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之前,點評了一下幻樂之城開播,反響超過了本號的平均閱讀250水平。有很多朋友說純為了黑而黑,沒寫出個一二三四五來。而幻樂之城第二集播出,帶來了大張偉、馬思純、賈乃亮、韓雪的表演。就拿這一集開刀,來說點偽專業的話題,看看是不是還能收穫更多“你行你上啊”的評論。這種沒有營養的評論,就不要發表了,一律回覆“你形你寫”。大家都是鍵盤俠,幹嘛拼個你死我活。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書歸正傳,如果說幻樂之城第一集雖然沒有太高的觀賞性,卻展現了節目的可能性的話,第二集就徹底宣告這個節目已經淪為拉低大眾審美的一部平庸之作,不僅形式上失敗了,而且內容的創新也沒了,連累著審美也敗了。就連王菲,第二集裡也沒有開嗓唱歌了,全程沒什麼存在感,讓人不禁要問,天后到底來這個節目幹嘛,只為了賺錢麼。兩集過後,節目的最大懸念就是,王菲是不是要在某一集中放個大招,來一個專屬短片。如果演,節目會爆,會火到爆,如果不演,節目也會爆,就爛到爆。

內容上跟國產電影處於同一個窘境-空洞乏味

第一集中,黃曉明的歌劇魅影、任素汐的時間穿越、雷佳的民歌大會、易烊千璽的小鎮青年,雖然呈現的有些無趣,但呈現了足夠的豐富性和可能性。有自我的勇敢,親情的懷念,國家的稱頌,青年的成長。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到了第二集,伊能靜導演了個低幼寶萊塢MV,大張偉飾演了一個只會笑的人,用自己的生活跟大家講道理。短劇中穿插了一段《快樂頌》是伊能靜致敬前夫庾澄慶的BGM麼。整個小片就像個繞口令,一直在說快樂,不快樂,你快樂,你不是真正的快樂,配上大張偉誇張的表演,讓人懷疑是否走錯了片場,難道進了《歡樂喜劇人》?道理可以將,但不要跟教育孫子一樣跟觀眾們說,什麼東西人們都能有自己的領悟,那麼直白卻又陋俗地說,誰聽得下去呢。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馬思純是徹頭徹尾的致敬了一把人鬼情未了,講了一個思念過世男友的女孩如何走出心結的故事。不知道有多少女孩會對這個感同身受,可能更多的女孩會希望自己的男友或前男友去死吧。這裡就有個疑問,為什麼每個死去的男友,或者孩子,或者某個親人,都會留下很多視頻影像,想到這心裡一驚,如果我死了,都沒留下什麼給身邊的人懷念啊。

對於金馬雙黃蛋影后身份的馬思純,短劇中還是利用自己的長處,充分展現了一下感情收放的程度,總的來說及格,但不是有多好,而是其他人是在太爛。表演的過於用力,哭戲時嘴唇的抖動太過於機械了。如果對比一下,可以看看《A Ghost Story》那部片子裡,女主角在醫院送走了自己男友之後,回到家中吃派的那場哭戲,對比一下,高下立見。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賈乃亮的那個一人分飾兩角的短劇,應該是這兩集裡面最用心的,最在劇情結構上下功夫的作品了。故事用一對雙胞胎在城市裡打拼的經歷,串起來很多懷揣著夢想,抱著希望,為自己生活奮鬥的人。用一些不友善,來反襯出他們的不容易,就這個點,有些太過於刻意,以至於那些不友善會讓人看起來假的不行,加上賈乃亮那水汪的眼睛和滑嫩的皮膚,讓整個劇都非常跳戲。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韓雪帶來的就是張藝謀的《古今大戰秦俑情》+成龍的《神話》,中間穿插著何老師的暗戀桃花源。這種肥皂劇的劇情拿出來,連菲姐都說,這個熟啊,她演過這樣的連續劇。好在韓雪用了一些VR技術在裡面,全息的影像虛實結合,倒是也有看點。只不過故事就像是拿了一塊又臭又長的裹腳布,非要捆在細細的手指上一樣難受。

故事,還是故事,幻樂之城從另一個側面,展現著我們國產電影的窘境,很少有精彩故事,也很少有能把故事講精彩的導演和演員。空洞和乏味,讓觀眾失望的劇情之外,還能看什麼,看錶演、聽音樂、看舞美?

形式上想要創新卻被自己困在第四面牆以內

從形式上看,幻樂之城希望用音樂帶出一個舞臺劇,在第二集中有一位導演說one take,也就是一遍過,其實就強調錶演的臨場性,有點像直播。但整個節目最大的悖論也就出來了,這是一檔錄播的綜藝節目,要向觀眾展示的確是有一點像直播的東西。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形式上的第二個悖論,就是觀眾的自由。在舞臺劇的觀看上,觀眾很大程度是自由的。觀眾可以在這一刻選擇看主角的臉,也可以看主角的腳步,甚至看桌子上一杯水的震動或者配角身上的一顆胸針。這就是舞臺劇的魅力,也是很多人熱衷於多次刷同一個劇的原因,觀眾在極大程度上的自由,帶來了觀看的愉悅性。但幻樂之城卻將這個自由限制在了拍攝的鏡頭中。沒有了這種觀看的自由,就好像把百老匯的歌舞劇拍成了短片,魅力值直線下降。

形式上的第三個悖論,也是在觀眾的自由上。這個自由,指的是移動的自由,或者是看與不看的自由。在一些劇場演出或者是電影院等,當人們坐下那一刻,就被限制在座位當中,除非是內容實在太難看,否則不會輕易走掉,這種限制帶來了一個好處,就是在劇院中,人們會更有耐心的去看舞臺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樣也就給創作這以足夠的時間,通過一些鋪陳來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幻樂之城的觀眾,在電視機前面,節目無聊,就換到《中國好聲音》了,沒有時間去聽節目的鋪陳,一點興趣點略有喪失,馬上就會注意力崩盤。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在戲劇中,有一個術語,叫做第四面牆(fourth wall),指一面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臺中虛構觀眾面前的“牆”。舞臺劇中,觀眾隔著牆在欣賞,而打破第四面牆,就是在演出過程中,將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拉入表演的進程,讓觀眾更有體驗感。

在形式上,幻樂希望打破這第四面牆,讓觀眾能夠在電視機前感受到甚至融入到表演當中,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可是在擰巴的幾個悖論的作用下,第四面牆反而更加的厚重,觀眾跟作品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不真實。可以說在形式上,這個節目算是綜藝裡面擰巴之最了。

審美上平庸就意味著失敗

審美,可以有幾個維度,在幻樂之城中,如果歌唱的好聽,這是審美。如果佈景足夠驚豔,這也是審美。如果故事有趣,這更是審美。如果故事背後展現了情懷,那就是審美中的審美了。

但從這些方面來看,幻樂之城的審美在哪兒?這裡不是中國好聲音,更不是跨界歌王,嘉賓不是來比唱歌的,節目組都大方地承認,有修音。從歌曲的審美角度來說,這個節目體現不出來,不過他們的野心也不在此。

那是在表演的方面?明星們表演的很賣力,但這不是演員的誕生。演員們大都顧著跑來跑去轉換場景,哪兒有時間醞釀情緒,試問連演員都沒有情緒,觀眾又怎麼能在表演上感受到共鳴?

還是在舞臺搭建、活動運營角度的審美?也許他們的水平真的很高,但這種技術的審美,就好像是讓普通人去欣賞一段程序員寫的代碼是如何的簡潔、高效和優雅。菜的技法再難,不好吃也是白費。

在價值觀上,有什麼突破麼?在大環境的引導下,連《歡樂喜劇人》都在結尾增加了價值觀的表露和情感的昇華,從價值觀和真摯感情的傳遞角度,幻樂之城甚至都不如歡樂喜劇人,主題遊離,角度複雜,說教簡單,讓人難以信服。

一個好的節目最重要的是在審美上,給觀眾帶來愉悅。不說別的,跑男和極挑這種節目,審美上就是給觀眾帶來了換了,更進一步,有一些小的遊戲,讓觀眾可以在生活中去玩一玩,比如撕名牌,這就足夠了。中國好聲音,帶來了對通俗音樂的審美。演員的誕生帶來一些對錶演技術的審美,甚至偶像練習生都能帶來對鮮肉的審美。

幻樂之城帶來了什麼?不管演得好不好,所有人在結束之後都上來吹捧一下,太棒了,這就是你們點評嘉賓的審美麼。這個節目可能只有一個審美,那就是看王菲。再加一個的話,是審臭,審的是何老師無比油膩的吹捧和煽情功夫。

原創綜藝 尊重觀眾 尊重創作 尊重藝術

原創綜藝真的這麼難麼,說難真的很難,因為又要尊重觀眾,又要尊重創作,更要尊重藝術。但說簡單,也簡單,尊重理性,可能就是成功的一大步了。

幻樂之城,有很多贊助商,每一集中沈夢辰帶著她那像極了anglebaby的臉出來給贊助商爸爸們賣力宣傳。而節目也說到九月份之後,實景的內容將會在一個景區裡面落地,相信這個節目背後一定跟著某個特色小鎮的開發,旅遊產業的帶動,甚至是PPP或者是P2P的金融。而節目的內容本身,也在極大程度上考慮到了這些內容的呈現。

當然,沒有贊助活不下去,但贊助和定製還是兩碼事。憑著本事做出好內容,有人看,有人投廣告,這叫贊助。為了某個商業內容,量身定做,打造一個電視節目,這個就算是定製節目了。一個目標是為了愉悅觀眾,另一個目標是為了討好客戶。哪個能好看,不言自明。

電視節目,有他自己的規則,節目的呈現,觀眾的感受,興趣點的分佈,內容的熱度以及爆發的頻率等等,一切都要在這個規則之下運行。但並不是說就不能創新,創新也要在電視節目的規則下去尋找突破,而不是在商業規則中。一切事先設計好的完美商業模式的背後,都是一地雞毛,沒有把實際的內容作為核心的創新,都是偽創新。

再說幻樂之城,除了王菲毫無創新的平庸之作

最後,如果說幻樂之城有創新,那唯一的創新就是請王菲參加一檔娛樂節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