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戰場上,難以啓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長春圍困戰是指從1948年5月23日開始,解放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包圍,切斷空中運輸,進行長達五個多月的軍事圍困與經濟封鎖,期間發生幾次大交戰和幾十次零星交火,國軍糧食、燃料極度缺乏,在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情況下,以國軍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結束。長春戰役是遼瀋戰役之一部分,解放軍佔領長春宣告了遼瀋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東北戰場上,難以啟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共兩黨公然決裂,內戰再次爆發。

得東北者得天下。

"我軍雖然建立了眾多根據地,但這些根據地分散,缺乏工業,基本處於國民黨包圍中,難以穩固。而東北作為中國當時唯一實現了工業近代化的地區,擁有巨大的工業和農業經濟潛力,還是國共兩黨實力的真空地帶。"毛主席早意識東北的戰略價值,"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東北的另一個重要戰略價值就是緊靠蘇聯。南可攻,北可退。

從國共雙方調往東北的將領,也能看出雙方對東北的重視:國軍方面的杜聿明、鄭洞國、衛立煌、梁華盛、孫立人、廖耀湘等都是赫赫名將;而解放軍方面日後出了林彪、羅榮桓兩名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則多如過江之鯽。

東北戰場上,難以啟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林彪

但當時初戰卻對我軍不利:四平攻堅戰打了三次,林彪卻三次“敗”走麥城。這也是林彪人生的最低谷,但主席此時一紙電令,反而將東北黨政軍大權進一步集於林彪一身。善於用人,用人不疑是毛主席最厲害的一點。

這一招激將法還真靈,林彪痛定思痛,經過一系列整軍措施,迅速扭轉東北戰局。林彪開始興建兵工廠,大量擴充兵源,為了補充兵源,除接收翻身的農民、俘虜兵入伍外,還收編地方武裝、乃至綠林土匪及原日偽軍,這其中還有截留的日本人,一些醫務、技術專家等。

團將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強兵強將的加入,擴大了林彪的隊伍。

到1948年東北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即東野),總兵力達到五十四個師,計七十多萬人。而國軍在東北只有五十五萬軍隊,東北是當時全國唯一兵力超過國軍的地區。

此時,國軍方面因杜聿明作戰不利被蔣介石換下,陳誠任東北行轅主任。誰知陳誠一上任,就被林彪吃掉二個師。蔣又換上衛立煌。

陣前換將乃兵家大計,林彪乘機拿下四平,報了前三次敗走麥城之仇。

此時,東北97%的土地和近90%的人口已經盡在林彪囊中,他的對手則被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大城市及周邊地區。

接下來是打長春還是打錦州?

東北戰場上,難以啟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1948年2月,毛主席電令林彪:攻下錦州,以對國民黨餘部實現關門打狗之勢。然後林彪兩個月後才回電,他稱:錦州防衛堅固,有15萬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相比之下長春守敵最弱,眼下攻打長春方為上策!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毛主席只得揮揮手說:“就先讓他試試,不試試,他是不會下決心的。”

“堅冠全國”的長春城

長春,是吉林省的省會,曾是偽滿洲國的首都,地處東北腹地,位於哈爾濱和瀋陽之間,是貫通京哈、長圖等東北境內各鐵路線的交通樞紐。更是東北的軍事、政治和文化中心。

此時的長春城由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在防守。鄭洞國是被低估的國軍高級將領,也是抗日期間戰功最為卓著、最擅惡仗的猛將之一,並且從國內打到了國外。據說他是國軍將領中身上傷疤最多的人。

東北戰場上,難以啟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鄭洞國

鄭洞國抵達長春後發現,長春城內的工事,不能說不齊備。早在日偽日期,為達到長期佔領的目的,日軍在市區挖掘壕溝、坑道,修建了大量永久、半永久性的工事。市內建築,從佈局到構造,都充分考慮到軍事意義。尤其是市中心的關東軍司令部、大興公司、中央銀行等大樓,都是米把厚的石牆、鋼筋水泥屋頂,一般炮彈打不透。市內各主要街道寬度都在60米以上,便於發揮火力,且都有堅固的地下坑道連接。

鄭洞國還令軍隊進一步加強、增修了工事。據稱,僅中央銀行周邊就修築工事100多處。所以,國民黨的喉舌中央社宣稱,“長春防線堅冠全國”。城內的兵力約有10萬人,基於這些條件,加上空中優勢,長春雖孤懸在大片解放區中間,但國民黨軍並沒有危機感。

林彪對長春試攻了幾次,均未成功,轉而改變戰術:圍而不攻。

這一戰術是想利用鄭洞國作誘餌,引出瀋陽的衛立煌前來救援,中途打掉衛立煌部,然後再打長春。

孰料衛立煌竟按兵不動,未向長春派一兵一卒。後來有人說他是共諜,也有人說他反對內戰從而消極避戰,也有的說他早知國軍大勢已去,援軍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就才按兵不動的。

不管什麼原因,衛立煌的按兵不動,讓林彪無從下手了。見打援不成,林彪開始對長春開始長達五個多月的圍困。

將計就計,長圍久困

長春城的固若金湯,加上鄭洞國的嚴防死守,看似天衣無縫,但林彪卻從中看出了破綻:鄭洞國既然這樣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何不將計就計,讓他身隱牢籠呢?

於是林彪讓蕭勁光部長圍久困長春。

蕭勁光時任圍困長春部隊(後改為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的司令員。

長圍久困是軍事鬥爭,但最尖銳、最直接的還是經濟鬥爭。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是首要任務,也是關鍵環節。在部署圍城工作動員會上,蕭勁光斬釘截鐵地提出:“從部隊按照部署到位開始,再不準放一粒糧食、一根草進城!”

部隊到位後,各單位都立即在通往長春市區的各個交通路口設立了檢查站、檢查哨。嚴格行人檢查,禁止糧食、蔬菜、燃料、牲畜等一切生活資料進城,斷絕了城內外一切人員商貿往來。

東野包圍長春城,實行經濟封鎖的消息不脛而走。

東北戰場上,難以啟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長春城內有點慌神了!

圍城開始,長春城內國軍第一個反應就是搞糧草。一時間,各部官兵像蝗蟲一樣擁出城,四下搶糧、搶柴、搶草、搶收地裡的莊稼。不幾天,從解放軍圍城部隊前線到城區中間幾十裡範圍內,就被搶一空了。

東野圍城部隊發現這個情況後,立即出兵打擊,前線陣地向裡推進,壓縮包圍圈。各部隊也專門抽出兵力搶莊稼。

出城不能,突圍無期,糧食供應日益減少,城內國軍惶惶不可終日。新七軍軍長李鴻故作鎮靜地安慰部下:“沒有柴拆房子,沒有糧吃有空投。共軍能封地,還能封天嗎?”這話沒毛病,但圍城部隊會忽略這個漏洞嗎?

早在圍城之前,機場就被解放軍佔領,目的就是切斷城內的空中補給線。

再說城內有守軍10多萬人,即使每人每天一斤糧食,一天就要10萬斤。飛機運送至少需要三四十架次。以國民黨當時的空軍實力,在全國四處告急的形勢下,要達到這個數目是不可能的。

飛機即使來了,還要防著城外解放軍的防空炮、高射機槍。往往降落傘在空中被射穿幾個洞就偏離了投擲方向。10包空投物資有9包落在瞭解放軍的陣線,以至於城內的國軍仰頭大罵空投飛行員是共諜。

勉強落在城裡的空投物資,也常常被市民搶走藏起來。

空投對城內的守軍來說無異杯水車薪,常常還因為分配不均,不同的部隊之間還大打出手。

此時的長春,飛機無法降落,步兵不能突圍,內外聯繫中斷,“堅冠全國”的長春成了一座死城。

本不該發生的悲劇

有人說國共內戰是可以避免的,但還是發生了!!!

到了長春圍城後期,長春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城內的國民黨守軍因長期吃豆餅酒糟,許多官兵得了浮腫病,虛弱得難以行走。各部隊指揮官和地方行政長官幾乎天天來找,請求設法解決糧食、燃料之急需,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臥。

東北戰場上,難以啟齒的長春圍城之戰

當時軍隊的缺糧情況如此,一般市民的處境就更慘了。許多百姓因糧食吃光,只得靠吃樹葉、草根度日,結果因身體極度虛弱而病死、餓死的人愈來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下就死去了,也無人安葬。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大約在八月初旬,老蔣才發來電令,讓將長春城內居民向城外疏散,以減輕守軍壓力。但老百姓到解放軍陣地前要查明身份才能放行,主要是怕國民黨官兵化妝成老百姓出逃。結果致使大量市民卡在兩軍的陣線結合部,一時出不去,欲退又回不來,弄得百姓們慘狀百出,終日哭號之聲不絕,以後在這些地方餓死、病死的人無法計數。

“長春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此時城內外卻是滿目瘡痍,屍橫遍地,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間地獄,人民遭受了一場亙古少有的浩劫!多少年來,每每追憶起長春圍困戰時的慘狀,都不免心驚肉跳,尤其對長春人民當時所遭受的巨大災難和犧牲,更感到萬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都將愧對長春的父老百姓!”一些參與圍城的老兵回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