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宁死不为权相韩侂胄写南园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杨万里和陆游在当时的名声最大,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是,俨然等于唐诗的李白和杜甫。这不特是因为杨万里的诗多,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四千多首,而且,还因为他是宋朝诗风转变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开创了更加新鲜泼辣的“诚斋体”写法,被誉为一代诗宗,留名千古。然而,正是这二位名声显赫的大诗人,却因为一个拒绝为宰相作记、一个接手为宰相写记,而名声上差异甚远。

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宁死不为权相韩侂胄写南园记?

杨万里不仅诗写得好,而且立朝刚毅,为人正直,一生不慕荣利、不阿世俗、不惧威权、不怕打击、坚守气节。1154年,杨万里高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历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历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曾为太子赵惇的老师,学问和才华在朝野堪称公认。尽管如此,但从宋高宗、孝宗到光宗,皇帝们虽然都对杨万里的才情欣赏,但他们对杨万里毫无忌惮的言论却无一例外地不喜,甚至厌恶,尤其是宋高宗和宋孝宗。宋高宗当年朝堂策论,杨万里将他比作毫无进取之心的晋元帝,宋高宗就非常不快地说:“杨某殿策比朕为晋元帝,甚道理!”还评价他:“杨万里直不中律。”意思是说,杨万里这个人不讲规矩。宋孝宗也曾说:“杨万里有性气。”意思是,杨万里这个人有性格。都不约而同地对他畅言无忌的性格进行了批评。对此,杨万里毫无检讨,还依然故我。

在政治上,杨万里力主抗战,反对屈膝乞和。他曾进呈《千虑策》,多次向宋孝宗和宋光宗的上书,无一不是力陈恢复大计,批评投降误国,其爱国之心历久弥坚。同时,这种爱国情怀在经过无数次失望和打击之后,又转化为了内心深深的忧虑,这在他的一些诗歌中得到了印证。1190年,宋光宗命杨万里到淮河边迎接金国派来的“贺正使”,杨万里徘徊在淮河边,远眺对岸的中原故地,禁不住忧愤难当,当即当下《初入淮河》几首绝句,其中一首曰:“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馀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宁死不为权相韩侂胄写南园记?

淮河原为宋朝腹地,如今却成了宋、金国界,淮河两岸渔民本是一家,如今不得不背道而驰,形同陌路,只有天上的鸥鹭无人管束,自在飞翔。他在诗中将一江隔两国、同胞苦分离的痛苦,作了婉转而深沉的表达,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不久,对偏安政局内心不满的杨万里,便乞饲回到了老家吉水,不再入朝。

1194年,宋孝宗病逝,宋光宗却拒绝主持丧礼,朝野为之哗然,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迫使宋光宗退位,拥立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宋宁宗。后来,韩侂胄将赵汝愚排挤出朝,以拥立之功,官拜宰相。

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宁死不为权相韩侂胄写南园记?

韩侂胄任相后,独断专权,不可一世。1200年前后,韩侂胄获赐吴山下的皇家园林——南园,获赐南园后,他花巨资对南园进行了整修和完善。工程才告竣,因杨万里德高望重,又是槃槃大才,韩侂胄遂请杨万里为南园作记,给自己脸上贴金,并许以高官厚禄作为回报。杨万里当即回复道:“官可弃,记不可作!”严词拒绝,誓死不从,丝毫没有遮掩和回旋,一派凛然正气如昨。韩侂胄碰了一鼻子灰,转而写信请陆游作,陆游答应了他的请求,作了《南园记》,而且,陆游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南园记》写成了一篇传世佳作。然而,此记一出,陆游却名声受损,有人谓之:“由是失节,清议非之。”

韩侂胄当政,杨万里对他深恶痛绝,因此忧愤成疾,家人都不敢将朝中之事讲给他听。1206年的一天,一远房亲戚前来做客,和杨万里谈起韩侂胄当国,如何专横,如何跋扈。而且,韩侂胄在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对金国的北伐战争。

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宁死不为权相韩侂胄写南园记?

杨万里虽然一辈子都梦想着北伐金国,恢复中原,但韩侂胄这种为巩固个人权威而儿戏似地发动战争,这是非常草率的,更是对国家、民族和百姓极不负责任的。所以,杨万里听后,恸哭失声,立刻让家人拿来纸笔写下:“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随后,笔落而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