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1+1+6」打造醫療命運共同體

金晶

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1+1+6”打造醫療命運共同體

以醫聯體之“通”,破解群眾看病之“痛”。短短几年間,在杭州市衛計委強有力的頂層設計下,以浙大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以餘杭區第三人民醫院為樞紐,以餘杭西部六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末梢,將不同層級的醫療資源再整合,形成了風景獨到的醫療命運共同體。

2013年,餘杭區第三人民醫院與餘杭西部六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區域醫聯體,加大向基層傾斜力度。2014年,浙大市一醫院與餘杭區政府開展全新醫療合作模式,全面託管了餘杭區第三人民醫院,成立浙大市一醫院集團瓶窯院區。優質的城市醫療資源下沉,這無疑給瓶窯院區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通過層層輻射打造嶄新的三級醫療供給模式。今年是餘杭區第三人民醫院與浙大市一醫院集團合作的第五年,是與餘杭西部六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醫療聯合體的第六年。經過多年探索實踐,以浙大市一醫院集團瓶窯院區為紐帶的醫聯體網絡在餘杭西部逐步建成,浙大市一醫院、餘杭三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為一體,形成“1+1+6”的醫療新格局,推倒了“醫院與醫院之間,醫院與社區之間”的“隔牆”,織出了一張緊密且高效的生命網,打通了優質醫療資源惠民的“最後一公里”。

百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陳醫生第一次在診室見到劉阿姨時,看到劉阿姨身材苗條,與她右手臂上發達的“肱二頭肌”顯得尤為不相配。

劉阿姨今年67歲。她跟陳醫生說,大概在兩三年前發現自己的右手臂上長了個包,不痛不癢的,所以就沒太在意。但這幾年,她看著右手臂的“肱二頭肌”越長越大,才開始有些擔心。現在連劉阿姨的孫子都說奶奶的手臂就像動畫片裡的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似的,手臂肌肉越來越發達。所以即便是在大夏天,劉阿姨還是天天穿長袖,不敢露出手臂。

為了明確診斷,陳醫生拍了劉阿姨手臂的照片發到“餘杭三院疝與血管外科”微信群裡,向浙大市一醫院集團瓶窯院區外二科副主任林勇強諮詢。林主任隨即回覆,讓劉阿姨到餘杭三院找他,還留下了自己的聯繫電話。

第二天,劉阿姨找到了林主任。林主任判斷她右手臂長的不是“肌肉”,而是脂肪瘤,並立即為她安排手術。術中取出了一個5*6*6cm大小的球狀脂肪瘤,過程順利,術後第二天便出院回家。現在劉阿姨的手臂已經恢復了纖細。

林主任介紹,2017年初,外二科成立了“餘杭三院疝與血管外科”微信群。在1年多的時間裡,專科團隊不定期在微信群裡分享疝與血管外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和知識,解答諮詢和疑問,成功解決靜脈曲張、疝氣以及其他外科疑難雜症等問題百餘例。據瞭解,為方便與醫聯體內社區醫生的交流和聯繫,醫院建立了許多專科交流群,實實在在讓百姓體驗到了快速診療的暢快感。

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1+1+6”打造醫療命運共同體

每週超20人次坐診 省市專家就在身邊

到杭州做手術,最煩什麼?陪護人員的住宿和交通恐怕是其中一個大問題。但如果說在當地能做手術,而且手術專家還是省市級醫院請來的,你會如何選擇?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就近手術,既能找到專家,又解決了交通和住宿的問題。

良渚的鄭阿姨今年77歲。最近,鄭阿姨的兒子特意帶她到浙大市一醫院集團瓶窯院區進行體檢。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鄭阿姨的肚子裡竟長了一個6*6*6.5cm的大腫塊。外科醫生立刻將她帶到在浙大市一醫院集團瓶窯院區坐診的浙大市一醫院外科專家周立新主任醫師處就診,當天收住入院。

完善術前檢查後,浙大市一醫院外科專家林乃弓主任醫師主刀進行手術,順利取出腫塊。術後,鄭阿姨恢復良好,出院時不禁感嘆:“從體檢發現腫塊到做好手術,前後不過三天時間。而且我在這裡住院,杭州專家做手術,離家又近,真的方便很多”。

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1+1+6”打造醫療命運共同體

外科專家林乃弓在瓶窯院區坐診

據統計,目前浙大市一醫院每週派駐瓶窯院區的專家達26人次,其中專家門診出診人次為每週23人次。今年以來,浙大市一醫院派駐專家共計接診患者近萬人次,完成手術330餘臺,其中三四類手術(大型手術、疑難重症大手術)達到80%以上。當地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諸如張筱鳳、王寧夫、朱瑾、陸凱等知名專家高效、安全、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不但全面提升了區域內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而且顯著提高了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與同質化,實現了“共建、共享、共贏,共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