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5評樓市亂象背後:中央明確房價不能漲,調控將再加碼

8月1日,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發表述評——《培育住房租賃市場開了好頭但仍需加把勁》,文中顯示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加快培育住房租賃市場過程中,還存著開發商以租代售獲利,承租人租售同權享受同等公共服務還較難實現等問題,指出政府應加快完善各項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立法完善法律法規來保障租賃各方的權益。防止出現“以租代售”等行為。同時,還要落實好承租人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的權益。

這是新華社自7月26日起連續5日發出的第五篇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評述文章,五篇文章通過市場調研,指出樓市目前還存在種種亂象,犀利指出有些城市用一線城市或某些地域更高房價進行比對,有鬆口氣心態;對房價炒作睜隻眼閉隻眼,希望高房價拉高地價;不少三四線城市樓市、土地市場出現雙升溫苗頭,其中個別城市高價地頻現,是調控不和諧音。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會議上繼續要求“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同時,中央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第一次不在使用“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表述,明確釋放房價“不能漲”的信號。

“房價不能漲”思路早已有跡可循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院首席分析師陳雷認為,一方面由於最近幾個月70城房價指數上漲城市不斷增多,房產市場有輕微回暖跡象。調控本身目標即為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避免其“大漲大落”,央媒表態,本意為強烈遏制住房地產抬頭的苗頭。另一方面,由於最近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國內經濟發展不景氣。國家出臺一系列刺激市場發展的舉措,為了避免刺激經濟的資金流入房產市場,也必須要加強對房產市場的管控。

事實上,“房價不能漲”的思路從地方政策中已經有跡可循。今年年初,福建省提出將堅持因城因地施策,穩控福州、廈門商品房房價,保持福州周邊的長樂、閩侯和廈門周邊的泉州、漳州房價環比不上漲。2016年底,北京市政府主要領導曾明確表示,2017年要實現北京房價環比不上漲。

陳雷表示,從新華社的幾篇評述中可以看出,既有“房住不炒”的主基調的強調,又有對於三四線市場的風險點評,同時還就土地市場進行點評,從短中長期調控同時入手,預計2018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會在調控高壓下繼續降溫。

中國房地產市場從“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到“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市場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國家將不留餘地地來解決房地產市場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需要房地產投資來提高政績的地方政府,還是希望在房地產市場中獲得鉅額收益的企業或個人,“彈性操作空間”將越來越小,甚至完全失去。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房價不漲,是環比還是同比,是半年還是未來較長時間,是全部城市還是部分城市?通過何種方式讓房價不漲?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考慮的。如果房價未來不漲甚至可能下跌,買房的人也要掂量掂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各方最理想的狀態是穩房價,樓市或將進入維穩行情。

華泰宏觀認為,這輪始於2016年的房地產調控仍未結束,當前正處於向長效機制完善落地的過渡關鍵期,更需嚴格把握“房住不炒”原則,堅持“因城施策”的精準調控手段,營造有序健康的房地產市場,為長效機制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華泰宏觀預計地產調控政策短期不會轉變,維持全年地產投資累計增速緩慢下行的判斷。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發表觀點認為,房地產銷售、到位資金增速等先行指標趨於回落。7月份一些政策已釋放出某些信號,去庫存任務基本完成,棚改貨幣化比例將大幅降低。中國正處於金融週期的頂部,融資形勢偏緊,而房地產週期處於調控中期,未來將從短期調控轉向建立長效機制。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表示:中央對房地產的態度並沒有發生轉變,仍然堅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儘量避免房地產市場因其他宏觀政策的變化而波動。

“在目前較為嚴峻的內外環境之下,中央保持冷靜清醒,保持政策定力,繼續按計劃做好自己的事,這個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我也建議,要實現房價不漲,可能需要關注地方政府的過度行政干預,也要注意市場預期的轉變。”許小樂說。

央媒集中反應,強調“房住不炒”

8月1日零時剛過,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在微信公眾號明言,在穩預期方面,政治局會議最重要的表態是“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和“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依然十分堅決,引導大家對“房住不炒”的合理預期,不能因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些許放鬆,就拿資金去買地、炒房。

就在7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委託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與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分別聚焦上市公司囤房炒房刺激房價,及一些三四線城市樓市、土地市場出現雙升溫苗頭。

《半月談》發表文章稱,公司炒房行為不僅擠佔了剛需族的購房空間,更成為房價飆漲的一大推手。文章援引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雲昌的話表示,“的確有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或者私人企業,因老闆個人沒有買房資格,就利用企業來買房或炒房。隨著房價不斷高漲,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熱,公司炒房會造成市場需求在短期內大漲,需要及時補上政策漏洞。”

“正是因為剛需人群與房源之間夾進了企業這一個環節,導致了國家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扭曲。”福州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阿忠則在文中建議,過熱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調控要向縱深發展,一些地方的調控需要更加精細化調整,要將有限的房源精準對接剛需人群。

此前,已有西安、長沙、杭州、上海等地限制企業購買商品住房。7月31日,深圳市政府正式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除了完善一系列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跟進暫停企業購買商品住房,還對個人購買商品住房和商務公寓分別禁售3年和5年。

嚴躍進表示,深圳此時加碼樓市調控的信號意義在於,此前市場有了一些“政策鬆綁”的預期,深圳高舉“房住不炒”的旗幟,也說明當前房地產市場政策不會放鬆。商品住房對企業限售,是要防止企業擠壓個人購房資格和房源,也是為優先滿足剛需購房者需求的舉措之一。而限售政策是核心所在。考慮到對二手房轉讓的影響,此類政策屬於收緊力度較大的政策。

同一日,《經濟日報》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存在結構性矛盾,一些城市房價上漲壓力較大,一些偏遠城市還有一些庫存。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地方政府對調控負有主體責任。當市場變化時,應及時調整政策方向。既要防止庫存高企,房價過快下跌,形成爛尾樓,也要在房價出現過快上漲苗頭時儘快出臺相關政策,將苗頭遏制在萌芽狀態,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嚴躍進指出,央媒本身承擔著國家較為明確的、關鍵性的政策信號發佈功能,此類評論集中連續發表,說明了地產政策還是強調穩定的、“房住不炒”的導向,信號意義是要求市場參與者有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房地產市場或會在調控高壓下繼續降溫”

“調控高壓”或許是今年下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個註腳。

7月31日,在“專項整治樓市亂象”文件下發一個月後,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開曝光了首批20家各地查處的違法違規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名單。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後還將陸續公佈“黑名單”,形成高壓態勢。

7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中,明確由住建部牽頭,加強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經紀機構和房地產經紀人員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中介機構備案制度,嚴格規範電話營銷行為。

8月1日,新華社第五篇述評中指出,機構“跑馬圈地”擴張的長租公寓項目,面臨盈利難且回報週期長的困境。為獲取高額利潤,一些開發商鑽政策空子,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變相“以租代售”。在個人租房市場上,也有不少亂象:房東合同不報備,漲租、租期調整隨意性大,發生糾紛租客維權難;“二房東”“群租”亂象頻發,中介抬高租金吃差價、虛假房源信息等頑疾仍未破解。

對此情況,北京市新版住房租賃合同提出,租賃期內不得單方面提高租金;天津規定企業若變相銷售自持租賃房,整改期間不得參與土地競買;明確自持商品房屋租賃價格一經確定, 1年內不得上調;自持商品房屋對外出租單次租期不得超過10年,單次收取租金的期限不得超過1年。

新華社認為,解決當前租賃市場的問題,要重點扶持和大力發展面向新市民和家庭的住房租賃市場。要重視居民住房出租市場的發展和規範,特別是規範住房租賃經紀行為。“這或也是住建部整治樓市亂象行動中,整治黑中介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的原因。”業內人士表示。

“或會有新的樓市調控措施,尤其是三四線城市”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密集出臺,一些城市出臺的因地制宜的房地產調控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據新華社報道,上半年各地出臺樓市調控政策累計200次左右,實施限售的城市約50個,熱點城市更是升級調控措施“堵漏洞”。

比如,成都限制“假離婚”購房,杭州等地限制企業購買住房,南京嚴懲囤積房源倒賣“房號”,海南嚴查“騙取購房資格”,長沙掀起“反炒房”攻堅戰,海口、三亞住建部門通過嚴查嚴打騙取購房資格行為,查處了一批中介和幾十名中介人員。深圳市多部門出臺“三價合一”政策,力求遏制“陰陽合同”現象。

對各地樓市調控政策,新華社也列出了具體存在的問題:有些地方用一線城市或某些地域更高房價進行比對,認為本地房價屬於價值窪地,比價心理助長調控“鬆口氣、歇歇腳”“讓房價再飛一會兒”的心態;有些地方出臺“人才政策”,由於門檻過低,客觀上存在繞開限購政策的漏洞;還有些地方出臺購房搖號政策本意體現公平,但一二手房房價倒掛的現實刺激潛在需求提前透支。

部分地方政府對落實“房住不炒”要求認識仍不到位,個別城市發展理念陳舊,對於市場炒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希望炒高房價拉高地價,由此增加賣地收入推動發展。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一些地方沒有深刻領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仍希望依賴房地產業掙快錢,解決結構性矛盾乏力,經濟增長動能轉換進展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華社的五篇述評中,三四線城市提及多次,並在第三篇以“謹防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成為新的風險聚集地”為主旨標題。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要看到房地產市場潛在上漲的動力還是比較強的,接下來部分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依然會有新的調控做法,尤其是部分三四線城市。

新華社述評文章指出,部分三四線城市人口增速整體低於全國平均增速,整體來看人口仍在流出,其房價上漲從根本上缺乏支撐。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的分化正在加劇。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前多數三四線城市住宅可售面積迴歸合理區間,但在地方政府高漲的土地出讓熱情和房企拿地力度不減的情況下,一些三四線城市的住房新開工面積和施工面積攀升,這些城市很可能出現新的風險積聚。

在土地市場方面,三四線城市熱度高企,一些熱點城市高價地仍未絕跡。這是當前嚴厲的房地產調控中的不和諧音,也是風險隱患,應該深入調查,加以整頓。

新華社表示,建立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土地是一個關鍵突破口。現行土地批租制度下,大多數用地供應幾乎全部採用招拍掛方式。原國土資源部今年初表示,中國國將逐步改變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的情況。

防止三四線城市成為風險聚集地,地方政府應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調控主體責任,切實改善住房供求關係,確保市場穩定,兼顧棚改、調控、去庫存多重目標,並在地價房價聯動調控上做好大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