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守寡后不能改嫁,如何维持生计?

来不及说再见


在我国古代,女人地位低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然而,人生总是充满变故的,有些女人的丈夫因战乱、疾病或者横祸而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因此在很多时候,女人也是可以改嫁的。


只是到了宋朝,受到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女不嫁二夫”的思想毒害,女性改嫁受到了约束,使得大部分寡妇都不敢改嫁。

那么她们守寡后如何维持生计呢?

一、靠丈夫留下的财产过生活

如果她嫁的家庭比较好,而且有儿子且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丈夫死后,儿子会继承全部的遗产,她可以跟着儿子过生活。

如果没有儿子,但婆家或者娘家权势大,生活也无忧。比如乾隆宠爱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珅倒台自杀后。丰绅殷德也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之后十公主就一直守寡到死,但她守寡后依旧衣食无忧。

如果儿子很小,但婆家家大业大,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比如《红楼梦》中的李纨,丈夫贾珠去世后,独自抚养幼小的兰哥儿,平日里就是带领小姑子们读读书,写写字,游游园,打打趣,至于生计,那是根本不用愁的,一年四五百两银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然而有些儿子很小或者没有儿子的寡妇,大部分会面临着吃绝户的危险。那个时候女性没有继承权,面对孤儿寡妇或者直接就是一个寡妇,丈夫的族人甚至村里的人就会来争夺财产,直到瓜分干净。

例如: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她嫁给了钱谦益为妾,钱谦益死后,宗族的人就来抢东西,柳如是气不过,上吊自杀了。

很多被吃绝户的妇女,被迫走上了乞讨的道路,下场十分凄惨。比例: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丈夫死后被家婆当作物品卖掉,换钱为小叔子筹备彩礼。幸亏卖到了一户较好的人家,谁知道过不了几年,丈夫病逝,儿子又被狼吃掉,房屋也被大伯霸占。最终沦落为乞丐,死在野外的雪地里,真是无比凄凉。

二、自力更生过生活

寡妇因为不能改嫁,都会和公婆一起生活。如果丈夫家里有田产房屋的话,这个寡妇就要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劳务,采桑养蚕,手工针线,浆洗衣裳以谋取生计。还要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女人身上,生活虽清苦但总算还有个家。


但是如果丈夫家里没有田产什么的,寡妇就要到大户人家的家里做下人,靠出卖劳力养活自己。

如果寡妇是个有能力的女强人,还可以自主创业。比如清末陕西富甲一方的女商人周莹,她在丈夫和公公相继去世后,独自一人扛起家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硬是建立起雄据陕西的商业帝国。这么能干的人毕竟很少,大多数的寡妇只能艰难地活着。

三、靠官府补贴过生活

寡妇家贫且无家族支撑的,又养育有子女的,由村里族老申请贞节牌坊,官府根据守寡年限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免除相关税赋徭役。寡妇获得的官府补贴,类似于今天的低保户、贫困户补助,可以勉强支撑生活。

四、遵循政府“过继婚制度”改嫁

明清时期,政府出台了“过继婚制度”,贫苦人家的寡妇一般都会改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同辈族人。本族没有合适的,可以远嫁他处。这也是寡妇的一种生存方式。


古代的寡妇因为身份特殊,人们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她们。她们不仅要忍受生理上、精神上、物质上的煎熬;还要忍受一些莫须有的风言风语和一些强加的例如“命硬”、“克夫”等封建迷信名号;更要照顾一家老小和面对族人村人的欺负。

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啊!失去了丈夫的寡妇们,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再多的心酸与无奈,也只能咬牙和泪吞。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明清时期的女性守寡后不能改嫁,如何维持生计?如果寡妇的家庭是达官显贵,自然衣食无忧。一般家庭的就需要分情况说明了。


一、最坏的情况,被“吃绝户”。吃绝户就是一旦寡妇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年幼,而且不改嫁,那么其丈夫的男性亲属或者全村村民就会有组织的对寡妇进行抄家,洗劫变卖所有的财物。然后他们在寡妇家中办酒席,直到把变卖所得吃得一干二净,分文不剩。这样一来,寡妇一无所有,只能卖身为奴或者背井离乡自生自灭。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被吃绝户的典型代表。

二、如果寡妇的儿子正直青壮年,生活会好一点。明清惯例,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一旦妇女守寡而不能改嫁,如果家里有儿子,那么儿子会继承父亲的全部财产。这样,寡妇起码有个住处,可以依靠儿子来维持生计,再加上自己打些零活,生活不至于太紧张。


三、如果寡妇娘家或者婆家颇有实力,对寡妇也不错,还可以依靠他们的关照度日,日子过得也不会太差。

四、如果寡妇是个有能力的女强人,还可以自主创业。比如清末陕西富甲一方的女商人周莹就是这样的,她在丈夫和公公相继去世后,独自一人扛起家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硬是建立起雄据陕西的商业帝国。孙俪主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就讲述了周莹的故事。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绝大多数不改嫁的寡妇,她们不仅遭到歧视,而且生活会很艰难。



石头说历史


一看还以为维持生理呢!原来是生计,既然说到这就说个古代寡妇怎么控制那颗寂寞难耐的心,可能有点心酸,有个七十岁的老人说她从20岁开始守寡,已逾50多年了。这50年来,她每日度日如年,为了打发时间,索性攒了200枚铜子,每夜里将这些铜子洒在地上,在一枚一枚捡起来,如此反复,直到瞌睡为止。

并不是所有古代女性不能改嫁,而是在程朱理学后,尤其是明朝和清朝,此时的女子丧偶后是不能改嫁的,否则要么浸猪笼要么烧死;但也有感情好的或者跟自己赌气的(立贞洁牌坊),但既然题主问到寡妇生计的问题,其实这要分好几种情况。



一:丈夫家里有钱有势的

这个自然不必说,无论怎么样,这类寡妇都是衣食无忧的,只要自己清心寡欲,不乱生枝节就行。

二:娘家人有钱有势的

这类寡妇一般都是靠娘家人给的钱和衣物度日,但也过得充实。


三:那就是丈夫家和娘家人都是贫穷人家

这样你就得靠自己了,可能重活累活可以让丈夫的兄弟或者村里的一些“雷锋”帮忙,但资金主要来源还是得靠自己,自己可以去富人家做佣人,当然在家也可以挣钱,比如养蚕、纺织、缝补刺绣编织,做当地手工艺品,能吃苦的种田种菜,上山采药打猎,靠水的划船出去捕捞水产品等。也有身体比较强壮的可以去做搬运等重活,反正不会饿死。

四:最后一种就是丧偶时儿女都已经成家的

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靠儿女了,因为这个时候自己肯定也一把年纪了,儿女生活质量的好坏也就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了。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很多女性在丧偶后,因为种种原因不改嫁的,她们难免会有生理需求,所以她们会拼命的干活,累到极致就休息,往往会去创业,这样的女子有很多都成了女强人,最后衣食无忧,只是可怜了自己。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羽评郡主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本人:君笺雅侃红楼)

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因为明清以前寡妇大多可以改嫁。甚至明朝也可以,但是清朝却反而不行了。

《金瓶梅》当中西门庆连续娶了三个寡妇。孟玉楼,潘金莲和李瓶儿。这三个寡妇虽然有特殊性,但都拿了家产嫁给西门庆。虽然是作妾,到底衣食无忧了。



《金瓶梅》成书是在明万历年间,虽然讲的是宋朝故事,却也是明末市井生活真实写照。从中我们看到寡妇嫁人最大的依仗还是有财产。没有财产的寡妇,就需要潘金莲一样有姿色,如果财产和姿色都没有,就只能王婆一样,要么自己有本事,要么有儿子亲戚抚养。


《红楼梦》中贾母也是寡妇。她孙子衣服李纨同样守寡。但二人却有不同。贾母守寡的时候儿子已经成家立业,长大了。所以守寡后的贾母跟着儿子住,地位不降反升,比丈夫活着的时候还自在。李纨就相反。她年纪轻轻死了丈夫,儿子贾兰还小,她只能倚靠丈夫的家族。李纨的幸运在于她嫁给大家族,衣食无忧,但不幸是她不能像小门小户人家改嫁。只能一辈子独守空房,寂寞终老,就算守节获得个诰命和贞节牌坊,到底人生虚度了。


更多的寡妇可能就没李纨的依仗。她们无法嫁人,没有生活能力,只能寄生在丈夫的兄弟家中,或者女儿女婿家中。比方刘姥姥这样的老人,那么大年纪,还跑到荣国府打秋风。不说会受尽白眼,到底也不自在。寡妇总体来说是一种悲哀的境遇。

老人古语: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敏感和特殊的。所有人对寡妇都要持有有色眼镜看他们,寡妇往往比别人更辛苦百倍。无论是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典故都只说母亲,大体他们也都是寡妇。无论在生活或者教养孩子,他们都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辛苦和艰难。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明清时期关于寡妇的主流思想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但女性守寡后并非不能改嫁,只是“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者寡妇,而道德和舆论又强调“贞洁”的重要性,以女性“失贞”为耻,又,有时候寡妇被认为是不详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逼着寡妇宁愿饿死也不能改嫁。其实,宋朝之前,包括宋朝,人们对于寡妇是很宽容的,寡妇再嫁是很正常的事,尤其乱世,战争是寡妇制造机,比如三国时期,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寡妇很多,改嫁的也很多,后周建立者郭威的“一后三妃”都是寡妇。

当然盛世也有,汉唐时期,寡妇再嫁很正常,汉唐的公主们有不少都是二婚,甚至还有三婚的,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就先后三次婚姻,初嫁曹寿,生子曹襄,曹寿去世后嫁给了夏侯颇,后来夏侯颇与庶母通奸,事情败露后自杀,平阳长公主又嫁给了大司马卫青。唐朝时候也有好几位公主三嫁。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寡妇再嫁,有些富贵人家出于名声考虑就不愿意让寡妇再嫁,到了宋朝时期,程颐曾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加之程朱理学的发展,统治阶级断章取义,在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将其加诸于女性身上,鼓励寡妇守节,逐渐发展成一种迫害女性的封建桎梏。这使得大部分寡妇都不敢改嫁,也不被允许改嫁,这个不允许并非国家法律的要求,而是一种道德枷锁,一种身边之人尤其是族中之人的强制要求,这比国家法律还要强悍。备受乾隆宠爱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珅倒台自杀后。丰绅殷德也没过多少年,在公主三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之后十公主就一直守寡到死。

那么她们守寡后如何维持生计呢?

如果有儿子且已经壮年的话,比较好办,丈夫死后,儿子会继承全部的遗产,那么她可以跟着儿子生活。

如果没有儿子,但婆家或者娘家势力大的话。都会帮衬着生活,比如上面提到的十公主,守寡后依旧衣食无忧。

如果儿子很小或者没有儿子的话,大部分会面临着吃绝户的危险,那时候女性不能继承遗产,面对孤儿寡妇或者直接就是一个寡妇,丈夫的族人甚至村里的人就会来争夺财产,直到瓜分干净。

《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去世后,他仅有的幼子也去世,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就和赵氏争夺财产,经过不停的活动,最终严贡生给了赵氏三成的家产,让她离开了严家。这其实算是好的,很多寡妇直接一无所有,不得不卖身去当奴婢。

也有的寡妇独立性强,又有经商头脑,能凭借仅有的一点财产闯出一点名堂,发家致富,这其中清朝时期的周莹就是个中翘楚。


其实,即便是明清时期,也还是会有人改嫁,很多时候这种改嫁并不全是为了生计,而是一种生理欲望的渴求,尤其是年纪轻轻就守寡的寡妇,真要一辈子守节是很艰难的,守一辈子活寡最后换回来一个贞节牌坊,实在是个巨大的讽刺。生理上的欲望很难克制,有的选择自慰;有的选择和别的男子私通,当然如果被发现,女人往往就是那么几种结果:沉塘、浸猪笼、被打死;当然也有一部分寡妇选择改嫁。

改嫁很困难,但并非行不通,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有个寡妇杨陈氏想要改嫁,她手里还有一些积蓄,就花钱买通了族长的老婆,她说动族长,同意了杨陈氏的改嫁,最终嫁给了同村的一个鳏夫。还有一些寡妇在丈夫死后,会在族中改嫁,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族里的兄弟共同生活。这样的事情在民国时期还存在。


萧晓四姑娘


其实古代也要分朝代,明清时期对女性再嫁颇有歧见,但像魏晋唐宋时期还算宽容。

比如东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大才女蔡文姬,第一任丈夫英年早逝后,因婆家辱骂便回了娘家,后来被匈奴掳走做了十几年的胡人王妃后,曹操以重金赎回,后又赐婚再嫁青年才俊董杞。

而汉朝不仅对再嫁没有歧见,有的女性还凭借再嫁走上人生巅峰。比如大名鼎鼎的汉武帝的母亲,在嫁汉景帝刘启前先嫁过平民金王孙,还生有一个女儿,后来被送入宫中才有机会爬到了皇后的位置。



至于明清时期对女性就比较苛刻了,就连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十公主,在丈夫丰紳殷德去世后只能守寡。不过因其家底丰厚,且公主身份尊贵,十公主的生活质量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如果是平民百姓家,那也要看情况的,如果丈夫死后留下了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已经懂事,那这个妇人就可以在家族中立足,她的任务就是努力培养儿子成家立业,后半生便依靠儿子度日。至于如何维持生计,大多是跟周围的女性一致,如采桑养蚕,手工针线,浆洗衣裳谋取生计。

如果是家大业大的那便更好过了,像《红楼梦》的的李纨,丈夫贾珠去了以后,一人抚养几岁的儿子兰哥儿,平日里的活动是带领小姑子们读读书,写写字,游游园,打打趣,至于生计,那是不用愁的,王熙凤曾为其算了一笔账:

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当时农户刘姥姥家一年生计才用20两银子,李纨一个寡妇一年就坐着收了四五百两,这种寡妇估计是最让人羡艳的寡妇了。




而如果丈夫死后,只留下妻子或还有女儿,甚至有一个儿子但年幼,那可能面临被吃绝户的风险。这个男人的家族男性或村里人都会把这个寡妇与幼子赶走,然后将男人的家产变卖,用卖得的钱在男人家里吃喝,直到吃光这家财产,就叫吃绝户。可谓是人性中最为丑陋的罪恶的一个风气。

最后,妇人便被赶出家门,娘家亦不要,只能流落街头。

当然,有的寡妇很懂得利用优势,比如《红楼梦》中的尤老娘,第一任丈夫死后,凭借美貌再嫁尤家,当时还带两个拖油瓶女儿。后来尤先生又死后,尤氏年纪已大不能再嫁,但她们娘三倒知道利用美貌获取经济,两个姑娘与贾珍不明不白也吃穿不愁。不过,社会对这种女性大抵是不宽容的,所以,两位国色天姿终究不得善终。


微影窥人生


古代女性守寡后能不能改嫁,主要还是看在宋朝以前,还是宋朝及之后,因为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这是个分水岭。

宋朝之前很多朝代,对于女性婚配制度都是很人性化的,尤其是唐朝,男女结婚后,任何一方觉得过的不好,都可以提出离婚。到了宋朝及之后,女方就没有资格提出离婚了,只有男方有资格,而且也没有离婚,而是休妻。

宋朝及之后的王朝,被休了的女人,很难再嫁,而且多半会被人看不起,为人所诟病。当时提倡“好女不嫁二夫”,那时候人们迷信,认为女人一旦嫁了两个丈夫,到了地府就会被阎王切成两半,然后两个丈夫一人一半。

不知道这种奇葩的理论是怎么被接受的,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那一些娶了三妻四妾的男人,到了地府岂不是得大卸八块?所以女人不能改嫁,这些都是男权社会的一种禁锢思想罢了。

古代战争比较多,很多人不小心就死了,那么这些人死了之后,家中的妻子该怎么办呢?按照当时的风气,是肯定不能改嫁的,那么就只能守寡了,如果守寡的话,该如何生活呢?

由于这些女人都是裹小脚的(裹小脚也是在程朱理学之后),男人死了之后如果没有子嗣或者孩子太小的话,很可能会被宗亲吃绝户,就是家里的亲戚到寡妇家来,把所有的财产变卖,然后就在他们家摆宴席吃饭,直到把财产吃完。

这些被吃了绝户的寡妇门,由于她们都是小脚,很多重活都干不了。只能去作坊做一些手工业,比如做做纺织之类的。但也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最后要么饿死,要么沦落到青楼里。

如果孩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寡妇就要遵从“夫死从子”的思想,以孩子作为一家之主,然后在家里掌管着内务,孩子去赚钱养她。

如果孩子还没有工作赚钱的能力,那么这些女人就要出去做工,通常这种女人都很辛苦,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抚养大,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因为养自己都很困难,更别提多养一个孩子了。孩子如果孝顺还好,最怕遇到一些白眼狼,忘恩负义之辈。

可以说古代女人如果守了寡,是非常不好过的,尤其在古代女人是弱势群体,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更不好生存。很多女人因为没有工作能力,为了活着只能被时代逼着选择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最后吐槽一下这个毁了几百年中国女性的朱熹,他和程颢、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还曾提议男子应以不娶寡妇为荣耀,寡妇改嫁为失节,男子若要娶寡妇,此男子也同为失节者。

本以为这种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也应该身体力行,做个好榜样,没想到他自己的私生活却够混乱的,不仅纳了已经当尼姑的女人当小妾,还有跟儿媳妇扒灰的嫌疑,真的是自相矛盾,前后打脸啊!


魏青衣


古代女性守寡不可改嫁,是宋朝极其之后才形成的风俗习惯,之前寡妇嫁人是正常现象,大家不会以此为耻。至于寡妇如何维持生计,程朱二博士早就设计好了,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忍,且看寡妇的生计之道!

其一、官府补贴。寡妇家贫且无家族支撑的,又养育子女者,由村里族老申请贞洁牌坊,官府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免除相关税赋徭役!寡妇获得的官府补贴,类似于今天的低保户、贫困户补助。



其二、家族扶持。按程朱二博士的理论,女子缠脚为美,主内为主,因此田里的地寡妇不好也无法再种。寡妇家的田产归家族所有,寡妇生计由家族维持。古代的大家族制就是为了防止孤儿寡母无人照料而产生的。


其三、自力更生。上面两种情况很理想,但是贞洁牌坊不好申请,家族只会瓜分财产,因此很多寡妇都是自主创业,维持生计。比如到大户人家做奴婢、开个小商店什么的。祥林嫂就是在大户人家帮工维持生计!

其四、卖身为奴。贫穷家庭无法养活自己时,如果家中有了寡妇,一是为了钱财,二是为了避免是非,通常把寡妇卖给别人。寡妇卖给别人后,自然由别人来养活。


大秦铁鹰剑士


在我国古代,不是所有的朝代都不允许寡妇改嫁,从宋朝开始,女性守寡后为了贞节,才逐渐不能改嫁。

著名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就发生在汉朝,卓文君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嫁人,结果丈夫死的早,于是成了寡妇,后来与司马相如有意,于是二人便私奔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卓文君更是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存世。

从宋朝开始,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对妇女的贞节开始逐渐看重,一旦寡妇选择再嫁,则被视为违反纲常礼教,对其进行严加指责或者禁止。

对于妇女的贞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说:“古代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可见,鲁迅先生对封建残留思想是极为痛觉的!

那么,这些妇女守寡后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呢?

在宋朝之后,那些理学家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且将“裹小脚”这种扭曲当做美,导致古代很多妇女根本就没有生存能力。

所以,一旦女子守寡,对这个妇女来说都是极大的打击,比如在古代农村,更是有吃绝户这种陋习的存在,就是当一家之主的男人去世,如果没有子嗣,那么宗族的人就会到家里来抢东西,或者将东西卖了,然后在死者家里摆宴席,直到吃光为止,这就是吃绝户。

比如明末清初有名的江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嫁给钱谦益为妾,钱谦益死后,宗族的人就来抢东西,柳如是气不过,就上吊了。很多被吃绝户的妇女,甚至走上了乞讨的道路,下场十分凄惨。

所以,守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被“吃绝户”!

正常情况下,因为不能改嫁,大都会和公婆生活在一起,丈夫家里有田产房屋的话,这个寡妇就要承担家里的所有劳务,还有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义务,可以说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女人身上。在小品里经常说:“给寡妇挑水”。其实就是寡妇家里活多!

而且,很多时候,因为家里有子嗣(没有子嗣容易被吃绝户),所以,宗族里面的亲戚都会进行帮助,国家有时也会进行一些补贴,以此来鼓励寡妇守寡。

当然,也有自力更生的,比如卖些豆腐,到别人家去做工,但是古代很多妇女都会裹小脚,也干不了太多的活,去年大火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孙俪饰演的周莹,其实就是这样,因为没有子嗣,财产都被宗族里面其他人给霸占了,但是聪明的周莹通过自主创业,还成为鼎鼎有名的晋商,慈禧逃到山西的时候,周莹还给慈禧捐钱。

总而言之,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人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家里的顶梁柱倒了,那么,接踪而至的就是噩运!


史论纵横


古代女性守寡不能改嫁,并不准确。

首先,宋代之前并没有寡妇不能改嫁,女子从一而终的风气的。

汉武帝的姐姐还没混成寡妇,丈夫还没死,汉武帝就让她嫁给卫青了。并且他也娶了卫青的姐姐,互为对方的姐夫。


唐朝仅有记载的公主改嫁,就二十多个,可以想象民间了。

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兴起,才开始提倡寡妇不改嫁,如果改嫁了就会受到社会的鄙夷。

但提倡归提倡,改嫁的还是大多数的。很多地方有为寡妇立的“贞洁牌坊”,就是很好的明正。

你说有贞洁牌坊才说明当时寡妇都不改嫁啊。其实,缺什么才会提倡、表彰什么,如果是个寡妇就不改嫁,哪个村里不出几个,朝廷立的过来吗,立了又有什么意义?就跟以前提倡不喝生水一样,现在人要么喝开水要么喝纯净水矿泉水,自然没人再提倡了。

比如,《红楼梦》里的尤氏她娘,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都是寡妇改嫁的。尤老安人嫁过去还能封安人(仅次于太太),如果寡妇改嫁是那么耸人听闻,让人难以接受的话,宁国府会跟这样的人家联姻?祥林嫂改嫁之后,其实过的还不错,之所以又悲催起来,是因为她丈夫又死了。

当然了,不改嫁的还是不少,这样想活下去基本只有三种可能

一,年龄比较大了。古代四十当奶奶很常见,这时当辜负已经不能算实际意义的寡妇了,毕竟谁也不会说一个八十岁的老太没了老伴,她就是寡妇了。这样的一般是自己再辛苦几年,然后被孩子供养。

二,夫家的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就像《红楼梦》里的李纨,这样的娘家婆家都比较有钱有势,许多小土财主也这样,为了名誉也不会允许她改嫁的。这样的衣食是没问题的,只是比较寂寞。

三,如果丈夫死了,又没有后,婆家又穷又坏,娘家又窝囊,很可能被丈夫族里的兄弟卖出去。

其余的,又年轻,婆家又不那么没天良,又穷养不起,那怎么活呢?当然是嫁出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