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近日,宁波某服装企业斥资近亿元引进一条智能流水线,专门用于其品牌下高端西服的定制。

这条智慧流水线可以将各类布料、材质都通过一条自动的运输线自动传输到工人的工位上,每个环节操作都被精确地设置操作的流程。

据悉,这个拥有全吊挂自动化操作、堪称行业领先的流水线,同时引进了MES系统、智能裁剪系统、AGV智能小车、单工位智能模块等一系列信息化硬软件设备的智能工厂,年均可生产超过10万套西服。

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织机,自动化让纺织成本快速降低,效率提高,工业文明从此开始。1913年,福特将汽车流水线带进人们的视线,产品从此可以复制,再次降低了成本和制造难度,流水线快速生产着成千上万的商品。工业时代跟随着流水线的传送带,裹挟全球。

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线

流水线是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是劳动分工较细、生产效率较高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重复、配合,是流水线的节奏,但流水线上的商品,也是千篇一律。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流水线的效率高居榜首。除了成本低廉,中国流水线工人“好用”是公认的。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也在接受采访时坦承,苹果在中国生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人的生产“技能”很高。

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在人力流水线已然趋于完善的情况下,机器人流水线以及智能流水线纷纷被研发并投入使用,其目的是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节约人工成本。

不过,这家宁波企业的转型,恐怕不能依赖只带来速度提升、而没有创新的流水线。

一个企业想走的长远,单纯靠制造端的发力是无法解决实质问题的。供不应求的时代早已过去,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在很多领域已经出现。目前企业的发展已经不是产量或者如何提高产量的技术问题,而是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单,或者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的问题。

同样是劳动密集的服饰加工品牌,GAP、优衣库、H&M、ZARA等销量极佳的国外潮牌,都采取了适合自己品牌的发展模式,对产品的研发和消费者需求上都极尽所能。

GAP 以及Polo (Ralph Lauren) 等为代表的美国品牌,用POLO衫、牛仔裤的简明设计风格传递美国的文化;而优衣库在面料研发上的投入、在剪裁设计时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的合作,以及现阶段与迪士尼、海贼王等IP合作,推出“情怀系列” T恤,一时供不应求;H&M用绚烂的色彩突出个性以及ZARA在产品的式样的飞速更新……是上述品牌能够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窍。


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在购买这些快消服饰时,消费者不会在意这件衣服是智能生产线生产还是人工生产线生产,而是会在意款式是否时尚、穿着是否舒适,最重要的是这件衣服能够反映的精神面貌。

服装,自古以来就是精致生活的体现。无论是中国古代从纺织布料到刺绣装饰对手工艺的苛求,还是西方对西装的剪裁设计的挑剔,高端的服饰行业从来都讲求款式、做工、裁制,因为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设计师和剪裁师的匠心,这样的服饰穿在身上,是品质的呈现。


在用服装和品牌体现历史和文化积淀一点上,宁波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1842年五口通商后,宁波作为最早能够接触到外国人的港口之一,不少当地的裁缝为红头发的外国人裁制过西装,因此得名“红帮裁缝”。“红帮裁缝”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都是出自宁波红帮。

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领导定制中山装的裁缝都是从宁波抽调的红帮裁缝,后留在北京的红都服装店工作,即红都西装前身。现今中国的西装品牌,罗蒙、太平鸟、雅戈尔、杉杉仍驻守宁波,形成集聚效应。

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经年的发展,宁波厂积累了一手好牌。但面对西装行业品牌老化的问题,宁波厂的应对差强人意。巨资引进智能流水线,来提升效率,并将此作为品牌传播的焦点,并不明智。

第一,中国的生产效率已经位于世界最前列,生产线的量产能力几近峰值。改革开放后这样生产效率保障了生活,保障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现今,各个行业的“过效”,带来的库存过剩、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阻碍。因此,变革流水线,不如变革产品更能打动消费者。

第二,只对企业的规模、工厂、生产线进行宣传,而不是传播品牌,是在主动拒绝消费者。消费者关心的,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很少会主动关心产品背后的生产。过度的传播制造的后端,忽视前端品牌是舍本逐末。

服饰,从蔽体上升到美观,甚至在历史中上升到对等级的区分,再到今天上升到一种社交礼仪和生活态度。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是冰冷的工业生产线上飞针走线的工序,不是智能流水线取代了人工流水线,而是通过消费品牌,反映对历史、文化、格调、个性等精神价值的追求。


在国内外同业竞争的压力下,在中国消费转型升级,消费者需求日益向高端个性精神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轻视产品和品牌的人文关怀和内涵,单纯对生产线进行改良,提高产量,造成没有意义的产品积压,绝非良策。

革新流水线,不如革新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