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s B:如何避免成为留学申请过程中的“局外人”?

聪明的申请者,在同一封信中(introduction email)会一并附上Resume/CV,或是Statement of Purpose或Motivation Letter,让教授可以清楚你的具体情况:

例如你的教育背景,以前与未来的研究方向,深造博士的动机与目的等等,如果你想申请的领域十分热门竞争激烈,你更可以借着introduction email来先卡位,才能夺得先机领先其他的申请者。

A vs B:如何避免成为留学申请过程中的“局外人”?

我们来看怎么实地操作:

A vs B

假设有两位申请者同时申请,申请人把资料都备齐一并附在信上寄出,如果教授看完这些备审资料后对A有兴趣,常理来说,接下来的程序应该就是:

1 教授会回信与A 讨论一下研究,约时间与A 聊聊(大多用skype面试);

2 要求A附上推荐人名单;

3 要求A缴交一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进一步测试A的学术程度);

4 教授决定他要不要support A 的applicaton(入学的免死金牌)

A vs B:如何避免成为留学申请过程中的“局外人”?

相对地,如果有另一位申请者B,没有附上Resume/CV,或是Statement of Purpose/ Motivation Letter这些备审资料,那教授的下一步是什么?

好一点的教授或许会写信回去要求B重新附上这些文件。

更多的教授可能就会先跳过B,或是搁置在一旁晚点再说,先考虑A。

就算教授真的写信要求B附上文件,但是等到B花时间把这些文件写好后,也已经比其他人慢了一步,因为A已经在进行面试,甚至是通过面试了,A的推荐人也已经写好推荐信大力为A说好话,在教授面前夺得好印象。

“最常发生的状况,大概就是等到申请人A出局后,才会再来考虑B。

并不是说B的条件就一定比较不好,就算两位申请人条件一样好,教授会觉得已经与A有一段时间的互动了,所以潜意识里也会偏向选已经付出很多时间成本的申请者A。

所以你的introduction email以及备审资料很重要,你越早准备完善就对你的申请越有优势。

A vs B:如何避免成为留学申请过程中的“局外人”?

回到之前讲的,教授读完你附上的备审资料后及面试后,会依据此把申请者分为四类:

1 未来的学生:直接表明support your application收你入学;

2 =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学生:但教授还想再等看看有没有其他人要申请;

3 想收但没经费:有时候教授没经费就是没经费,做实验是很烧钱的,教授若无法提供你需要的研究资源给你,当然也就无法收你为他的学生;

4 不考虑:谢谢,我们会通知你的。

只有极少数人会在第一类,有竞争力的申请者通常在第二和第三类之间,至于到底是二还是三,那就看机运。

当然,你也不能期待每位教授都会给正面的回复。

A vs B:如何避免成为留学申请过程中的“局外人”?

被拒绝并不一定代表自己的条件太差或能力不足。有些教授光靠周边认识的人推荐学生,或是自己学士、硕班的学生直升,PhD申请者已源源不绝,他当然也不用冒险将时间成本赌在素昧谋面的学生身上。

所以,在申请过程中,要尽量学着用招生委员的角度去准备申请,如此一来就能让你与他人更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