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在珍惜与感恩中奋力前行

刘通:在珍惜与感恩中奋力前行

自高中毕业去南京读大学开始,我就开始了一路南下的生活,离家也近八年。虽然生活上没受什么苦,思想上却偶尔会感到不清楚,内心总会去寻求一种踏实的感觉,这种“踏实”大部分也只能在回家后才能感受到。新年伊始收到四舅寄来姥爷的《忆历记述》这套书,感到很温暖,仿佛带我回到了小时候在高炮旅院子里,大树下玩耍的时光。在此要感谢四舅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整理成册,更感谢姥爷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回忆。

忘了是哪一年,大概在读中学的时候,见过家里人拿出姥爷的回忆录,当时就对其中的内容很感兴趣,想知道那个高大、严厉又有一点神秘感的姥爷写了些什么,他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当我读完这本回忆录的时候,才知道那时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有趣。难以想象在那个通讯、交通十分落后的时代,姥爷如何穿过华北平原,孤身北上长春寻找父亲,也难以想象一个中国平民是如何在日寇肆虐的土地上生活、奔波。关于解放前的记述,有两个词提到了很多次,一个是“大洋狗”,一个是“亡国奴”,这两个词让我对姥爷所处时代,他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从小接受过很多爱国教育,对日寇、小日本或是其他外敌嫉恶如仇,观看一些描写真实的抗战片更是激情澎湃,这两年的国产军事类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之情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有着一颗真诚的爱国之心。但现实却不像电影里这么激情,日军的“大洋狗”扑过来,姥爷形容“这是惊吓严重危险最大的一次遭遇,险些丧命”,抗战时期,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在远赴长春的路上,不知道姥爷还经历过什么危险的境地,至少“大洋狗”这个恐惧的回忆是一直没有忘记的,再加上生活的艰苦,生存的一次次挑战就像一只“大洋狗”,时不时过来扑你一下,不知道哪一次会把你扑倒。在这种处境中,“亡国奴”一词透露出了十分的艰辛和无奈,离开了家乡,“哪知道逃到东北仍是亡国奴,比华北更厉害。”正如回忆录中所说,社会环境及影响对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样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姥爷当年的艰难处境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真实写照。

刘通:在珍惜与感恩中奋力前行

就我自己与姥爷相处过的几年,相比回忆录中的记述,时间和内容丰富程度相差太多。在我印象中,姥爷话少、严厉,似乎很少见他笑过,除了最后卧病在床的几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吃饭必看新闻联播,还有一次吃饭时忘了是什么原因呵斥我,我吓得不知道说什么了,后来才知道大概是在逗我,故意吓唬我。所以,读完这本回忆录,我才对姥爷有了一些立体的了解,包括他善于总结,也有记录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在生活艰难时期也体现了坚韧的性格和对家人血浓于水的感情。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姥爷写给孩子们的家信,信中除了前后的嘘寒问暖,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述家里的生活情况和对孩子工作的教诲和期盼。虽然如今通讯技术发达了,但这大大不同于过去的书信,一方面是书信来之不易,另一方面是写下来的话总比说出来的要清楚、有条理,引发人的想象。尤其是给奔赴前线的三舅的几封家信,读后让人温暖又充满力量,写到“立立、建建都盼着:‘俺三叔来信啦,这是俺三叔的相片。’”令人动容,不知道三舅当时在前线看到这些家信是否会潸然泪下。

我自小喜欢聆听老人的经验和教诲,并非听话,而是打心里觉得受用。读完这本回忆录,更是受益匪浅。姥爷在回忆录末尾附记中写道,“人生如梦……因不同的社会环境、程度不同的阶段性,波段式地往前迈进,更主要的是机遇和命运……客观因素很重要,实践证明主观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经风雨,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姥爷写下这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总结,令人感到平静而有力。我常常善于接受现实、完善自身,却不擅长主动改变,如今时代变化,和平年代里,或许我更需要学习后者,对自己的生活多一点把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忆历记述》中姥爷对党的敬爱之情给了我很大触动,虽然有些时期的文字可能是受文革的影响,但仍可以看出姥爷对国家和党发自内心的忠诚和敬爱,因为没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我们的家庭是没有今天的。因此,我会将姥爷那句话铭记在心:“人为万物之灵,决不能忘恩负义,或因某些环境变化而动摇。”

2018年4月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