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笋

黄孝纪

散文|高 笋

故乡的水生作物中,丛生的狭长绿叶甚至比菖蒲还高的,非高笋莫属了。

高笋学名茭白。曾有许多年,村前的浅水池塘,以及一些人家用来做秧塘的稻田,会栽插几秆高笋。高笋生长很快,不断分蘖成大大的一丛,绿叶高挑如剑,密密集集,立于水面之上。一丛丛的高笋,相互间隔着较远的距离,风来摇曳多姿,叶声沙沙,风止静若处子,对水照影,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上初中那年,家里在村南的溪圳边建了新瓦房。之前为了打土砖,我们将这溪岸下自家的稻秧田挖成了一口长方形的砖氹,索性蓄水做了小鱼塘。有一年的春天,父亲从别处拔来两秆绿油油的高笋,分别插于池塘的泥中。从此,每年深秋的一段日子,我们都能不时从池塘里扒下几只高笋来,做时鲜的菜蔬。而这两大丛高笋叶,冬天枯死,春来发芽,年复一年演绎着生命的轮回。

高笋的栽培,在乡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它的出现,竟然是源于一种远古粮食作物的戏剧性病变,是自然造化的美丽错误。

散文|高 笋

在古代,有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叫做菰,它的植株比如今的高笋要小,而且瘦矮,能抽穗结实,种子叫菰米。《礼记》曰:“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周礼》将其列入“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可见,早在周朝,这种“九月抽茎,开花如苇,结实长寸许,霜后采之,大如茅针,皮黑褐色”的菰,已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长期的种植栽培中,古人发现,有些菰因感染黑粉菌而不抽穗,植株毫无病象,茎部却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白嫩味美,可生食,也可做成菜肴,这就是高笋,也叫茭白。《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邃蔬即高笋,对此,南宋罗愿在其所著《尔雅翼》中解释称:“今又菰中生菌如小儿臂,尔雅谓之遽蔬者”。并进一步说明:“菰首者菰蒋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儿臂。大者谓之茭首,本草所谓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缕如黑点者,名‘乌郁’。”《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除用菰的种子作为粮食外,已用高笋作菜。

散文|高 笋

菰米后来又叫雕胡。这种粒长黑亮的雕胡饭,深受文人名士赞誉。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中写道:“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杜甫晚年贫病无依,由蜀中远赴湖南,原打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舟行湘江时,在一处租住的楼房里,写下了《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一诗,诗中有“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的美好回忆。

唐代以后,水稻得到广泛种植,菰作为粮食作物逐渐走向没落。至宋末,菰差不多又回归到野生状态,日益稀少。而高笋作为人们喜爱的美味菜蔬,却不断培育蔓延开来。尤其是在江南水乡,茭白、莼菜、鲈鱼,自古以来就有“江南三大名菜”的盛誉。

散文|高 笋

在我的少年时代,家里栽植的那两丛高笋,曾带给我诸多欢乐。绿意盈盈的高叶上,常有大的小的红的黑的各类蜻蜓停歇,密集的叶下,又成了鱼窝,不时有鱼群在那里浮游出没,唼喋有声。到了深秋,一秆秆高笋的茎部膨大起来,犹如孕妇的肚子,我常脱下长裤,从池塘里摘下几枝来。剥去片片长叶,就是一个个如婴儿手臂的白嫩高笋,好看又溢着清香。也有的高笋,略略老了,身上布满了黑色的斑点。在我们家,高笋多切片清炒,有时也和上秋末所剩不多的青辣椒红辣椒,都是美味。偶尔与猪肉同煮,则是佳肴了。

几年前,我曾在浙江余姚工作生活过三年。那是有名的茭白之乡,尤其是河姆渡一带,种植的水田一望无际,一丛丛高叶,绿意盎然。夏秋两季,菜市上都有时鲜的茭白卖。也常让我不由地想起,那些年少之时在池水里摘高笋的愉快时光。

散文|高 笋

  • 如今,我的故乡已很少看到高笋了。原先的池塘和稻田大多干渴荒废,村庄空落,令人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