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介绍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也能为害棉花甘蔗、大麻、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蔗豆类等作物,属于世界性害虫。

玉米螟介绍及防治方法

生活史及习性

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蛾多数一生只交配一次。雌蛾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每个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喜欢潜藏为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少数幼虫爬出茎秆化蛹。

各虫态历期:卵一般3-5d, 幼虫,第一代25-30d, 其他世代一般15-25d, 越冬幼虫长达200d以上,蛹25℃时7-11d,一般8-30d, 以越冬代最长,成虫寿命一般8-10d。

玉米螟介绍及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①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产卵始、初盛和盛期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次,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hm2, 设放蜂点75-150个/hm2。放蜂时蜂卡经变温锻炼后,夹在玉米植株下部第五或第六叶的叶腋处。

②利用白僵菌治螟。在心叶期,将每克含分生孢子50亿-100亿的白僵菌拌炉渣颗粒10-20倍,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 也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复苏后化蛹前,将剩余玉米秸秆堆放好,用土法生产的白僵菌粉按100-150g/m3,分层喷洒在秸秆垛内进行封垛。

③利用苏云金杆菌治螟。苏云金杆菌变种、蜡螟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对玉米螟致病力很强,工业产品拌颗粒成每克含芽孢1亿-2亿的颗粒剂,心叶末端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或用BT菌粉750/hm2稀释2000倍液灌心,穗期防治可在雌穗花丝上滴灌Bt 200 - 300倍液。

化学防治

①心叶期防治。目前,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喇叭口内投施药剂,仍是我国北方控制春玉米第一代和夏玉米第二代玉米螟最好的药剂防治方法。

②穗期防治。当预测穗期虫穗率达到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在抽丝盛期应防治一次,若虫穗率超过30%,6-8d 后需再防治一次。

玉米螟介绍及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

根据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可诱杀大量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用诱芯剂量为20ug 的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麦田按照15个/hm2设置水盆诱捕器,可诱杀大量雄虫,显著减轻第一代的防治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