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多了遠離舒適區,沒想到我自己陷入了進去

(1)

今天上午開完晨會,團隊裡的一個同事找到我,提出了離職的想法。

而離職的原因,不是薪資問題,不是團隊不融洽,也不是工作壓力過大,而是覺得這半年太過於安逸。

聽到這個離職理由,說實話,我從沒想到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一向自詡遠離舒適區,保持奮鬥、努力,不曾想自己團隊的成員,感嘆現狀太過於安逸。

關於招人,我有自己的邏輯,團隊裡的成員,需要具備兩點,一是必須有一些能力要強過我;二是不安於現狀,想要不斷突破。

在這個同事的認知裡,其從一個安逸的環境裡出來,想要加快自身的成長,不曾想又融入進一個舒適的環境裡,於是選擇再換個環境。

我十分的理解與支持。

談多了遠離舒適區,沒想到我自己陷入了進去

(2)

昨天由於在朋友圈曬了結婚證,在去年混沌創新商學院的年級群裡收到了刷屏的祝福。

2017年一整年的線下學習,我頗受照顧,因為我是全年級年齡最小的學員,開始我自己也有些自傲,覺得自己與這些年長十幾歲,二十多歲的創業者在一個教室裡,本就說明足夠優秀。

但隨著課程的繼續,看到同學們的筆記,討論,答辯,我反而對他們感到欽佩。

我甚至去詢問自己,在四十、五十歲的年齡時,是否也會如此,在週末外出學習,還能如此的投入與認真。

捫心自問,做到的難度,不可謂不小。

談多了遠離舒適區,沒想到我自己陷入了進去

陷入舒適區越深,我們越難以走出。

達到的段位越高,陷入舒適區越容易,因為已經非常容易自滿。

(3)

昨天《沒有什麼同齡人的拋棄,但我們需要知道另一些人在幹什麼》文章裡的留言裡,收到“心仔施”同學的留言,看的我觸動也挺多,摘錄在下方:

“創業中,前幾天上午豐臺,中午房山,下午海淀,一點多才啃上了麵包喝了口水。雖然真的辛苦,但是也很充實開心。

前幾天有一個朋友說你一個女孩子在北京創業壓力太大了,太辛苦了,回家吧,家才是好歸宿。我說我不,我覺得我可以試試。

最近很深的體會是,很多人告訴我創業很苦的,特別前期最累了等等類似所謂的生活經驗?但其實告訴我這些話的人都沒有創過業,可能更多時候都是被所謂的生活經驗嚇到了,過程中一點點努力所成的成就感帶來的興奮感其實是非常美好的。

現在心態很好,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是要咽得下別人咽不下的,才能得到別人得不到的,累並快樂著。

之前去北大蹭課,真的意識到為什麼是他們優秀,因為在歇著等著“好機會”“伯樂”時,別人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機會真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也配得上好運氣。”

談多了遠離舒適區,沒想到我自己陷入了進去

本文自省!

同時反思,不應把團隊成員保護的過好,需要釋放足夠的壓力,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作者孫凌,資深互聯網從業者,每天分享所思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