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4月初是大家祭奠祖先的日子,俗稱清明節。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寒食圖

古人有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可見,祭祀是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其實,古代人們過清明節,也未必都是傷感的活動,從歷代流傳下來的國畫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清明時節輕鬆愜意的民間活動,依然可以表達內心的尊敬和懷念之情。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盪鞦韆

一、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蹴鞠圖

二、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麗人行

三、踏青

踏青就是春遊,在古代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植樹圖

四、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的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俗。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忙趁東風放紙鳶

五、放風箏

放風箏歷史由來已久,風箏也叫紙鳶。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臨近,這些國畫講述了古人過清明節的習俗,比現代人有想法!

鬥雞圖

六、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看來古代人在清明期間事情還是夠多的,不過也好,事情多了,傷感就淡化了,再加上一些輕鬆愉快的活動,真的是一些調劑情緒的好辦法。不得不說古人比我們有想法,有辦法,這是不是也是古人的聰明之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