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看电视

关注社会热点和痛点的“话题剧”,正在现实题材剧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然而,一些创作者在话题剧制作中,未能很好地处理“话题”与电视剧的关系,从而呈现出一些典型创作症候。

文 | 叶实

现实题材剧已经成为当下国内电视剧生产的绝对主流。政策倾斜下,资本蜂拥进入该领域,使得今年现实题材剧呈现出井喷的产业景观,数据显示,上半年收视前十的电视剧中,全部为现实题材剧。

而在现实题材剧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创作倾向就是越发以“社会话题”作为驱动,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痛点,被业内称为“话题剧”的剧集正在现实题材剧中占据更大份额。

如近期正在播出的《爱情进化论》就聚焦了原生家庭、职场女性、成人婚恋观的改变等社会话题,在每两集结尾特设“彩蛋”,针对某些特定话题,对路人进行采访。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暑期档播出的《陪读妈妈》,就是首部关注海外陪读群体的电视剧,在更大范围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陪读妈妈”进行了话题探讨。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恋爱先生》在剧集中对“空巢老人”、网络暴力等话题均有指涉,《美好生活》探讨了恐婚、中年焦虑等社会问题,《归去来》以留学生生活作为话题切入等。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归去来》剧照

事实上,放眼近几年现实题材的都市剧,举凡引发广泛热议的剧集,如《虎妈猫爸》《小别离》《我的前半生》《老有所依》《裸婚时代》等,均主要对某些社会话题的影像剖析和探讨,并力图对某些社会问题找寻解决良方。

可以说,话题剧已然成为现实题材剧中较为强势的细分类型。

电视剧关注话题由来已久,赵宝刚首倡“话题剧”

作为一种细分标签,话题剧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但国产剧与社会话题的即时互动却颇有渊源。

1989年,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公关职业这一新社会现象的《公关小姐》,就以鲜明的时代性和话题性获得观众认可。

上世纪90年代的不同阶段,均有以社会话题为导向的电视剧播出,如1991年《外来妹》,对当时社会刚刚兴起的外来务工群体给予观照,1994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针对彼时移民话题进行了反映,1999年《牵手》直面婚恋关系中的“第三者”话题,产生很大影响。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新世纪初始,国产现实题材剧开始与社会热点有了更为紧密的互动,不少电视剧的推出就直接缘起于某些社会话题。如2002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家暴”问题的展示,《新结婚时代》反映城乡婚姻的错位,《双面胶》对婆媳关系话题的探讨等。

真正打出“话题剧”大旗的是导演赵宝刚。2007年,赵宝刚执导电视剧《奋斗》,围绕80后一代青年的奋斗话题展开讨论,反响强烈。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奋斗》剧照

对此,赵宝刚称,“我这几年比较关注的是一部戏能在社会中产生互动话题,我觉得可能未来几年会有一种新电视剧类型出现——话题电视剧。”依照这个创作思路,赵宝刚先后创作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北京青年》等“话题”主导的作品。

此后,话题剧作为一种创作倾向渐成气候,并且围绕不同话题形成了集群式的话题剧,如关于住房话题的《蜗居》《蚁族的奋斗》《裸婚时代》,关于剩男剩女的《大女当嫁》《剩女的春天》《咱们结婚吧》,关于养老问题的《老有所依》《嘿,老头》等。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几乎当下社会备受关注的社会难点、痛点等,如住房、相亲、医患关系、婆媳关系、子女教育等,均能在电视剧中找到映射。

从不自觉涉及到规模化介入,议程设置助推后期营销

现实题材剧本身就以反映社会现实,书写社会生活图景作为基本使命,因此,从本质上说,大部分现实题材剧都会触碰“社会话题”。

相比之下,话题剧与其他现实题材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常常是围绕某一个核心社会话题而推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通常先出现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然后话题剧才应运而生。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从早期现实题材剧不自觉的对“话题”涉及,到近年来电视剧开始规模化的自觉介入热点话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业逐渐意识到这类剧集所蕴含的市场潜能。

赵宝刚曾直言,“现在单纯讲一个好看故事的电视剧,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有话题的电视剧才能赢得市场”。

话题剧探讨的社会问题,普遍具有广谱性,能调动起最大公约数的观众共鸣,由此,也具有覆盖广泛的潜在观众基数。

在话题剧策划之初,天然进行了“营销前置”,通过对观众关注的话题议程设置,在后期营销宣传中,具有更多有力抓手。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恋爱先生》剧照

借由社会话题的讨论,制作方可以在后期进行更持久的话题发酵,一步步助推电视剧收视的走高,许多话题剧如《蜗居》《裸婚时代》《奋斗》《虎妈猫爸》《小别离》《我的前半生》等都取得了超高收视,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一些电视剧创作者,在话题剧领域深耕多年,形成了对社会热点及时捕捉与反应的能力,由此也建立了较强的个人品牌。

如导演赵宝刚(《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男人帮》《北京青年》等)、滕华涛(《蜗居》《双面胶》《蜗居》《裸婚时代》《王贵与安娜》)、沈严(《中国式离婚》《辣妈正传》《手机》《我的前半生》)、刘江(《咱们结婚吧》《媳妇的美好时代》《归去来》);

编剧六六(《蜗居》《双面胶》《心术》)、李潇(《大丈夫》《小丈夫》《恋爱先生》《大女当嫁》)等。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辣妈正传》剧照

集体症候:强“台词”弱“情节”、“话题”仅做噱头

话题剧大多数遵循着“话题先行”甚至“概念先行”,即基于某些社会话题策划立项,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与经典艺术创作法多少存在抵牾之处。

不乏一些技法纯熟的创作者可以将话题在剧中扎实落地,但更多创作者在话题剧制作中,未能很好的处理“话题”与电视剧的关系,从而呈现出一些典型创作症候。

强“台词”弱“情节”是许多话题剧的共性问题。

本质上说,影像叙事应当是“摆事实”,不“讲道理”的,理念传递应融会贯穿于具体情节表现中,但很多话题剧,在渲染突出其话题属性时,不是利用巧妙的情节设计,而是通过角色之间大量的台词对白,对“话题”进行阐述,让电视剧生生变成了“辩论会”或主题演讲。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如《男人帮》《婚姻保卫战》等剧中常有人物之间超过五分钟的对白或独白,不能否认,这些台词本身可能充满哲理或妙趣横生,但如果铺排过多却会对情节喧宾夺主。

电视剧不能没有戏,如果台词不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过多的台词就会伤及叙事节奏,这显然有悖于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婚姻保卫战》剧照

不少话题剧纯粹是商业逻辑下的产物,体现出了强烈的逐利属性,这种情况下,“社会话题”只是一种吸引收视的噱头,对于真正的社会痛点浅尝辄止浮皮潦草,甚至剧集根本无意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更遑论试图找寻解决思路,

常常在披着“话题”的外衣下,实现大量商业元素的倾销。

如不久前收官的《陪读妈妈》被普遍反映为“半部佳作”,剧集前半段尚可圈可点,探讨了中西教育冲突、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等重要的社会话题,但在剧集后半部离教育话题越来越远,狗血“三角恋”、职场阴谋等元素盖过了理应被凸显的“陪读”元素,成为了一个败笔。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此外,话题剧中不少话题选择都是即时写景型的,针对一时一地的社会话题进行创作,对作为大众文化中的电视剧来说,这当然无可厚非。

不过,有追求的创作者也应当在社会话题的多维透视中,体现出超越时代性的人生困境与永恒的价值追求,这并不容易,却是电视剧经典化的必由之路。

独家观察|频掀收视热的话题剧,如何跳出只有“话题”没有“剧”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