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母亲常芳玲捐肾救子书写最美母爱颂歌

“孩子,让妈妈再给你一次生命!”

通渭母亲常芳玲捐肾救子书写最美母爱颂歌

通渭母亲常芳玲捐肾救子书写最美母爱颂歌

通渭母亲常芳玲捐肾救子书写最美母爱颂歌

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如今,这句话成了通渭小伙郑海龙和母亲常芳玲生死相依的真实写照。

郑海龙是通渭县常家河镇绽沟村人,意外罹患尿毒症的他,在生命之火最脆弱的时刻,是母亲挺身而出献出了自己的肾,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本报记者 张艳君 戴 雯

童年时,郑海龙家境贫困,但母爱的阳光一直照耀着他幸福成长。在父亲打工的日子里,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想吃茄子了,母亲通宵编草帽赚上两毛钱,为他买茄子;嫌井水太咸,母亲便翻过两座山花7个多小时为他挑回甘甜的山泉水;郑海龙上了大学,一字不识的母亲千里相随送他到学校……

郑海龙深知母亲的不易。在2012年上大学之前的那个夏天,他还筹划着做一些米粉生意,来筹取上学费用;大学期间他一直勤工俭学,他想以此减轻母亲的负担。高考失利没能考入理想的大学,他就计划着读完专科再去攻读本科,让母亲为他有出息而自豪。可是,就在大一快要结束时,命运却向他发出了“死亡通知书”:他患上了尿毒症!

郑海龙清晰地记得那天是2013年3月24日。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中,他的鼻子意外地流血不止。陪同去医院检查的同学被医生叫进去谈话,出来后脸色灰暗。同学没有告知郑海龙真相,只是打发他坐上了回家去的班车。

同学的电话打到了郑海龙母亲常芳玲那里。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这无异于天塌地陷。当时常芳玲只有一个心愿:立马见到儿子,带他去看病!

常芳玲一边抹着泪,一边在高速路口焦急等待着儿子回家的班车,预计下午1点到的班车因为天气原因到时已是晚上9点。因为郑海龙电话关机,常芳玲只能在黑夜里用绑着红头巾的棍子拦下了一辆辆的班车。当看到从班车上下来的儿子肿着脸、堵着流血的鼻孔,常芳玲的心碎了……

2013年3月27日,郑海龙在定西市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尿毒症。从此常芳玲就踏上了带着儿子四处借钱求医之路。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母子先后前往兰大一院、北京武警总队医院、北京华大肾安医院等十多家医院治疗。从定西到兰州,从北京到河北,疼痛时刻折磨着23岁的郑海龙,大夫说唯一的生机就是换肾,可是高昂的治疗费却让这对母子陷入了绝望!2014年1月,郑海龙再次晕厥吐血,在兰大一院急诊科整整抢救了11个小时,输血3600毫升后,才捡回一条命。妈妈常芳玲抱着随时可能失去的儿子失声大哭。那天,医生说,肾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办法,并且亲属间活体移植是最佳选择,但这对于捐献者而言将面临极大风险。不等医生说完,常芳玲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用我的肾救我儿子!”郑海龙哭着想拉起母亲,常芳玲却死活不肯,“孩子,让妈妈再给你一次生命!” 

幸运的是,2015年初,经过对母子身体、心理状况、家人意见、社会认知等进行了严格审核后,医院最终准许了这项移植。就在众人为移植做最后准备之时,2017年3月,常芳玲突发胆结石、疝气。为了不耽误儿子的手术,她当时恳请大夫,把自己的肾先换给儿子。普外科姚楠主任在为常芳玲讲明情况后,决定先为她完成胆结石和疝气两个手术。手术后休养了3个多月,移植手术终于提上日程。6月30日11时,母亲常芳玲的肾脏被成功摘除,19时,手术台上刚刚被移植进郑海龙体内的肾脏便开始“工作”。第二天,当郑海龙朦朦胧胧睁开眼时,看见躺在同一病房的母亲正慈爱地看着他。“我没死,母亲也活着!”他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出院前,母亲常芳玲拉过儿子的手臂摆出了心形姿势,一脸幸福。

2015年7月24日这天,刚刚出院的郑海龙特地换上黑色的连帽长衫,反戴着棒球帽,就像我们在街上遇到的每个90后男孩那样朝气蓬勃。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挣脱死神获得第二次生命的郑海龙深知与他同病患者的痛苦与无助,为了帮助那些不幸的人重拾希望与自信,他自建公众号“西北肾友圈”,结合自身经历为病友们介绍相关治疗康复信息……通渭小伙高翔得知自己患了尿毒症之后,精神崩溃的他找到了郑海龙。郑海龙结合自身经历给予他心理安慰和治疗建议。三个月后,高翔成功换肾,少走了许多弯路。就这样,郑海龙给高翔这样更多的“天涯沦落人”带去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让他们重新燃起康复的希望。

郑海龙不仅关爱患者,还积极回报社会,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他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他走进老年公寓为老人们理发、修脚,他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感恩着这个曾经温暖他、给予他帮助的社会。“爱,是一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郑海龙说,“是母爱让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只有把这种爱传递下去,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