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文学」陈延禄丨小说丨关东炕上的泥火盆

关东炕上的泥火盆

“炕上有个老窝瓜,谁进屋让谁摸摸。”望着眼前的西昌火盆烧烤,我突然想起小时侯常猜的闷儿。“小丽,猜猜是什么?”刚参加工作的小丽是我的外甥女,她百思不得其解,就哀求我:“看着今天我请客的面子上,老舅告诉我吧!”共餐的老姐姐笑而不答。瞅她急迫的样子,我只好说出是我们小时侯在农村用的“泥火盆”。一向对过去喜欢刨根问底的小丽立马来了精神,死乞白列央求我们讲一讲。于是我们姐弟俩边吃烧烤边饶有兴致回忆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家三代同堂生活在嫩江流域边的一个嘎达屯。那时家很穷,土火炕,可谓是家徒四壁。一到冬天,冷就成了最大的敌人,于是屯里人都有猫冬的习惯,炕上都有个黄土做的泥火盆,用来取暖防寒。 我的父亲是做泥火盆的好手,经他做成的火盆里光外滑,精致耐用。父亲做火盆很有讲究。首先要取泥质好的深层黄土,拌水和成泥糊状,掺和乱麻秧子、兽毛这些“瓤搅”做筋骨,在地上翻来覆去摔打,直至成片变成胶粘状。然后,父亲找来一个大小相应的瓦盆做模子,盆口朝下倒扣地上,上面敷层草木灰,以防止干燥后粘连,接着把刚才的泥片往上贴,小心细致的拍打,当厚度有一寸左右,各个部位均匀一致时,基本已显雏形了。这时父亲就要用双手不断沾着清水往上擦来抹去,直至滑滑为止。挺一会再用玻璃瓶把外表蹭来蹭去,擀得溜光溜光的。完备后把它放在干燥处阴干,最后脱掉里面的瓦盆,一个泥瓦盆就塑成了。认真的父亲还要在半阴干的盆体上刻些虫鱼鸟兽做装饰图案,有时也在盆沿上刻上卷云,和不到头的“万”字连。 做好了泥火盆,一早一晚生火取火就是母亲的活了。 母亲每天早上天还麻黑的时候就起来做饭了,农家都用的都是大锅大灶,当灶火堂里的柴火燃尽了,只剩下红通通的炭火时她就用灰耙和铁铲把它盛进泥火盆里,压得实实的,防止通风透气凉的快。 母亲小心翼翼双手捧着泥火盆趔趔佝佝放在堂屋的炕边上,立时满屋生暖,热乎起来。关东的冬天嘎巴嘎巴的冷啊,一早上谁也不愿起被窝儿,母亲就把我们这五个孩子的棉袄棉裤挨个托在泥火盆上方烘烤,直到有热乎气了,我们就甩开被窝穿在身上。母亲一冬一冬不厌其烦的为我们烘烤衣裤,没有一句怨言,我们默默感受母亲的大爱,感受如水似流淌的关怀。未了,她还要给年迈的奶奶烤棉袄棉裤,奶奶每次穿上,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笑。 顶有意思的是我们一帮小嘎围着火盆烧土豆。把土豆埋在火盆里,就老老实实等待着,谁着急谁就念叨嗑:“土豆土豆你姓刘,放个屁它就熟”。不一会只听“扑哧”一声,就有灰柱腾起,那是土豆熟一半了,还得翻个个儿再次埋好,我们还是念叨那套嗑,果不其然,不一会土豆又放屁了,另一半也熟了,香味飘到鼻子里,都要淌哈拉子了。把土豆扒出来,焦黄的皮,面乎乎的。我们照例把熟透的软软的先给奶奶,然后给父亲母亲送去,依次是岁数小的我和妹妹,等轮到姐姐哥哥那,就得等再放屁的土豆了。 当火盆里的火快要燃烬的时候,我们也烧粘豆包,黄澄澄的豆包飘着香味可劲造儿,有时我们也摸把黄豆抓把苞米粒子扔在里面,当噼里啪啦“嘭嘭”声时就捡起来投在嘴里闲嘎嗒牙,嚼得嘎嘎儿香。奶奶没有牙齿,大哥大姐把食物嚼得烂烂的送给奶奶,奶奶就笑眯眯地也吃上一两口。 有时晚上我们在火盆周围死乞白列央求父亲讲瞎话,他的肚里装着老鼻子的故事,那可真的贼受听,讲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讲到激动处就蹦到地上舞舞扎扎比比划划,弄得我们的心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也随着情节起伏跌宕。父亲讲瞎话有个习惯喝茶水,大姐就麻溜烧水,大哥就煞楞沏茶,我和小妹轮流倒茶。父亲讲一会就得喝几口茶品一下,这种停顿让我们急等下文,大眼瞪小眼屏住呼吸地着实难受。 大多时母亲坐在一边,飞舞着针线做着一双一双的千层底,缝补着一件件破了的衣服,胳膊酸了就甩几圈,手指僵了就揉几下,这样好像就去除了全身的劳累。奶奶叼着长杆烟袋,我和小妹抢着往烟袋锅里装烟丝,用火盆里的火点着,那关东蛤蟆头的旱烟雾就弥漫开来。 关东的冬天时常雪花纷飞,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泥火盆旁说着笑着,这情景好一番情趣。每当东西两院的婶子大娘来串门,母亲最先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快来烤烤火”,把火盆挪近了,把炭火拨旺些,来戚儿双手扎撒着放在盆沿处,唠着家常嗑,手暖了,心也暖了,充满了浓浓的亲近之情。 是啊,泥火盆承载了我们一家三代的亲情,也拉近了乡里乡亲的乡情。 我和老姐姐在泛起的往事里回到现实来,望着眼前的美味佳肴,怎么也找不到小时的感觉。小丽说:泥火盆已属昨日黄花,渐去渐远。我说:至今还想念那真情时代,至善至纯。姐姐重重点点头,又无奈地摇摇头,一脸苦霜。

.

「九州文学」陈延禄丨小说丨关东炕上的泥火盆

陈延禄,男,自由撰稿人,散文随笔时评小说。 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获得国家奖,省级奖。曾教师 。2012年开始写作,相继发表的报刊有《人民日报》《小说月报—评论》《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吉林农民作家选》《才智》《意林》《非常关注》《作文与考试》《中国电视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审计报.》《中国铜都报》《中国警察》《中国校园文学》《长春晚报》《辽沈晚报》《意林》《新闻晚报》《工人日报》《吉林日报》,《吉林农业》《安徽日报》《内蒙古日报》《南国都市报》《厦门晚报》》《东方日报》《今晚报》《洛阳晚报》《特别文摘》《京城日报》《黑龙江日报》《天津工人报》《浙江工人报》《上海老年报》《内蒙古教育》《教师报》《福州晚报》《东方早报》《乌鲁木齐晚报》《浙江老年报》等百十家,上稿小说,散文,随笔,2百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