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丨聽,月光!

荐读丨听,月光!

“他是描繪雲與雨、暮靄與林間斑斑光點的詩人;他會為月光、海浪所陶醉,會在滿天星空下失魂落魄。他所有的感覺都受音樂靈感支配。”他,就是用音樂寫詩作畫的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今年是他逝世100週年,明日為其誕辰紀念日。伴著白月光,在留不住的夏日餘韻中,留住那抹扣動心絃的旋律。

荐读丨听,月光!

△《月光》(選自《貝加莫組曲》第三曲)

荐读丨听,月光!

圖/視覺中國

荐读丨听,月光!

克勞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荐读丨听,月光!

“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時,

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海頓〕

《不朽的音樂,唯有你常在》

作者/ [法]羅曼·羅蘭 譯者/傅雷

你,可愛的藝術,在多少黯淡的光陰裡。

生命飛逝。肉體與靈魂像流水似的過去。歲月鐫刻在老去的樹身上。整個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樂,唯有你常在。

荐读丨听,月光!

你是內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靈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決不會照出陰沉的面目。

成堆的雲霧,灼熱的、冰冷的、狂亂的日子,紛紛擾擾、無法安定的日子,見了你都逃避了。唯有你常在。

你是在世界之外的。你自個兒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你有你的太陽,領導你的行星,你的吸力,你的數,你的律。你跟群星一樣的和氣恬靜,它們在黑夜的天空畫出光明的軌跡,彷彿由一頭無形的金牛拖曳著的銀鋤。

荐读丨听,月光!

音樂,你是一個心地清明的朋友,你的月白色的光,對於被塵世的強烈的陽光照得眩暈的眼睛是多麼柔和。大家在公共的水槽裡喝水,把水都攪渾了;那不願與世爭飲的靈魂卻急急撲向你的乳房,尋他的夢境。

音樂,你是一個童貞的母親,你純潔的身體中積蓄著所有的熱情,你的眼睛像冰山上流下來的青白色的水,含有一切的善,一切的惡,——不,你是超乎惡,超乎善的。凡是棲息在你身上的人都脫離了時間的洪流;所有的歲月對他不過是一日;吞噬一切的死亡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荐读丨听,月光!

音樂,你撫慰了我痛苦的靈魂;音樂,你恢復了我的安靜,堅定,歡樂,——恢復了我的愛,恢復了我的財富;——音樂,我吻著你純潔的嘴,我把我的臉埋在你蜜也似的頭髮裡,我把我滾熱的眼皮放在你柔和的手掌中。

咱們都不作聲,閉著眼睛,可是我從你眼裡看到了不可思議的光明,從你緘默的嘴裡看到了笑容;我蹲在你的心頭,聽著永恆的生命跳動。

荐读丨听,月光!

德彪西•養成記

“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音樂開始了。”

〔德彪西〕

自幼特立獨行

1884年,青年音樂家們夢寐以求的“羅馬大獎”頒獎了,獲獎者可以免費前往藝術聖地羅馬,居住在當時著名的美第奇別墅中,接受著名藝術家的專門指導。

那一年的獲獎者名叫德彪西,年僅21歲的他憑藉一部清唱劇《浪子》,從眾多作曲家中脫穎而出。然而,這個年輕人對獲獎並不興奮,遲遲不願動身去羅馬。多年後他還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羅馬獎學金是無用的”。

荐读丨听,月光!

1875年 少年德彪西 圖/視覺中國

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時,他對傳統的音樂教育持懷疑態度,對和聲學習卻充滿興趣。這個離經叛道的學生並不受老師喜愛,屢屢與鋼琴比賽第一名無緣,後來索性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轉而沉浸於音樂創作之中。

寫音樂,德彪西從不模仿前人。他時常在音樂評論中以特有的幽默表達自己的不屑。他曾瘋狂崇拜瓦格納,但很快又成了瓦格納的反對者。他不喜歡柴可夫斯基,貝多芬也令他感到無聊,他甚至很少使用自莫扎特以來非常流行的奏鳴曲式結構。

“西方音樂自此步入現代”

1894年,德彪西的管絃樂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在巴黎首演。20世紀著名的法國作曲家、指揮家布萊茲認為:“當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中的長笛聲響起時,西方音樂步入了現代……瓦格納的主要傳統都被拋棄了……德彪西的真實性拒絕所有的墨守成規。”

長笛吹奏起悠揚的旋律,暑氣氤氳中,一幅蘆葦叢被陽光燻成灰白色的畫面徐徐展開,古希臘神話中半神半獸的牧神潘躺在樹蔭下休息,半夢半醒之間他彷彿進入了仙境,那裡有仙女舞蹈,還有愛神維納斯和自己共度午後,潘沉浸在一連串的渴望與夢想中,最後一切都消散開來,迴歸午後的靜謐。

《牧神午後前奏曲》究竟是如何帶領西方音樂走入現代的?關鍵就在於德彪西所傳達的“朦朧”中。

荐读丨听,月光!

1893年 青年德彪西 圖/視覺中國

在德彪西之前,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和瓦格納的音樂語言都是充滿調性的。通俗來說,就是有主調、有中心點的。仔細分析《牧神午後前奏曲》這首曲子,找不到一個音樂中心點,讓人無法跟著它哼唱,也很難分出清晰的樂句。

“當人們喜歡上一首曲子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記住它的旋律,但德彪西的音樂總是那樣讓人難以琢磨,他似乎是故意要打破那些連貫的音樂線條。”德彪西不再用前人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這就是他的獨到之處,也是《牧神午後前奏曲》被後人譽為“德彪西的第一顆管絃樂定時炸彈”的原因。

不愛混音樂圈的音樂家

德彪西的音樂總是充滿詩情和畫意,詩人和畫家啟發了他,他的音樂也反哺給他們靈感。德彪西曾說:“我要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開始音樂,我希望從朦朧中出發,又回到朦朧中去。”

《牧神午後前奏曲》即德彪西根據好友馬拉美(編者注:法國象徵主義詩人,1876年作品《牧神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的詩歌《牧神午後》寫成。馬拉美聽了《牧神午後前奏曲》後感嘆:“德彪西的音樂大大地豐富了和超過了我的詩意。”

荐读丨听,月光!

1910年 德彪西(左)與友人 圖/視覺中國

《夜曲》和《大海》也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它們的靈感或多或少都來源於文學與藝術作品。

《夜曲》由《雲》《節日》和《海妖》三首組曲構成。這部作品的靈感有一半來自德彪西的詩人好友瑞格尼爾,另一半則來自惠斯勒的油畫《夜曲》。

荐读丨听,月光!

《黑色與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煙火》惠斯勒

《雲》描繪天空的景象,雲緩慢而莊嚴地飄浮其間,最後融化為灰白的茫茫一片。《節日》帶給人們一種舞蹈節奏。《海妖》的創作源泉是瑞格尼爾的詩作,描述的是夢境中見到的美人魚。

荐读丨听,月光!

《神奈川衝浪裡》葛飾北齋

《大海》是德彪西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據說,他的房間裡曾經掛了一幅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裡》,畫中的大海白浪翻騰,捲起千堆雪,《大海》就是以此為靈感創作出的。

△三首交響素描《大海》第一樂章“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的大海”

曾有評論家聽了《大海》後說:“在這首曲子裡我沒有聽到大海。”德彪西就明確回應說:“我創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德彪西在作品中從來不講述情節,他更喜歡錶現一種意象:大海的意象、月光的意象,金魚的意象等等。他總是試圖去捕捉稍縱即逝的印象或情緒,用盡可能簡捷的方式獲取思想精髓。這令人聯想起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更喜歡被稱作“現代主義”藝術家。

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寫成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德彪西唯一一部歌劇。

據說在1892年,德彪西逛書店時,偶爾買到了梅特林克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一口氣讀完後,十分喜愛,當時就記下了靈感乍現的旋律。然而,這部歌劇的創作與修改,持續了整整十年。歌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王子戈洛在山林中遇到美麗女孩梅麗桑德,愛慕她並與她結婚。但梅麗桑德與戈洛的異父兄弟佩利亞斯產生了愛情,戈洛妒火中燒,最後殺死了佩利亞斯,又猛擊了梅麗桑德。梅麗桑德受重傷,臨死前產下一女。

魏爾倫、波德萊爾的詩歌、愛倫·坡的小說也是其音樂創作的靈感源泉。他受到魏爾倫的詩歌《明月之光》影響所創作的《月光》,曾在多部經典電影中夢幻上演。樂曲以舒緩、優美的旋律表現皎潔明月的印象,輕快的琶音描述了閃爍的流淌的月光,曚曨的光與色彩,使人彷彿身處靜謐月色之中。

你可以這樣聆聽德彪西

德彪西很喜歡貓,有人說他本人甚至是他的音樂中都能嗅出貓的性格,那是一種自由又神秘的性格。法國人的浪漫加上年輕時在俄羅斯的音樂經歷,使德彪西的作品充滿複雜而迷人的特質。

不過,這種特質在一百年前並沒有獲得大多數聽眾太多的喜愛,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德彪西才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法國作曲家之一。

荐读丨听,月光!

德彪西 圖/視覺中國

在德彪西看來,“音樂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數學,其構成成分是個無窮數。水的流動是音樂,微風改變方向的曲線運動是音樂,落日比任何東西都更具有音樂性。”

德彪西於1901—1913年間連續創作了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如詩如畫。這首作品非常有代表性,清新而舒緩,寧靜而纖細,亞麻色頭髮少女的模樣、美好神態,似均被德彪西捕捉到了。

“他寫音樂就好比畫家畫畫,用不同的樂器在聽眾眼前不斷地添加不同的顏色。”對於自然風景畫的偏愛,使得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也如一幅幅風景畫一般,充滿著是“可聽的”色彩與風景。

愛樂者想要聽懂德彪西最重要的是——放下對旋律的追尋,“不要試圖像聽流行音樂一樣哼出德彪西的曲子,放棄對旋律的跟蹤,靜心聆聽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

內容整編自解放日報(陳俊珺)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等

插圖/除標註皆出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荐读丨听,月光!

點擊「寫留言」分享聆聽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