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膨胀的城市里,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

网络空间里,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一线城市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快速膨胀的城市里,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

提出这种问题,往往实际面对着“要不要进入一线城市”这一选择。许多人可能是一边提问,一边已经在收拾行囊,准备去壮大一线城市的规模。一线城市只是一个极端代表,事实上,中国城市序列里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都面临共同的问题: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快速膨胀。

在快速膨胀的城市里,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

数十年的人口单向度流动,使得城市体量不断增大,城市人的个体异化趋势不断加深,生活舒适度下降,但因为机会和资源的集中,城市仍然在人的犹疑中持续增大。那么,生活在一些超级都市里究竟是什么感觉?科学史上,从日心说被验证到大爆炸、宇宙膨胀理论提出,人类的宇宙中心意识逐步瓦解,不得不正视和接受自己的渺小。

在快速膨胀的城市里,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

同理,城市的快速铺展,也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造成一种压缩感,感觉自我在日益缩小,个体重要性被不断地稀释。许多城市已经呈现出单一功能化的特点,经济特色或者某一优势产业成为了一整座城市的招贴,比如“制造业名城”“世界鞋都”“纺织之都”“五金之都”“稀土之都”,不胜枚举。这些称号代表着一座城市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从经济角度看无疑是积极的,但一听到这些名词,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形象就是数量巨大的产品和一条条的流水线,人的形象非常模糊,人的生活状态更是缺乏想象空间,人是城市的工具。

在快速膨胀的城市里,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

城市就像一个有自主生命的系统,它可以脱离任何一个人而运转,任何人在其中都处于从属地位,被某种匿名的力量支配着去完成某一项碎片化的功能。人就像一个元器件,被插入了一台巨大的、无法停止的机器,重复着一个制式动作,比如断路器,它的职责就是断开、闭合、断开……通勤半径不断拉长、无效时间不断增加、生活成本不断提升、不确定性不断增多,人们用来进行内心观照的时间就不断被挤压。

在快速膨胀的城市里,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

一篇民国时期经典的小文章写道:“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在一个快速自我长大的城市里,看花的“羊”会越来越少,还在看花的“羊”花在看花上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人们甚至无法面对一个价值设问:是城市为人而存在,还是人为城市而存在?这是工业社会中个体异化的共同趋势,心理学家弗洛姆将之概括为“人和自己失联”,就像和其他人失联一样。当城市规模和人的承受能力都触及某个阈值时,人们就会有一种“找回自己”的内在需要,从精神根源上说,“特色小镇”其实正是对这种需要的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