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師首次在Nature子刊上以第一作者

喜報!

近日,我校數理信息學院賈豔敏地環學院武崢課題組研究成果“Room-temperature pyr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 of 2D few-layer black phosphorene under cold-hot alternation”(DOI:10.1038/s41467-018-05343-w)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

浙師首次在Nature子刊上以第一作者/通訊單位發表研究成果!

論文第一作者為我校數理信息學院碩士研究生尤慧琳

論文第一作者尤慧琳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在我校數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物理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在賈豔敏教授指導下,該生讀研期間,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IF=13.120)、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SCI一區, IF=4.660)、Chemosphere (SCI二區TOP,IF=4.427)、 Materials Letters (SCI二區TOP,IF=2.687)等高水平雜誌發表學術論文6篇。尤慧琳還獲得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浙江師範大學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等榮譽,目前已被免試錄取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全額獎學金博士研究生。

我校數理信息學院賈豔敏教授和地環學院武崢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與上海師範大學王飛飛教授、南昌大學王雨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黃海濤教授等合作完成。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和通訊單位。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作者/通訊單位在Nature子刊上報道相關研究成果。

小科普: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為英國著名雜誌Nature子刊。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17年數據)。

該論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編輯Dr. Adam Weingarten推薦為該雜誌Energy Materials領域的“Highlight”成果在其網站上給予“Focus”報道。

浙師首次在Nature子刊上以第一作者/通訊單位發表研究成果!

那麼,他們的研究工作是什麼呢?

氫能被視為未來的理想清潔能源。目前國際上很少有關於利用冷熱變換能來分解水制氫的研究報道。該研究工作主創新性地利用二維少層晶體材料的對稱性破缺,實現了利用室溫冷熱變換驅動水分解制備清潔可再生氫能,在24個冷熱循環激勵下,每克催化劑分解水的產氫量高達540微摩爾。該研究工作對於推動利用自然界的環境冷熱變換能來分解水製備清潔可再生氫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這並不是他們團隊第一次在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

賈豔敏/武崢課題組2018年已連續在該領域取得突破,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影響因子IF=30.067)、Nano Energy (IF=13.120)等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

浙師首次在Nature子刊上以第一作者/通訊單位發表研究成果!

浙師首次在Nature子刊上以第一作者/通訊單位發表研究成果!

來源 | 數理信息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