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兩年一度的調查:中國博士生的苦難與希望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根據《自然》雜誌兩年一度對博士生的第五次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生在努力完成學位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挑戰。從諸多方面來看,中國學生的情況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更糟。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數字是:在接受調查的中國學生中,只有55%的人表示,他們至少對自己的部分博士經歷感到滿意。在中國以外的5630名受訪者中,滿意率為72%。

這項調查是由倫敦的市場研究公司Shift Learning創建的,完整的數據集可以在go.nature.com/2nqjndw上找到。這項活動中,690名中國學生做出了回應——這是該調查8年來最高的回覆率。通過問卷調查和自由文本評論,學生們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生活表達出了相對困惑的觀點,但也表示讀博生活充滿了樂觀和韌性。

一些受訪者利用調查的評論部分指出了博士課程的積極意義。一位學生寫道:“與中國社會的其他領域(如政治和工業)相比,學術體系鼓勵自由、創新、探索,以及對意外失敗的更大接受度”。另一位網友表示,該制度相對自由和公平,博士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有受訪者特別提到了

自主創新的機會。其中一位報告稱總體上感到滿意,但補充說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但大多數受訪者在發表評論時,表達了更為負面的看法。一名學生寫道:“不要在這個國家讀博士。沒有人會幫助你,也沒有人會理解你。”另一位寫道:“讀博壓力太大了,超出了我的預期。”

南京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陳迪說“在很多方面,壓力是系統固有的。大多數院校的研究生都被要求必須至少有一篇具有一定影響因子的第一作者論文才能獲得博士學位。因此,每個人都必須非常努力,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博士的隊伍越來越擁擠。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18年新增博士生95502人,博士生總數達到389518人。相比之下,2013年招收的博士生略多於70000人,2009年招收的博士生不到62000人。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博士生的供應量超過了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或就業市場所能完全支持的水平。

陳迪說:“整個基礎設施需要改革。我個人認為減少博士生數量可能會有所幫助。”

博士課程仍然很受歡迎,但調查發現,遺憾是普遍存在的。當被問及他們會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時,22%的受訪者表示會更換導師,36%表示會改變研究領域,7%表示不會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4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課程沒有達到預期。在中國以外,這一比例降至36%。另一方面,只有5%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博士課程超出了預期。

天津南開大學的化學教授周其林說:“通常情況下,他們從一開始就對此抱有過高的期望。許多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都認為科學研究是美麗而浪漫的。但當他們開始做研究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Nancy Li是一名碩士研究生,她從中國一所頂尖大學放棄了藥劑學博士學位課程。她對於如此多的中國博士生還在現實中苦苦掙扎並不感到驚訝。她說:“相當多的中國博士生沒有做好攻讀博士學位的充分準備,他們需要更多的指導,包括職業建議和心理諮詢。”

沉重的代價

評論和調查結果讓人們開始關注博士生的情感代價。一名學生寫道,她希望自己知道博士學位將如何影響心理健康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她並不孤單。在調查中,40%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曾因博士課程導致的抑鬱或焦慮而尋求幫助。這比世界其他地區尋求幫助的36%受訪者略高。對於中國的學生而言,支持不太可能近在咫尺。在那些尋求幫助的人中,只有10%的人說他們從自己的家庭或所在機構的幫助中受益。在世界其他地區,這一數字是28%。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中國學生比其他地方的學生更能吃苦,他們更少抱怨受到虐待。只有15%的人報告有欺凌行為,而世界其他地區的這一比例為22%。同樣,報告受到歧視或騷擾的比例(12%)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受訪者(22%)相比也還算不錯。

再說到焦慮。焦慮可以來自很多方面。一方面,中國學生面臨著很多時間需求,儘管這一數字比其他地方要少。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3%)表示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在世界其他地區,79%的學生表示也投入了同樣的時間。可能是因為非全日制學生的比例較高,所以中國這一比例較小。54%的人同意所在大學有加班的文化,包括偶爾通宵工作的說法。與其它地方一樣,在中國,實驗室中的長時間工作也帶來了後果:45%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在世界其他地區,38%的人有同樣的抱怨。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化學家Chong Tian說,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經常投入很長時間——一天工作11個小時,一週工作6天。她說:“我沒有抱怨,加班是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喜歡我的研究項目,並且總是竭盡全力讓自己更努力地工作,以儘快得到結果。”

不確定的前景

與其他國家的博士生一樣,中國的博士生也擔心畢業後的就業前景。近90%的學生將職業不確定性列為他們最關心的五大問題之一。從更樂觀的角度來看,7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博士學位將大大或顯著改善其就業前景,使他們在這方面略微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同齡人。儘管學術界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但大學研究職位的吸引力依然強大。近70%的受訪者表示,畢業後他們最想在學術界工作。相比之下,55%的海外受訪者認同這一目標。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有些擔憂是有道理的。一項全國範圍的調查發現,2017年有83%的新博士學位獲得者找到了工作,略微落後於碩士學位獲得者(85%)和職業學位獲得者(89%)。

可靠的職業建議可以緩解對未來的擔憂,但這種建議並不總是有效的。近一半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在自己的研究基礎上做出職業決定的,另有28%的人認為是受家庭影響,只有29%的人表示,他們的決定是根據上級主管的建議做出的。總的來說,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就業指導不滿意,這使他們與世界其他地方不相上下。

調查發現,通常情況下,中國學生很少有時間向其導師或PI談論自己的職業生涯或其他事情。5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週與上司一對一的交流時間不到一小時。在中國以外,這一比例為49%。

周其林說:“不幸的是,許多導師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指導,因為他們正忙於申請基金和其他項目。”

一些受訪者抱怨說,他們的實驗室感覺更像是一個商業工廠,而不是一個培訓場所。就像有人說的,PI擁有所有的權力。實驗室裡的其他人都是工廠工人。Nancy說,許多實驗室都有打卡機,記錄每個成員的到來和離開時間。她說:

“與其說這是一種師生關係,不如說這是一種僱主與僱員的關係。”

陳迪指出,PI本身也面臨壓力。對PI的績效評估主要基於發表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著名期刊,這有時需要非常勞動密集型的實驗。與其他國家的PI相比,中國PI似乎在行政、實驗室管理、家庭等方面有更為耗時的工作。”

周其林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意識到他們對團隊有義務。他說:“事情已經變得越來越好,儘管進展緩慢。導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生身上,以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

北京先進材料與技術研究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材料科學家表示,學生們可以採取更多行動來獲得他們需要的建議。這位科學家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他們的成長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與我見面的頻率。當然,就像大多數中國教授一樣,我很忙,但我總能有時間,或者如果他們想和我討論什麼,我可以另找時間。”

毅力

儘管這些挑戰是真實存在的,但受訪者們仍然發現他們的經歷有一些值得喜歡的地方。當被問及博士生生活中最享受的是什麼時,27%的人選擇了大學/學術環境——這是最受歡迎的回答。還有人提到了智力上的挑戰、創新的機會以及與聰明有趣的人一起工作的機會。

當被問及是否對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定感到滿意時,62%的受訪者表示滿意。這大大低於世界其他地區76%受訪者的滿意度。但中國學術界仍處於相對起步階段——1978年,只有18名博士生進入了博士學位課程。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博士生教育將變得更加有效和更令學生滿意。周其林說:“中國的科學發展很快,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留在學術界。”

Tian說,回首過去,她很珍惜在清華大學接受的教育。她的導師一直都在身邊,隨時可以溝通,她從“化學師兄”那裡得到了有用的職業建議。她認為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她補充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沒有人能對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們到底想要什麼,而且要勇於嘗試。”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注: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email protected]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