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的巴夭族住在海里,在搖搖欲墜的「海景茅草屋」中生活


馬來西亞沙巴之行,除去原始純美的海島景觀,“海上吉普賽”巴夭族更令我印象深刻。在宛如仙境的沙巴仙本那,也許大多數遊客只會陶醉於碧海銀沙之中,鮮有人去探視寄居大海上的“巴夭族”。

巴夭族是印尼語Bajau的譯音,為生活在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一帶海域的一個少數民族。據歷史記載,巴夭族的祖先是被流放的原住民,因被長時間禁止踏足陸地,他們選擇寄生在遼闊的海洋,在淺海的珊瑚礁上搭建房子,以海為家,傍海而居,依海而生,多靠捕魚,或打黑工維生。數百年來,他們甚少踏足陸地,世代漂泊在海上過著無國籍的遊牧生活,因此也被稱作“海上吉普賽人”。

巴夭族對於我來說,無疑充滿了傳奇色彩和神秘感。很早之前看過網絡上流傳的圖片和介紹,就對其產生很大的興趣和好奇,當然還有驚歎。而近距離親歷巴夭族的生活,也是我第二次去沙巴的主要目的之一,仙本那一帶海域是巴夭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對於旅拍這麼多年越來越喜歡人文的我自然不會錯過。


在仙本那報了一個海上跳島遊的團,在午後時分抵達一個巴夭族村莊。在船伕的帶領下,緩緩駛入村莊內部。這個村子位於曼達布安島 (Pulau Mantabuan)附近海域,距離仙本那碼頭約40分鐘的船程。抵達這裡,從遠處就能看到,在距離海島約200米外的湛藍海面上,搭建起一間間簡陋的單體高腳茅草屋,茅草屋有的三兩抱團,有的獨棟而立,約估有30間左右,船伕用蹩腳的英語告訴我們,這裡便是巴夭族的居住村子之一。

當看到有外來船隻靠近,原本平靜的巴夭族村莊頓時熱鬧起來。各家各戶都派出”代表“,特別是小孩,划著“lepa-lepa”小舟向我們遊艇圍攏過來,由於常年生活在遠離陸地的海上,他們“風餐露宿”,物資極其匱乏,好不容易看到”外來客“,都紛紛前來乞討食物和生活用品。而每個到訪這裡的遊客,一般也都會在之前約定俗成準備好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拿來分發給他們。

在海中的茅草屋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坐在家門口,用好奇地眼神看著我們,並送上發自內心的真誠微笑,感覺非常和善淳樸。巴夭人生性喜水,據說小孩在尚未學會走路之前就開始學習游泳。為了能在水中能潛得更深更久,他們會在少時就弄裂耳鼓膜,以便自由潛水。聽起來非常殘忍,但這也是維生所迫。他們在海上度日,每天都得潛入海底,去尋找珍珠、海參和海魚等各種海產。


巴夭族寄居海洋,漂泊在天堂與地獄之間。說是天堂,因為仙本那一帶的大海景觀一流,堪比馬代。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海水、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未被開發的原生態海島風光,就像受到了上帝的眷顧,美得難以言表。能自由徜徉於這樣浩瀚無際的海天間,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自給自足,那也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然而,外人看來的自由和快樂,其實也未必。如果長期生活於此,在這種“居無定所”、“搖搖欲墜”的茅草屋中生活,我不敢想象在狂風暴雨之時,他們是如何度過的。對於小孩來說,那簡直是像在經歷地獄歷練一般的煎熬吧。當然,在天堂與地獄間的反覆轉換,也錘鍊了巴夭人的堅強和樂觀,哪怕這是無何奈何的之舉,但他們至今也依舊很快樂地生活在他們的領地,守護著大海,也受著海洋的庇護。

我們事先準備了一些餅乾帶給他們,挨家分發,看到那些渴望的雙手和雙眼,我非常後悔帶少了,應該買更多。不過看到簡單的食物能帶給他們這麼多快樂,也便足矣。他們生活如此單純,快樂無處不在,只要得到一塊小小的餅乾,他們便會幸福地像花兒一樣,正驗證了那句話“慾望越少,快樂越多”,哪怕是不得已的物質匱乏,也不妨礙內心的滿足與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