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五千年史事 二十座丰碑”之第一碑

台骀宣汾 肇始太原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元年》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台骀雕像

汾河孕育了太原,孕育了太原的土地,孕育了太原的人民,也孕育了太原的文化和历史。聚居在太原的人们,从很早的古代起,便在汾河的呵护下,劳动、生息、繁衍、传承。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太原的人们,世世代代在享受汾河恩赐的同时,还饱受着汾河的糟害和肆虐,有时甚而至于是灭顶之灾。毫无办法,这是自然辩证法的法则,是过往千百年来汾河和太原人的宿命:太原人的生存离不开汾河,汾河既造福于太原的生灵,而汾水之患又不断地祸害着他们。水患给人类造成的祸害,在人类的早期记忆中,被形容为洪水猛兽,成为令人刻骨铭心的恐惧记忆。于是,有了西方人记载在《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和东方人书之于《书经》中的“大禹治水”。于是,在太原的历史上有了“台骀的传说”,有了“台骀宣汾,肇始太原”的史事。

拂去台骀“神”的迷雾

人类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之前是传说时期,而传说总是从神话开始,然后嬗变为古史传说。台骀的传说便是这样。可以肯定地说,台骀决不是神,而是人,关于台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只是覆盖在台骀身上的薄雾。早在我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便有了关于台骀宣汾,肇始太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以其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史传,被春秋时代的左丘明始载入《左传》。台骀是五帝时代颛顼为帝时的人,说台骀不说五帝,最易在时间上含混不清。所谓“五帝时代”的“五帝”,在历史上有几种说法,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来自于《史记·五帝本纪》。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其开篇之作《五帝本纪》中,把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部落酋长联盟时代的五位著名大酋长:黄帝、颛顼、喾、尧、舜,列为“五帝”,给他们树立了最高等级的传——“本纪”。可见,司马迁认为他们是人,而不是神;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虚幻的传闻。虽然有一段时间,近代的疑古思潮曾对历史上的“五帝”,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怀疑态度,说其是传说,是神话,不是信史,不足征信。甚至提出“大禹是条虫”的谬说。但是,后来丰富的考古成果揭示出:“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活动背景,为复杂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国史概要·史前史与传说时代》)《史记·五帝本纪》所述的五帝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只要加以科学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可靠历史资料”(同上)。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宁武雷鸣寺,台骀治水浮雕,sxcjg拍摄

在我们太原,大多数人也总把“台骀的故事”和“台骀宣汾,肇始太原”的史载,作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看作古代神话的千年演绎。被神格化的台骀,还没有脱下“神”的外衣,还包装在“神话”的装饰中。那么,就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去解析“史载”,还原台骀是人不是神的真相。

文首那段关于台骀的史料,在太原的五千年史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始载于儒学经典《十三经注疏》的《春秋左传正义》,是记载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晋国北伐盘踞在太原的无终和群狄之役后,晋平公忽然患疾,沉疴不愈,以为是鬼神作祟。为之惶惶终日的晋臣叔向,请教于时访晋国的郑国大夫郑子产。郑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著名大夫,是当时“国际”间闻名遐迩的哲学大师,他侃侃而答叔向之问,讲述了台骀其人,道出台骀宣汾的全部史事。这段史料,不含标点,68字,精悍短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不仅信息含量大,而且记事脉络清晰,前因后果完整,全无妄言之讹。好在全文不长,让我们将其译为白话,然后细细缕析。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晋祠台骀庙,关于台骀治水的壁画,湘湖渔人拍摄

首句13字:“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为玄冥师。”告诉我们台骀的父亲叫做眛,是金天氏少昊的裔子,时为治水之官。金天氏少昊是何许人?是传说中的古帝,帝号少昊,实是东夷部族首领。也作少皞,名挚(质)。因修前帝太昊之法,承继太昊之位,故名少昊,又号金天氏。所谓裔子,乃指后人。第二句21字:“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乃说,眛有两个儿子,长名允格,次名台骀,台骀继承了父辈治水之官职,宣泄了汾洮之水,障堵了湖泽,肇始了大原,以为居住之地。第三句8字:“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是说,颛顼帝因此而嘉奖了台骀,并把他封在了新得的汾川之地大原。第四句8字:“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告诉我们,沈、姒、蓐、黄四个部族,世守着台骀的祭祀。第五句8字:“今晋主汾而灭之矣。”郑子产接着说,如今晋国赶走了无终及群狄,灭掉了原有的部族,主宰了汾河流经的太原。第六句10字:“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这是郑子产,亦或是后来人的感悟:由此而看,这个台骀正是汾河之神了。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宁武台邰庙。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是邰的生日,当地要举办庙会以示庆祝汾神的圣诞。刘朝晖摄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宁武台邰庙庙会上盲艺人。刘朝晖摄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早在尧舜禹之前的五帝第二帝颛顼的时代,咆哮奔涌于崇山峻岭间的汾河,在冲出山峡涌入太原盆地后,常常改道,水患不已。那个时候,井还没有发明,虽然水患不息,时发不止,但为了生存,人们仍然以命抗险于汾河两岸。形成水患来而亡命,水患去而返回的轮回。或许是受命于帝颛顼,或许是自己的职责所系,台骀便带领太原的先民,与汾河水患拼争。他们清汙除蔽,疏浚了泥沙沉积所堵塞的河道,宣泄了潴留不畅的积水冗沼;他们筑埧修堤,拦阻了肆意横流、危及人命的洪水,使之安澜归洼,形成湖泽。肇始了人们可以聚居的高平之地——太原。

史籍是这样记载的,而民间则是以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台骀为父报仇,为救民于水火,矢志不移,不惜足迹遍及三山五岳,求仙学艺,最终除掉霸占汾河、祸害生灵的黑龙,与黑龙共同羽化为太原盆地环周的系舟山、云中山、二龙山、大小卧龙山、龙山、天龙山和看山。时至今日,人们还把太原东部的罕山,民间俗称的看山,称之为台骀山。台骀山上还有当地百姓用砾石为台骀垒塑的巨像。

这个故事,去掉神话和传说的外衣,完全展现了早在五帝时代的颛顼时期,就有一个叫台骀的人,“宣汾障泽,肇始太原”的史事。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在口耳相传中,披上了“神话”的外衣,被尘封在“传说”的故事中。今天,该是我们还原他“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了:他是太原历史上第一个卓有成效治理汾河的人,他是我们太原的千古先贤,是被神格化了的人。是他宣汾障泽,肇始太原,为我们太原五千年史事,树立了第一座丰碑。

史说台骀与太原

走下神坛的台骀,还原于历史的真实,并非仅仅为太原人所关注,著名的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也非常钟情于此。钱先生在其名著《周初地理考》中指出:

今考姜嫄为有邰氏之女,“邰”亦作“骀”,《路史·疏仡记》高辛氏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是也。台骀之称有骀,犹陶唐之称有唐也。

钱公此考,颇有见地,不仅化解了台骀是神不是人的谬论,而且还丰富了台骀的身份和台骀的历史地位。所谓姜嫄,也可作姜原,是有邰氏之女,史传中为五帝之第三帝喾的元妃。喾是继颛顼之后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台骀是颛顼时代的治汾英雄。钱穆先生此考告诉我们,台骀在史册上也称为有邰氏,其裔女姜嫄,有两个重要的身份,一是帝喾之妃,一是后稷之母。近有新考,后稷姬周部落,早先曾“服事虞、夏”,“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国语·卷一》),落荒于汾河流域中上游,长期繁衍于太原和溯汾河而上的汾河中上游至黄河大峡谷两岸,迁徙于关中是后来之事。如是,则又给我们一个新的古老信息:五帝时代的太原,在台骀宣汾肇始之后,先后有后稷、尧、禹,涉足于此,生息其间,有着至为丰富的人文历史。稍感不足的是钱穆先生对太原的地理,却苟同于王国维先生。他引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周蒡京考》,认为“太原正汉河东郡地”,把台骀宣汾肇始之太原的具体位置,误判于“当今之闻喜”。钱、王二公均为史学界泰斗,然而对太原地望之断定,却有百密一疏之误。其一,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闻喜古称太原”之载,也无“河东古称太原”之说,未作详实考订,博引旁征,便下如此论断,似嫌轻率。其二,周初晋国封地在“河汾之东”,为“百里之国”,始祖是唐叔虞,地在今临汾翼城,即后来之“汉河东郡之地”。而台骀肇始之太原,是晋平公十七年兵伐大卤之后,才地属晋国。《春秋》载:“晋荀吴帅师败无终于大卤”,乃“今晋主汾而灭之矣”之地。哪有唐叔虞时代已为晋国所主的“汉河东郡之地”,在数百年之后被晋平公再“主”一次的可能呢?《左传》所载之“今晋主汾”之“今”,乃指晋平公十七年,而非唐叔虞元年;“今晋主汾”之“汾”,是指大卤、指太原,是“汉之太原郡之地”,而非“汉河东郡之地”。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侯马西台神村台骀庙,图片来自少年狂熊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侯马西台神村台骀庙,关于台骀治水的壁画,图片来自少年狂熊

对钱穆、王国维两先生,将台骀肇始之太原,误为“今之闻喜”之谬,当今史学界名家韩建业、杨新改两位先生也有明论。他们在其所著《五代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一书中认为:

钱穆正确地指出姜嫄“有邰氏”之“邰”即“台骀”之“骀”;但他将台骀所处之“大原”,局限在闻喜一带,并无十足理由。或者“大原”即今太原。

为确证台骀之“大原”即今太原,韩、杨两位先生还特意对上文作注:

古之言“太原”者虽多,但“命虢公帅六师,伐太原之戎”(《后汉书·西羌传》引注《纪年》)、“王师伐太原之戎”(《后汉书·西羌传》),甚至“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尚书·禹贡》)中的“太原”,应当就在战国晚期秦置太原郡的地方(《史记·秦本纪》);与《左传·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中的“大原”一样(《春秋》中称大卤),均指今太原一带。

史学界是这样说的。在民间、在太原地区的世世代代生民的口耳相传中,还有台骀诛杀黑龙、退却汾河水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且不止一个版本。更有文化积淀的是,这些传说与太原的地理地貌、民俗世相水乳交融在一起,诸如太原东山的看山,东北及北部的系舟山,西部的龙山、天龙山,平川的黑龙潭等等,都是台骀与黑龙羽化而成。诸如农历五月“除五毒”习俗、锣鼓赛习俗、祭水习俗等等。在文人官宦中亦有文化雅说,比如明代高官高汝行,在南行赴任去浙江做提刑按察副史时,过长江逢大风浪落水遇难,面临灭顶时,被人救出,免于横死。高汝行为感激救难之人,问其尊姓时,救人者笑答:“台骀也。”自此高汝行方知是老乡台骀救苦救难。高汝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明嘉靖间太原县晋祠镇东庄人,他为感激台骀神救命之恩,在致仕回归故里后,于晋祠圣母殿南侧,创建了台骀庙,再塑台骀金身,至今尚存。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晋祠台骀庙,湘湖渔人拍摄

在宋代的《太平广记》,在历代的太原府志、县志中,关于台骀的记载也不乏其例。唐代河东节度使唐钧,为安抚太原士民,扩建太原王郭村台骀庙,尊称其为“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加封台骀为昌宁公,升汾水川祠为昌宁公祠。这些民间传闻、神话故事、文人雅事、祠庙建筑、民俗世相,一件件一桩桩,千年传承,深入人心,至今依然,而且日渐光大。都深刻地揭示出台骀在太原人的心目中有着尊崇的地位。

是台骀肇始了太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北中国重镇。关于“太原”这个名称,自以地名的形式出现在山西高原中部、汾河中游两畔,便和这一方水土结下了不解之缘,萌芽于斯,植根于斯,固蒂于斯,茁壮于斯,繁茂于斯,衍数千年而不易,饮誉古往今来。然而它究竟产生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这些与台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台骀最早治理了汾河水患。

是台骀肇始了太原这块土地。

台骀,是太原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太原人。翻开太原的史册,第一位有载于史的便是台骀。他因治理汾河水患而青史留名。此前太原没有留下有名字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早于曾经在太原活动过的唐尧、夏禹。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太原王郭村台骀庙,中国国保拍摄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太原王郭村台骀庙塑像,中国国保拍摄

翻开太原的史册,最早见载于史册的这块土地,便是台骀宣泄了泛滥的汾河水患,而展现在当时人群面前可以栖息的那块广平的乐土,被史书称之为“以处大原”。这时的被台骀肇始的这个“大原”还不是地名,而是古人对高平之地的泛称。所谓“以处大原”,译成今天的话,便是可以居住的广平之地。

翻开太原的史册,关于“太原”这个地名的记载颇丰,即便在被称为经典的“五经”中也屡见不鲜,《诗经·小雅·六月》有“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尚书·夏书·禹贡》有“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春秋·昭公元年》有“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在“春秋三传”中,传传有载,《春秋左氏传》有两载,一为“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一为“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春秋公羊传》有“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春秋谷梁传》有与《春秋公羊传》相同之载。其它先秦之后记载更多,不再烦赘。

史说太原第一碑|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 明代高汝行为晋祠台骀庙撰写的匾额

上述典籍所载之太原,分别为“大原”“大卤”“太原”,其实三种名称,实指一处。“大”“太”古为一字,“大”为“太”的古写,仍读 tai。而 “大卤”是北方戎狄部族称太原的名字,史释为“中国曰太原,夷狄为大卤”。

上述典籍所载之太原,从时间上说,《诗经》记载所说的是东周宣王在位时的事,《尚书》所载乃夏禹时的事,《春秋》及三传所说乃春秋时晋平公时的事。只有《左氏》中所载的关于台骀宣汾的史事最早,是“五帝”时颛顼时期的事。可见,是台骀宣汾之后,出现了太原之地,继而产生了太原之名。所谓台骀肇始太原,同时包含了这样两个内容。这是无可再辩的史实,虽然属于史传时期。至此,我们可以无愧地向世人宣布:太原这个地方,太原这个地名,就是肇始于台骀宣汾。光阴荏苒,史事如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瞬间而过。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在太原地域文化中,在太原的人文历史上,像一座丰碑,耸立在太原人的心中。他是造肇太原的千古先贤,他是开拓太原的万世旌表。一首古联诉说着太原人们的心声: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风静浪至于今。

凤鸟书官后,鸿荒障泽年。神功开白壤,帝系出金天。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按图移岸谷,纪远昧星躔。乱水汾洮别,诸姬沈姒联。唐风谁始祀,鲁史至今传。萧鼓横流散,风沙急溜穿。势曾吞北汉,润亦被西边。璧马黄河并,云旗玉井旋。轩裳存想像,凭吊一茫然。

——清·朱彝尊《台骀庙》

碑前链接:汾河孕育的太原河谷

生活在太原的人们,常常形象地把汾河比拟为自己的母亲,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河。这个比喻准确与否?尚且不谈,单是个中倾注着太原人对汾河的感恩之情,则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生存、繁衍、传承,离不开水,所以人类创造的文化,也与水交融在一起。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才有了中国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埃及的尼罗河文化、印度的恒河文化、中东的两河文化。我们太原的文化,属于黄河文化的一支——汾河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汾河孕育了太原的河谷、太原的山川、太原的人民、太原的文化。而台骀又以治理汾河水患、肇始太原而传名于世,载名于史。那么,让我们在为台骀树碑立传之前,带着我们对汾河的眷注,去追溯一下洪荒时代的汾河和汾河孕育的太原。

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晋史新考》,在讲述汾河的历史成因过程中,有一段较为舛讹的述论:

在大禹治水把晋阳湖由沧海变为桑田的这个巨大的变迁过程中,汾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禹治水前,只有临汾地区的汾河下游才被称为汾河。而从灵石县古晋阳湖的南出口往北,一直到北面的系舟山是烟波浩渺的古晋阳湖,根本没有河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汾河。

然而,汾河的成因和地质演变是怎样的呢?全然非上述之“戏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者艰辛努力,在反复勘察,多次多地取样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对汾河和汾河流域的地质特点、历史成因、发展演变,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这个结论就见载于《山西省历史地图集·自然图组》的文字介绍部分:

汾河在上新世早于黄河形成。太原西山和灵石隆起一带,保留有上新世以来各期汾河古道遗址。

在另一则考查资料中则说: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构造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现在更长,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四大盆地。穿中条山南流,于平陆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上游)东支,而成为后来的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而汾河则仍保留其西支,成为今日的汾河上游。

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过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东走向的断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西入黄河。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由龙门汇入黄河,(最终)形成目前水系形态。

上述两段引文中的“上新世”,是地质年代新生代中第三纪所属的最后一世的名称,距今约有1000万年至240万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史时期,我国现行行政区域,除台湾省尚在大洋之底,为海相沉积外,其它地区都为陆相沉积,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大陆。引文中的“早更新世”是新生代中第四纪所属的更新世的第一世名称,距今约240万年至70万年。在这一地史时期,今山西省地区作为地球地质史上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构造单元,称“山西地台”。其经向中部自北而南、鱼贯排列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中,湖泊广泛发育,呈现大湖景观。所谓大湖景观,乃是湖周众山环拱的陆相湖景观,而非浩瀚的海洋景观。地质学家们称“早更新世”的太原盆地为河湖相间景观,其时汾河早已形成。所谓河湖相间景观,乃指古汾河与太原古湖在盆地中相间而共存,湖河间有陆相土地的景观。

此时的汾河,有西、东两个源头,分别称为西支、东支。西支乃今日汾河之上游,源出管涔山南麓,奔涌在吕梁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东出二龙山入太原盆地;东支即今日之滹沱河上游,源出恒山余脉泰戏山南麓,南穿忻州盆地,由今石岭关风口一线而入太原盆地。古汾河的东支和西支在今太原盆地北缘汇合后,顺势南下,穿太原,经临汾,过运城,合涑水,于茅津渡入黄河。可见上述《晋史新考》所考的那段文字,是多么的“想当然”。他或许不会知道,从大禹治水的4500年前,到早更新世晚期,最少还有69.5万年的时间差距。他或许还不知道,古汾河的东支,由于频繁的喜马拉雅运动,所造成的太原北部“石岭关一线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侵蚀速度较快”,而被“夺袭”,终于不情愿地和汾河分手告别,东穿太行山而去,进入海河流域,成为如今的滹沱河上游。

那么,早更新世太原盆地的“河湖相间景观”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地质学界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太原地质史发展到中更新世,距离我们今天约有70万年至10万年的时候,太原盆地的东部和东北部的湖泊和沼泽,完全消失,成为陆地。而盆地西部的交城(从今清徐到孝义一线)大断陷地带,仍为河湖相间的景观。这种地形地貌,仍继续沿着古湖日渐涸竭,陆地日渐增扩的趋向演变,一直维系到大约距今10万年至1.1万年的晚更新世。这其间,盆地西部的古湖残余,也广泛地消失了,几乎完全成为汾河河相景观。仍然在最低洼处遗存的一些湖、泽、池、沼,诸如后来见载于史册上的昭余祁、乌泽池、汾陂、文湖,以及台骀泽、呕咦泽等,都属于汾河及其支流及周边泉水陆续注入,潴留而成的河相湖泽。这些河相湖泽,大都湖水浅、变化大,极易干涸,与地质史上的太原古湖,并无传承关系。

太原盆地的古湖泊,在千百万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地消失了。而一些河成湖,却在汾河的呵护下新生。功不可没的汾河,又用千百万年的时光,把它途经千山万壑的带来的土壤及其它丰富的物质,借着天雨,借着山洪,源源不断地运往太原,为间于吕梁、太行间的地堑、河谷,铺填上一层又一层的肥田沃野,形成了如今的太原洪积、沉积平原,使原本不适于人类聚居的大湖、沼泽、蛮荒之野,变成了南北长约200余公里、东西宽在10到50余公里、海拔标高600米到800多米的太原河谷平原(盆地)。成为山西地台中部,最适于人类生存的福地。你听,太原的古老文化,正从它的源头太原西山中的汾河谷地走来;你听,人类的喧嚣声,已经冲破吕梁的崇山峻岭,沿着汾河,由西向东,逐水草而前进……太原的人类发展史,将在汾河孕育的太原河谷,首先是义井一带,施展手脚,恢宏大写:五千年史事,二十座丰碑。最早在太原治理汾河,造福人类的远古先贤台骀,将首发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