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最主要的印刷方式——雕版印刷術

清末以前最主要的印刷方式——雕版印刷術

科技史科普系列之三十三: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是將文字和圖像反刻在一塊木板或其他質料的板上、在這版上加墨覆紙印刷的方法。

雕版印刷術始於何時,史學界長期有爭論,清代盛行始於五代說,後又流行隋代說,又有隋唐之際說、漢朝說、東晉說、北宋說等,多數學者認為始於唐代。

唐代說的年份也有不同見解,有的學者傾向於7世紀初。唐馮贄《雲仙散錄》引《僧園逸錄》,提及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方;赴印度求法僧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曾記載“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絹紙,隨處供養”,則證明雕版印刷在7世紀中葉,最遲在7世紀末已在中國出現。

清末以前最主要的印刷方式——雕版印刷術

現存印本較早的有1966年在韓國發現的帶有武后新字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學者推測約為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后制字後刻印而為新羅僧攜回的。8世紀後,除佛經、佛像之外,還用來印刷歷日等需求量很大的印刷品;敦煌發現的鹹通九年(公元868年)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尤有名。五代(公元907—960年)印刷業相當流行,用來雕印儒家經典,宋代雕版印到達鼎盛。

自唐代至清末,中國一直以雕版印刷為主。晚清西方石印、鉛印傳入後,傳統的雕版與活字版被逐漸取代。雕版印刷對傳承典籍與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雕版印刷術還傳播到朝鮮、越南、琉球、日本等漢文化圈。

原稿:韓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