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家住大武口区盛景花园小区的88岁老人张守仁,是一位参加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从参军到支援宁夏,再到现在的晚年生活,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宁夏60年的巨大变化。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张守仁老先生谈感触

一排崭新的楼房安静地矗立着,张守仁的新家就在这里。记者走进房门,看到客厅里的液晶电视正在播放新闻,“现在可以接收100多个电视频道。”张守仁说。

房子的装修别具一格,蓝灰色的布艺沙发打理得干净整洁,白色的大理石地面油亮油亮的。张守仁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头发花白,腰板却挺得笔直,精神矍铄。

握手,问好,房间里顿时热闹起来。茶几上,摆放着厚厚的几本相册,里面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张守仁一家人的幸福时刻,见证了这个家庭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说起当年参军的事情,张守仁拿出了自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老人参军的时间、地点、兵团、任职等,还有立功的记录。“这些都是我参加战争的凭证。”老人指着证明书说。看到那张穿军装的照片时,张守仁抬头望向窗外,记忆又回到70年前。 张守仁是辽宁抚顺人,年幼时家中非常贫困,时常吃不上一顿饱饭。1948年,18岁的张守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参加了许多战役。回想起曾经的岁月,他心中充满了感慨:“记得当时我在39军17师通信连当通信兵,1948年11月,我们从沈阳出发历经一个多月走到天津,在一次战役中需要过一段桥抢占高地,由于桥窄人多,不少士兵都从桥上掉进了冰窟窿里,我们被大伙儿从冰里救出来后,不顾寒冷,立马进入战斗状态,当时的战争真的是很残酷。”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张守仁告诉记者,参加淮海战役后,紧接着就是渡江战役,他们用一个多小时就过了江,见证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时刻。在新中国成立后,张守仁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张守仁退役后在抚顺的露天煤矿负责维修电镐。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宁夏建设,他来到了石嘴山市大峰矿工作。从部队退役到宁夏参加生产建设,张守仁向我们描述了他和老伴刚到石嘴山时的情形。“刚到这里的时候,这里环境很不好,街上人烟稀少,住的土房子,街道也窄。”张守仁说,他初从抚顺来到石嘴山,住的是一间21平方米的土窑洞,那是他在石嘴山的第一处家。“过去我们住在大峰矿区,那里是弯弯曲曲的巷道和杂乱无章的平房,没有上下水,更谈不上天然气,我的7个子女都是在那里出生的,一家9口人挤住在一起。”张守仁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工作热情高涨,这些年,看着城区发生的变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他很是欣慰。1988年,退休后的张守仁一家从土坯房搬到了大武口区前进南路140号楼居住,65平方米的楼房让他高兴不已。“当时楼房是个稀罕物,能住上楼房我们一家人高兴了好一阵子。”前两年,由于楼房年久失修,张守仁所住的楼栋纳入旧房改造项目,2017年张守仁家旧房置换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楼房。“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哪能想到自己会住上这么大的房子。”已在石嘴山生活了60载的张守仁,至今口音中仍带着浓浓的东北乡音,他说,这里已是他的另一个故乡。

谈起宁夏成立60年来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张守仁老人感慨万千:“这几十年有苦有甜,但总算熬过来了。现在儿孙满堂,住上了新房,生活无忧,国家强盛,我和老伴别的什么都不想,就想着好好保重身体,多活几年,多看看家乡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