銅錢與白銀流行。

但是作為輔幣的銅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個是銅錢的鑄造成本低而且便捷,民間私鑄銅錢成風,無法和寶鈔/後來的白銀形成“金銀複本位”那樣的緩衝和調節作用;另一方面,銅錢的面值低而且繁重,也無法撐起經濟的交易體量。


按理說出現了流通貨幣的缺位和比較高的通貨膨脹,應該會在國家的經濟和社會上有所體現,但是洪武之後的永樂盛世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鄭和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建造紫禁城、修書徵韃靼等等都無愧於後來康熙點評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徐瑾的《白銀帝國》裡提到,這裡是因為明朝鑑於前朝的通脹後果,逐步放棄紙幣制度。但仔細深究,朝廷層面放棄大明寶鈔更根源的原因卻讓人唏噓不已:

為連大官們都被整的太窮了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曾公開感嘆“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海瑞45歲任淳安知縣的時候,給母親賀壽買了兩斤豬肉,竟讓官場的人奔走相告;海瑞死的時候,都察院的同事去他家裡翻箱倒櫃,”僅存俸銀十餘兩“。可以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上下5000年以來最苛刻的大老闆,給官員定的俸祿是歷朝最低,雪上加霜的是,官員的薪水還有部分是由寶鈔支付的。

從九品的芝麻小官,洪武初期每個月有八公石的米,正統中期減成兩石半,成化年間減成一石七鬥。即使正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也僅為900-1000石。而且這裡面寶鈔支付的比例是越來越高,到成化年間已經只有20%是發米兌現的了,剩下的80%都是由不值錢的寶鈔支付,正一品拿到的實際收入還不如唐開元時的一個七品官。因此,不只是民間,官場上也開始對寶鈔頗有微詞。

說實話,這裡說一句“官不聊生”還真不過分。於是,在官員和民眾的一致努力下,寶鈔的印發終於慢慢開始停滯,政府開始逐步承認白銀的稅收(金花銀)和貨幣地位。明穆宗在隆慶元年(1567年),終於宣佈“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從此,白銀完全貨幣化,後來官員的俸祿也逐漸白銀化,明朝最終邁入銀本位大門。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想到,這扇銀本位大門打開的,是明朝的最後一次繁榮,以及無盡的深淵。甚至它的本質還能映射到450年後的今天,2017年一個讓無數人痴狂的區塊鏈貨幣上。


(二)

  • 這位官人,便是本縣裡一個財主,知縣相公也和他來往,叫作西門大官人。家有萬萬貫錢財,在縣門前開生藥鋪。家中錢過北斗,米爛成倉,黃的是金,白的是銀,圓的是珠,放光的是寶,也有犀牛頭上角,大象口中牙。

  • ——《金瓶梅》,蘭陵笑笑生(明)

朱元璋這個上下5000年最苛刻老闆,除了禁白銀,還禁耕沿海土地,曾曰“寸板不許下海”。不過著名的墨菲定律也有曰: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所以這個海禁,最終也隨著白銀禁令一起,被打破了。

15世紀鄭和七下西洋,民間走私逐步興起,而明朝和歐洲、美洲的貿易關係也在16世紀正式締結,商業繁榮喚醒了對貨幣的呼喚。國際貿易的爆發,海外白銀的巨量流入,徹底奠定了白銀在明朝的貨幣本位地位。

中國是貧銀國,國內市場新增流通的白銀主要來自海外的歐洲、美洲和日本。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為代表的歐洲殖民者,將白銀從美洲開採出來以後,從美洲運回歐洲,再通過國際進出口貿易流入中國、印度和東南亞,買回香料、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而日本國內銅礦極少,銀賤錢貴,故白銀持續流入中國。

這個體量有多大?明朝每年的白銀產量大概才30萬兩,16世紀初的存量合計5000萬兩,而這時期海外白銀每年流入數百萬兩,總流入量約為2億兩,是本土存量的4倍左右。

一方面境外白銀的流入提升了商品交換效率,另一方面全球貿易刺激了明朝經濟的活力,“治隆唐宋”的盛世孕育而生。白銀潮汐還催生了許多社會的變革:城市人口激增,農業更加商品化,工商業越發繁榮,把晚明逐步改造成一個商業而又世俗化的新世界。當第一次讀史書到這裡的時候,我忍不住一拍大腿:

我去,這個不就是QE量化寬鬆政策的歷史雛形麼?


作為無數人啟蒙書的《金瓶梅》,恰好撰寫於晚明經濟白銀化期間,西門慶從破落戶出身奮鬥到權傾一方的富豪,這種暴富神話只有在經濟對外開放、貨幣高度寬鬆的背景下才有較高的概率出現,這點無論是500年前的明朝還是現在都是一樣,甚至可以說就是白銀和貿易成全了西門慶們。

《金瓶梅》為大家展現了一個與以往古典小說截然不同的經濟世界,全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300餘人,幾乎達到全民皆商的地步,即使不從事商業,也呈現商業氣質。在寬鬆貨幣——白銀的灌溉之下,清河縣西門一家的生活是圍繞白銀而展開的。

且看應伯爵上門時候的招待,“先放了四碟菜果,然後又放了四碟案鮮:紅鄧鄧的泰州鴨蛋,曲彎彎王瓜拌遼東金蝦,香噴噴油炸的燒骨,禿肥肥幹蒸的劈曬雞。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飯:一甌兒濾蒸的燒鴨,一甌兒水晶膀蹄,一甌兒白炸豬肉,一甌兒炮炒的腰子。落後才是裡外青花白地磁盤,盛著一盤紅馥馥柳蒸的糟鰣魚,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對一個幫閒的日常招待,也寫得活色生香。

一個縣城暴發戶的奢侈在書中比比皆是,京城朝廷的風氣更可想而知。此時的明朝上下,無論是終於開始領著白銀俸祿的朝中重臣、時運來轉而暴富的江南富商、經白銀滋潤得以溫飽的普通沿海民眾、還是被人遺忘的飢渴的偏遠地區,依然沉浸於大明盛世的美夢中,大家都沒有意識到,明朝對於白銀的依賴程度,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方對於中國絲茶的依賴程度。

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之後的明朝,突然就從白銀帝國,坍塌成了白銀黑洞。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 “明朝的最後一年,從上到下爛到骨子裡,任何變革的努力都像扔到一黑洞裡,人人知道落幕在即但沒人關心未來。”——某網友評李潔非的《黑洞:弘光紀事》


(三)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 《大明劫》,王競/謝曉東/周榮揚,2013年

2013年,比特幣誕生的第四年,明朝已覆滅369年,一部叫做《大明劫》的電影上映,放了十幾天,票房只有450萬,還不到同年冠軍《西遊降魔篇》12.46億票房的零頭的零頭。

《大明劫》是一部有誠意的嚴肅歷史題材影片,裡面最讓我有觸動的不是《瘟疫論》作者吳又可的表現,而且作為明朝對抗闖王李自成最後希望的孫傳庭,率兵操練於潼關,但是卻因為崇禎帝對其區區五千人部隊的軍餉斤斤計較而徹夜難眠。孫傳庭要求當地強佔軍屯田的鄉紳捐款,但是鄉紳卻推諉塞責,最後孫傳庭直接找崇禎帝要到諭旨,在酒桌上把一眾鄉紳拿下,就地處決,家產充公。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這可能是整部影片裡最核心最解氣的片段,孫傳庭低聲怒吼:“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他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這是孫傳庭作為武將的樸素認知,他隱約察覺到問題出在這些鄉紳上。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真正導致這一切的,卻是白銀貨幣的緊缺。


當時一系列近乎偶然、卻彼此串聯的事件,為明帝國打上了棺材鐵釘:雖是當時最強大的帝國,但困於歐洲戰場的西班牙無力保護海上貿易,使得中西貿易經常受到英國和荷蘭的劫掠;西班牙更因中國商品擠佔西班牙商品在美洲的市值空間而進行貿易限制;1630年,美洲白銀產量開下降;1639年冬天,兩萬多在菲律賓的華人遭到西班牙屠殺,隨後,經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大量減少。同年夏天,日本德川政府決定禁止從澳門來的商人在長崎進行貿易,曾經給中國帶來大量日本白銀的路線也宣告關閉。

禍不單行的是,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的小冰河期,各地自然災害不斷,天花和鼠疫等瘟疫也蔓延肆虐。當時白銀貨幣主要在“江南-京城-東北邊防-南方”流轉,缺乏生絲和原棉的西北等地基本沒有被白銀“灌溉”。而當時明朝的實物稅收政策,徵稅基準為“糧食”,但是卻必須折算為“白銀”結算,在晚明白銀輸入量減少、糧食歉收的情況下,出現了“銀貴米賤”的局面。

1640年河南災荒之後,由於白銀的流入減少,還疊加了銀錢比價的崩潰:米價每鬥3000錢,小麥每鬥2700錢,民不聊生。沒有白銀浸淫的西北地區變得更為貧窮,稅負折銀的比率也水漲船高,農民更無力納稅(手頭沒有任何白銀),最後被逼到絕境。——孫傳庭說李自成輸得起,就是因為大量家破人亡的農民隨時準備參加義軍。

這種白銀緊缺情況甚至蔓延到了京城,因為此時的朝廷已經喪失了絕大部分的財政和稅收能力,也無力對偏遠地區進行救助。“到1629年,朝廷每年向在朝的官僚、貴族(僅在京城的就多達4萬人)發放的俸祿,只有15萬兩,不到國家財政預算的1%”。顯然這並非好消息,因為俸祿的缺失引發了官僚更為嚴苛的搜刮,也形成了很多人認為明朝崩於貪腐的印象。

禍起白銀,這是大家在描述這段歷史時最常用的標題之一。


(四)

  • 《通貨緊縮:確保它不會發生在這裡》

  • ——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在2002年成為美聯儲理事時的第一次公開講話題目

當一個貨幣進入了通貨緊縮狀態之後,會發生什麼?用最通俗的話講,你手裡的錢變得越來越值錢了,它會消磨掉絕大部分人的消費和投資慾望,所有人會拼命的儲藏貨幣,因為貨幣本身正在非常安全的增值,這將導致總需求不足,經濟增速降低,產品價格下跌。而貨幣一旦無法給經濟本身提供流動性,就像人失去了血液,會造成經濟運行極大的摩擦成本。——

所有的一切都是致命性的,這又反過來強化了貨幣本身的安全性,進一步的激發人們的儲備意願

當一個經濟體無法通過貨幣政策,來扭轉這種通貨緊縮預期的時候,這簡直是災難多重奏。美國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也是伴隨著嚴重的通貨緊縮,股市崩潰和銀行擠兌頻發,但當時美聯儲經驗不足還採取了緊縮貨幣政策,導致通貨緊縮的越發嚴重和企業居民的實際債務增加,進一步壓垮了消費和投資需求。

當時的晚明朝廷,同樣處於如此的境地,甚至更加兇險。它需要同時面對白銀的通貨緊縮(流通量減少)和貨幣主權喪失(無法發行白銀),還疊加了白銀通縮導致的稅收體系崩潰,最終發現財政政策徹底失靈(無法救助災民和支付軍餉)。

當時的晚明,官府即使能收到實物稅,也需要折銀一部分來節省運輸損失,然後到目的地後再用白銀採購糧食物料。但是由於官府缺乏任何貨幣政策能力,把持了白銀和糧食的商人和地主,就開始利用自身優勢,在米價、物價和銀價的剪刀差中套利。最後的結局是,大部分的白銀沉澱到了他們手裡,無法流入國庫。

而隨著白銀的通貨緊縮加速,商人地主們開始加速藏銀,使得白銀不斷退出流通,這一方面加劇了通貨緊縮,另一方面使得手裡只有銅錢和糧食的農民,折銀納稅的成本越來越高。而官府又無力增發貨幣也無力調節稅收體系,只剩下繼續加稅一條死路。最後魚死網破的結局已經註定,百姓反、皇帝死、將士亡,剩下大量屯銀的商人地主們,喜笑顏開的迎接最後的贏家

《大明劫》裡,孫傳庭憤然宣旨斬鄉紳,可惜來的太晚了。

陷入財政窘境的明帝國的國庫乾涸到什麼程度:1644年,李自成圍困北京時,崇禎帝號召大家捐款,岳父周奎只肯捐1萬兩,最終只募得20萬兩白銀。8天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而此時明朝內外府庫僅剩下黃金17萬兩、白銀13萬兩。

野史記載,後來周奎單單現銀就被闖軍抄出53萬兩之巨。——這算是白銀窖藏效應最後的註腳。


(五)

  • 對於持有者而言,比特幣最為實際的好處可能是幣值穩定。你可能在現實生活當中碰到美元貶值等煩心事,但比特幣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比特幣的設計機制能夠保證這一切。眾所周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貨幣,更多是由政府的信用擔保,所以政府濫發貨幣,損耗的只是信用而已。但在中本聰的設計當中,比特幣不會出現濫發的情況。

  • ——比特幣百科內容中的一段

崇禎帝可能猜不到,害得他江山不保最終在煤山東麓自縊,一個本質上通貨緊縮而且無法控制和變更發行量的貨幣——白銀——竟然在450年後,以一個區塊鏈貨幣的形式重生了,而且在一年時間裡一度上漲了20倍。

不管後面比特幣加入了什麼樣的概念,起碼在比特幣設立的初期,大家對它最初的功能定義,主要是兩點:一個是對區塊鏈技術的嘗試;一個是對於現有貨幣的替代和補充,用來對抗可能的濫發行為。

如果是對區塊鏈技術的嘗試,那麼毫無疑問,比特幣是非常成功的一個“實驗品”。但是這個實驗品從設計源頭上就有瑕疵,這也是後面比特幣進行了多次分叉的原因之一。區塊鏈是一個好技術,但是比特幣嚴格意義上不是最好最完美的區塊鏈貨幣,這裡面有非常明顯的邏輯差別。許多人爭論的時候,都會進入詭辯的領域,把區塊鏈的技術優勢理由等同於比特幣的優勢理由,就好像Unity3D是一個好引擎那麼它做出來的遊戲一定是一個好遊戲一樣,這樣的邏輯是有問題的。

但是最麻煩的不是這裡,而是當你試圖把它理解成為一種通行貨幣時,它就變成了一種劇毒物。從長期看,比特幣的發行機制決定了它的貨幣總量增長速度將遠低於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它是一種通貨緊縮貨幣。一個通貨緊縮、無法調節發行量的等價交換物,絕對無法成為一個經濟主體的貨幣承載。——從這點上講,現在的比特幣,和明末通縮的白銀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通貨緊縮,同樣無法調整流通量,導致這個“貨幣”的最大價值體現為它的通縮預期——它的上漲理由僅僅是因為它上漲了,激發了人們的儲藏心理。這種上漲的預期,會因為這個“貨幣”缺乏合理的比價基礎,疊加無法增發來釋緩這種上漲預期,呈現出來一個螺旋式提升的過程——

這就是今年比特幣上漲的本質

嚴格上講,今天的囤幣者,和400年前囤白銀的人,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包括白銀當時也是一種不記名、可以跨境流通、統一定價、去中心化、供給增速降低的標準貨幣,只是他無法互聯網化而已。


所以,到今天為止,比特幣它身上呈現了3種特性:

第一,區塊鏈特性,基於匿名、跨境、去中心化、交易量等特性帶來的交易價值,體現為黑市交易、低成本跨境交易等等;

第二,通縮+無法調節發行量的“偽貨幣”特性,上漲是最好的上漲理由,激發儲藏心理;

第三,初步具備了小部分貴金屬的特性。

但是,這裡沒有一條和真正的貨幣流通特性相關,你可以認為它是任何東西,但是它肯定不是流通貨幣。因此,除非這個地區的經濟陷入了徹底的停滯,或者大部分人的大腦已經被半機械化能夠以絕對的理性思考問題,不然,不存在比特幣成為這個地區流通貨幣的基礎。

它會消磨掉絕大部分人的消費和投資慾望,所有人會拼命的儲藏貨幣——對,就像現在和之前的比特幣持有者乾的事情一樣。

從這點上講,比特幣的交易上限(每秒最多隻支持7筆交易,2017年天貓雙11支付峰值為每秒25.6萬筆,夠比特幣體系交易至少10個小時,雙11第一分鐘全網支付量夠比特幣體系交易1個月),以及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分叉,以及任何經濟主體都無法忍受的高波動,反而變成了細枝末節的小事了。

當比特幣失去了貨幣的理論基礎,剩下的特性,就是投機、博弈、儲藏、特定場景交易了。這些功能怎麼定價,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寫到這裡,我又開始想念那個伯南克——他通過QE來釋放流動性,以激發美國經濟重新迴歸到內生增速附近,熨平經濟突發式震盪,是非常有效而且成功的做法,也向世界證明了貨幣政策的實際作用和效果。這種作用和效果,和比特幣的一部分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六)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 2015年6月29日,CCTV新聞頻道

適度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的主權,是多麼美妙而重要的事情,可能沒有真正從細節上觀察過經濟運轉的人,是無法認知的。所以我從來不覺得中本聰基於科學家的思維,提出通縮型的比特幣有什麼問題。而受累於通貨緊縮的白銀本位,明末死傷數千萬的民眾可能會有更深的感觸;包括喪失了部分貨幣主權的歐洲央行,至今仍在苦苦追求2%的通脹水平而不得。

失去了,你才會覺得珍惜。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大明劫》的結局非常有意思:

之前瘋狂強佔屯田、積攢白銀的鄉紳,不願意向孫傳庭捐出他們的白銀,中間幾度阻擾,甚至指派軍隊的內應一把火燒掉經歷司。但是最終在貪得無厭地拿鼠瘟病死的平民充當士兵來套取撫卹的時候露出馬腳,被孫傳庭告上御狀,最後在酒桌上被斬下,家產充公;

明末通縮白銀: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而崇禎皇帝催促孫傳庭出潼關時,軍中還有大量沒有治好的士兵,其中有一名年輕士兵其實已經被吳又可治好,但是他希望繼續裝病留在後線,爭取套利機會回家鄉看望母親,結果孫傳庭把患病的士兵集中起來,一把火全部燒死,這個年輕士兵也沒有逃出。

一聲嘆息:歷史可能會重複,而人性基本不變。


  • 感謝徐瑾女士的《白銀帝國》,以及資耀華先生編寫的相關貨幣史資料,對於本文的形成幫助良多。

  •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喜歡的歡迎點贊、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