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文,還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額獎學金!

他勤于思考、腳踏實地,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就以第一作者在最具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Nature》上發表論文。他在拼搏的道路上從未停止向前,憑藉著自己不懈地努力,獲得了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博士全額獎學金。

他是馬瑋良,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畢業生。

他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文,還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額獎學金!

2018年10月,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的《Nature》發表了這篇馬瑋良為第一作者,題目為"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的研究論文,報道了面內各向異性和超低損耗聲子極化激元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該研究為構建新型平面光學器件以實現低損耗的信號處理和光熱能量管理,以及納米尺度定向控制光傳輸和光-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嶄新途徑。

補足"短板",探索科研

馬瑋良能做出如此重大的學術成果,得益於在本科階段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2011年,馬瑋良進入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物理學專業學習,本科階段的學習以基礎課程為主,在學習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努力補足理論上的"短板",這為他後續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於對科研十分感興趣,本科畢業後他又選擇考入本校的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繼續深造。之所以選擇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是因為看中了學院的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實際應用研究方面的成績,這也是馬瑋良的興趣所在。

初進實驗室,導師鮑橋樑教授便鼓勵馬瑋良獨立開展課題研究。馬瑋良坦言,當時作為"科研新人"感到壓力很大,最初也經歷過一段迷茫期。實驗室裡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地感染著馬瑋良,他大量閱讀文獻,學習別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問都會主動向師兄師姐們請教,就這樣一步步找到了科研的方向。

在導師鮑橋樑教授眼中,馬瑋良一直有很強的自我驅動力,並能持之以恆地努力鑽研。

"他勤奮刻苦,不驕不躁,特別是對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強烈的求知慾,日常學習中養成了追根溯源的好習慣。"

他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文,還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額獎學金!

他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文,還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額獎學金!

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

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成立於2010年12月。2011年10月,學院成功獲批為教育部首批設立的17所"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之一。納米科學技術學院是根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蘇州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納米產業的需求,依託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等學院(部)雄厚的科研和師資基礎組建的國內第一家以培養納米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學院。

作為教育部首批國家試點學院,納米科學技術學院匯聚了材料、物理、化學、光電、生物醫學等專業學科背景的青年科學家,他們與學生相處亦師亦友,對科研有著極強的敏銳性與執著追求,常常鼓勵學生進行未知的探索。鮑橋樑教授便是其中一員,其"非填鴨式"的指導也讓馬瑋良頗為認可。"鮑老師會在科研方向上幫我們把脈,很多時候他'放手'讓我們自己去探索,鼓勵大家多做嘗試,多關注自己與別人課題的'不一樣',遇到困難再一起攻關,他希望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下,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

反覆嘗試,化問題為機遇

在鮑橋樑教授的指導下,馬瑋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將科研方向定位於新型二維光電材料光學性質的研究。

自然界中許多晶體材料都表現出雙折射行為,利用這一現象,可以實現對入射光的操縱。由於晶體尺寸和入射光波長與雙折射強度成比例關係,3-300μm區域的中遠紅外光往往需要幾個釐米厚的晶體才能實現,進而限制了光學器件的微型化發展趨勢。

錨定難點,課題組進行反覆嘗試,利用雙曲性材料折射光的兩個垂直軸在同一面內這一特性,實現了在納米尺寸內對光的傳播特性進行動態調控,為新型材料體系的研發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的研究成果為構建新型平面光學器件以實現低損耗的信號處理和光熱能量管理以及高靈敏的生物化學傳感等開闢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光關進籠子裡'。"

說起在《Nature》上發表論文,馬瑋良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為碩士,能夠發這樣級別的文章,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師兄師姐的鋪墊,實驗過程就相對容易了一些,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單槍匹馬的,團隊協作十分重要。"

馬瑋良說,每當科研遇到困難,鮑老師總是鼓勵大家多思考,腳踏實地堅持走下去。"他一直對我說,科研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可能看不到結果,但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會讓你發現驚喜。"導師的言傳身教讓馬瑋良更專注於科研,學會了堅持不懈、腳踏實地。

在他看來,科研過程中要重視失敗和挫折,遭遇的瓶頸和痛點或許就是科研中更為重要的財富。

他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文,還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額獎學金!

鮑橋樑教授團隊合影

優質平臺,放飛科研夢想

近年來,為了培養學生的對外交流能力,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開設了全英文教學專業課和國際化課程體系,專門成立了英語語言中心,經常聘請國外著名科學家前來作講座。通過與國外學術大師共建著名科學家國際實驗室、院際協議合作、學生聯合培養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各種學習交流的機會。

馬瑋良表示,要緊跟國際科研前沿,就需要閱讀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學院提供的資源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英文文獻的大量閱讀讓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研二時,曾在鮑橋樑教授的引薦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納米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學術交流。這段時間的學習,讓他對所做課題的物理機制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對該從怎樣的方向和角度開展科研大有啟發,更是促成了雙方在研究項目上的合作。

"很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優質的科研平臺,讓我們有機會開展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科研工作,放飛自己的科研夢想。"談到未來的規劃,馬瑋良說,自己已經獲得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博士全額獎學金,即將前往澳洲繼續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科研,承載了馬瑋良最初的夢想,指引著他不斷超越向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後他將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關注"蘇州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蘇州大學官微、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