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与驴鸣——令人忍俊不禁的曾经时尚

原文@竹之溪 载于中读App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两千年上层社会与官场以儒学为主流的例外时期,那时士人们的朋友圈崇尚玄学清谈,而手执麈尾和作驴之鸣则是朋友圈里时尚达人可资炫耀的招牌。

麈尾的初始功用原是驱虫、拂尘的。魏晋尚玄学,清谈时常执以轻挥疾点来助兴致,是以成为玄学名士追求风雅之韵的利器。随后,习惯成自然,即便平常时候,亦常执在手了。

麈尾与驴鸣——令人忍俊不禁的曾经时尚

(高逸图:阮籍手执麈尾)

譬如,王濛和刘惔便是当时清谈圈中一对趣味相投的好朋友。

王濛容貌端美,风采俊雅,擅于玄理机辩,能于众人中挥洒得度,颇得时人敬仰,他自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只可惜,在正当年的39岁之时,得了重病,且一病不起。自忖没有康复之望,有一日在掌灯时分,躺于床榻,在床头灯下转动着素日与诸名流清谈时必执的雅器——麈尾,一边手里转动着一边眼睛无奈地看着它,叹了口气,缓缓言道:

“瞧瞧哦,如此这般的一个人物,竟然连四十岁都活不到呢!”

语气里,是一些些的自谐虐,又是对命运的无力慨叹。可叹的是,命不在我,奈何奈何?

王濛去世后,刘惔去参加他的入殓停灵,他懂得好友一生所好,就将一柄带有犀角的麈尾放进王濛的灵柩陪伴他。之后,才为失去同道挚友放声痛哭以至于昏死过去。

王濛逝去,他的家人抑或沉浸在伤悲中,但却在视死如生的年代里不懂得念及他平生所好;而王濛自己也并没有嘱咐麈尾随葬,只有刘惔深切地体味到王濛那满眼瞅望着手中转动的麈尾的意象,实则是他对人世的不舍,是他留恋于众人中的辩机明理、侃侃而谈的飞扬时刻,是他对还没有过足瘾就要撒手人寰的无限遗憾呵!

挥动麈尾,正是光耀思想与智慧的时候。可见,麈尾的含义对于王濛魂灵的重要支撑所在了。

刘惔懂得王濛,所以,才会有将麈尾放于他身边之举。他希望能以此慰藉亡灵,愿他在别界能继续他之钟好吧?!

“懂得”就是如此呗?即使相遇无言,你却知道我彼时的需求,而你也给予了你能做的最好的帮助;你不语,我却了然你彼时的所思所想,我对应了我能应对的所有。

麈尾与驴鸣——令人忍俊不禁的曾经时尚

(韩熙载执麈尾)

行于世间之人,原本走的都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道。所有不经意的刹那流光,都已是无法重新捡拾的过往,犹如无有声息的溪水在你不觉间的静静流淌。

某些时候,会有旅伴共同分享或分担旅途上历经的愉悦与恐惧,这自然是件极幸运之事,因为,人的本性大多是希望交流而非自嗨或自哀的。但更多的世事变迁、命途多舛,在心灵里,是没有什么人能够同行,只有自己去独历的。基于此形成的独到感受,往往也就无有“懂得”的人与之相契,于是,大家各自就成了彼此的孤岛。

唯有阅历过,才会知晓遇一个“懂得”的人实在是至为难得的福分!

得之难则必定为稀有, 稀有若失则必定伤逝!然而,“懂得”的伤逝,也可以不哭——这就要说到“驴鸣”了。

与王濛执麈尾相类,听和学驴子的鸣叫也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时尚之一。话说这驴子原本不是中土产物,它的初到是作为宠物引进的。说起来现今的人会觉得讶异,但古时确是有不少人酷爱这口味呢,痴迷程度就如现代追星族的喜欢流行乐。

不过,实在听听,那驴鸣声声,抑扬顿挫的,还真有些荡气回肠之感。也难怪在缺乏缤纷的音乐种类的古代会有人感动于驴之嘶鸣了。

三国时期的王粲便是此中之人。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才气冠名当时。他曾在刘表死后,力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附曹操,为曹平定荆州立下大功,被封官进爵。曹魏王国时,王粲是曹操幕僚,与曹丕私交甚笃,情谊深厚,亦常有诗赋往来。

王粲不幸在四十一岁时逝世,当时的曹丕是魏王国世子,他亲率王粲生前的一众好友去赴葬礼。到安葬时,曹丕真诚地对众人说:“王仲宣(即王粲)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说过后,他自己便作了声驴之鸣唱。在场人等都不免与之相随合,各作一声。一时,葬礼上驴鸣哀婉者有之,狂放者有之,此起彼伏,响作一片。

以曹丕的世子之尊,学驴鸣之状,这也算是别具一格的对逝者所尽的“懂得”的情谊了吧。王粲若有知,亦当莞尔会心甚或与之和鸣?

“懂得”,是彼此朴实的相拥相慰,不是赠与的华丽衣裳;是祛除了功利纠葛而趋于情感层面的欣赏与相惜。

麈尾、驴鸣,这些在今人直观感觉匪夷所思、忍俊不禁的曾经时尚,由刘惔,曹丕的诠释,皆堪为其做注脚了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