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之散文——敲骨吸髓

改革开放40周年之散文——敲骨吸髓

在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临之际,忽然想起那幅漫画——鱼头比鱼身贵,粗粮比细粮贵,骨头比猪肉贵,貌似夸张,却真实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

“骨头比肉贵”的时尚是由“先富起来”的人引领的,尽管只有一小部分,但迎合了消费潮流,影响所及犹如春风化雨。就像我这个60后农家子弟,从跳出“农门”到挤进“食肉者”行列,感同身受着这种餐桌变迁,不由得喟然慨叹。

犹记得年少岁月,大凡与过日子相关的东西都是凭票限量供应的。布票、糖票、肥皂票之类,省省也就过去了。最稀缺的还是肉票,尽管那时的猪肉只要0.64元一斤(后来涨到0.71元),猪头肉也不过0.42元一斤,但要是兜里没钱手中无票,也就只能买块骨头啃一啃。因为骨头便宜,而且无需用票。

骨头通常用做“搭头”,要是单独买骨,最多也就一毛钱一斤。家父与屠夫相熟,又是老顾客,买回的骨头总是比一般“搭头”多带点肉。但就是这点“面子肉”,便让我们五个嘴馋的小家伙欣喜不已。

骨头炖黄豆是那时的家庭“大餐”──夏喝汤,冬吃冻。更重要的是,我们吸干骨水之后,将其晒一晒,还可卖给供销社的收购站。至于多少钱一斤,早已淡忘,只记得除了骨头外,供销社还收购猪鬃之类的杂物。

改革开放40周年之散文——敲骨吸髓

猪骨卖钱的陈年旧事,听来有些难以置信。就像现在的金华餐桌,一碟焐肉,居然要价20元,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焐肉是坊间俗称,类似杭帮菜中的东坡肉。之所以金贵,概因用两头乌猪肉作料,文火慢焐而成。一般的猪肉是摆不上餐桌的,而骨头却能。像萝卜排骨煲、椒盐子排、酱炙肉排、香酥猪蹄等等,都是餐馆常备菜式。要说味道,那一锅锅肉少骨多的菜肴不仅开胃,还着实能品咂出别样滋味。

有智者调侃说,人是个犯贱动物──没有油水入口,人会面黄肌瘦;油腻多了,人会长膘发胖,各种富贵病也接踵而至。如此想来,“骨头比肉贵”还是颇有道理的。因为附在骨头上的猪肉特别鲜,且不说依据何在,但起码肥肉是不会长在骨头上的,少量的精肉配上熬得浓浓的骨头汤,味道之美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的肉铺,肉与骨头都是分开售卖的,价格虽说不会像股市一样频繁波动,但也并非静如止水。一头猪的骨头就那么多,胴骨肉少、骨粗,奇货可居。不止一两次,我以急切的目光在肉摊中搜索,想买几根胴骨煲一煲,得到的答复总是“没有”。若问胴骨去了哪里?答:金华江南煲庄。金华煲庄是越地知名小吃店,胴骨煲是煲中翘楚。猪场的肉猪尚未出栏,胴骨已被煲庄预订,骨价也就随之倍增。

一口猪四根胴骨,前腿比后腿好——个头粗,骨髓也多,骨味自然就更加甘香。然而,许多食客只知肉味,不知肉趣。因为煲中之骨,少则三四根,多则十来根,一般是按人头而定的。倘若有人因为味美,多吃多占,笃定有人心打鼓,很是不爽。

胴骨讲究缝裂不溢髓——骨头敲裂,骨髓却不能淌出来。要是不敲,则要斫去一端之关节,骨髓还是不能外露。斫骨之技巧,就在于分寸的拿捏。

国人大多笃信“以形补形”“吃啥补啥”。敲骨吸髓,饮骨头汤,补什么呢?多数人会说“补钙”。其实不然。因为骨头中的钙任你怎么熬煮,也不会游离于汤中,即便你将骨头碾成粉吞服,肠胃也无法吸收。倒是骨髓中的脂肪含量甚高,极易溶解于水,是人体“三高”症的主要诱因,必得有所克制。

如此说来,敲骨吸髓并不可取?非也。俗话说:“好肉长在骨头上。”骨与肉刚柔相济,难解难分,煮得好的骨头往往肉烂而不离骨,让进食者多了一份挑战的乐趣。在美食理论中,此乃“间离效果”——啃食时的专心投入和吞咽之后的心满意足相互叠加,进而迸发出愉悦之感。

“我就像一条狗,等待爱情的骨头……”这是迪克牛仔唱的歌词。人与狗虽不可比拟,但有些本能极为相似。譬如,啃骨头——狗见着骨头,会两眼发光,啃得欢快;人遇着骨头,最好也用“啃”。啃之于人,虽说不太雅观,但最能撕去“文明”的遮羞布,使人回到动物界原始的纯真。

改革开放40周年之散文——敲骨吸髓

啃骨头不能太讲究吃相——徒手拿住一根,啃光大骨上的瘦肉与肥腱之后,将胴骨倒转过来,像吹小号一样,对着骨口小孔用力一吸,一股肥而不腻、满溢肉香的骨髓便瞬间浇开味蕾之花。哪像现在去煲庄消费,每人发一根塑料吸管嫌不够,还要再配一只薄膜手套。殊不知,且不说吸管、手套是否干净卫生,只要骨水经过吸管再进入嘴里便已失去了她原有的温柔。同样地,戴着手套啃食骨头,是远远不如空手拿着吸吮快乐的。

□ 三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