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布,成爲其他省份改革標杆,高考壓力更大?

昨天上午,北京市正式公佈了新高考綜合改革方案!雖然北京早已確定2017屆學生參加第一屆新高考,但具體實施方案一直沒有公佈!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在充分參考浙江、上海等試點省份經驗的基礎上,

北京——中國教育的最高地——新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終於塵埃落地!

在此需提醒廣大高中生和家長、老師的是,“北京方案”的地位不同於浙江、上海等地的試點方案。就如同北京高考試題一直是全國卷命題和備考的重要風向標一樣,北京方案對其他大多數改革省份具有極強的示範和標杆意義!如無意外,北京方案中的考試方式、錄取方式,將成為未來3-4年高考改革的方向。

“北京方案”中,新高考到底考什麼、考幾次、什麼時候考?如何錄取?

一、建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

自2017年9月1日起,從高一年級開始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高考壓力更大?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

1 考試科目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所設定的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13門科目。

2 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

(1)考試內容

合格性考試內容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必修課程要求為依據;等級性考試內容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必修課程和選修Ⅰ課程要求為依據。

(2)考試科目及對象

所有科目均設合格性考試,考試對象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員。

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

6門科目設等級性考試。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從6門等級性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參加3門科目考試。考試對象僅限當年參加本市統一高考的考生。

(3)考試時間及成績呈現形式

★合格性考試時間

合格性考試中體育與健康考試安排在高三第二學期,藝術(音樂、美術)考試安排在高三第一學期末,其餘11門科目合格性考試每學年組織2次,分別安排在每學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首次參加合格性考試時間為高一第二學期末。學生在完成每門科目必修課程後即可參加合格性考試,做到隨教、隨考、隨清。

★合格性考試成績呈現形式

合格性考試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呈現,達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畢業的必要條件和高中同等學歷認定的主要依據。當次考試不合格,可參加以後學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試,全市不單獨組織補考。

★等級性考試時間

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從6門等級性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參加3門科目考試。等級性考試每學年組織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

★等級性考試成績呈現形式

等級性考試成績以等級呈現,分為5個等級,等級根據原始分劃定,成績當年有效,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當年總成績。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高考壓力更大?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

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科學確定評價內容

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從思想道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客觀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整體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合素質評價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高中學校要基於學生髮展的年齡特徵,結合教育教學實際,科學確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科學合理使用評價信息

學校和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中及時、客觀記錄反映學生綜合素質主要方面的具體活動,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學校每學期要對電子平臺中學生本學期的事實材料和活動記錄進行審核和公示。

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參考,招生學校應提前制定並公佈具體使用辦法,使用情況必須規範、公開、公正。

三、開展高考綜合改革

統一高考招生改革

(1)統考科目

從2020年起,北京市統一高考科目調整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不分文理科,每門科目滿分150分,總分450分。

(2)英語考試

從2018屆考生起,英語聽力分值保持30分不變,與統考筆試分離,實行機考,一年兩次考試,安排在每年12月和次年3月進行,取聽力最高成績與筆試成績一同組成英語科目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從2021年起,英語增加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考試共計50分,總成績分值不變。

(3)成績構成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高考壓力更大?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

從2020年起,參加本科院校招生錄取的考生的總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考生選考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其中選考科目每門滿分100分,即高校招生錄取總分滿分值為750分。

參加高職(專科)統一招生錄取的考生,採用“統考+合格性學業水平考試”招生模式,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組成。招生高校根據各專業培養需求從合格性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定2門,所選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考生成績需達到合格。

(4)錄取方式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高考壓力更大?

北京新高考方案正式發佈,成為其他省份改革標杆

實行高考志願考後知分填報,普通批次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進行平行志願投檔。在總結本科二批與本科三批合併為本科二批經驗基礎上,2019年將本科一批與本科二批合併為本科普通批。

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改革

除統一高考外,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改革。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包括高職自主招生、單考單招等形式,推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逐步使高職分類考試招生成為高職招生的主渠道。

高職院校對普通高中生和中職生分別制定測試辦法,普通高中學生綜合考慮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高中生的職業適應性測試情況和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中職生在文化課筆試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綜合評價錄取改革

充分借鑑其他省份的經驗,在部分高校探索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試點,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院校範圍。

四、新高考讓高中生壓力更大?

面對這場高考改革,無論學校實力強弱,都是不小挑戰。

新高考選科提供了35種組合方式,但是有些高中根據優勢科目,只允許5到10種選擇,很難說清,這是應試思維作祟,還是現實辦學條件所限。

選課走班還意味著需求更多教室,而盤活、改造現有資源,卻非一日之功。

同時,不少學校都出現理科老師富餘,文科老師短缺的問題。在某高中,一位地理老師一週竟要上20多節課。

更迫切的是,“7選3”後,專業劃分更加精細,對於未來,高一新生做決定的時間提前了。如果不做好生涯規劃,很難保證,“7選3”得到的不是一個盲目的結果。

作為新高考先行試點的浙江和上海,已經迎來了新高考後第一批大學新生。不論是浙江實行的分段專業平行志願錄取,還是上海實行的院校專業組志願錄取,最終錄取結果都較為平穩。

經歷了第一輪新高考改革的學生坦言,考試壓力並沒有減少,同時,增加考試機會、填報平行志願,反而對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高考在6月,而浙江的學考選考被安排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取兩次最高分,這就意味著從高二起就已經進入了高考狀態。北京等地雖然沒有增加考試次數,但英語聽力也獨立出來,有兩次考試機會。機會增加,焦慮也在增加。

從改革初衷看,新高考是為了全面擴大學生的權利,但是在落地時,還是遇到了一些現實問題。

以浙江為例,一些學校強行替學生選擇,依然沿襲了文理分班,對師資力量最強的科目集中強化訓練;兩次選考機會,導致很多學生在高一時就開始同時準備,到最終高考前,共要經歷21次大考,戰線越拉越長,疲憊不堪;而大學“三位一體”招生對“全A”的要求,把本來只是畢業考試的科目,變成了硬槓槓,催生了大量培訓班……新高考被嚴重功利化。

在這次高考改革中,除去最受人們關注的3+X變成3+3,以及這後3可自由排列組合選擇之外,其實有一個指揮棒的調整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不僅看高考分數,還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也就是會考的成績。

在今年的高考錄取中,浙大等42所高校以及復旦等24所上海高校已採用“兩依據、一參考”的方式招生,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後者包括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

打破唯分數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綜合素質,必然要求學生走出書本和課堂,除了參加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更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美國,不僅科技館、博物館對學生開放,不少社會企業、科研院所也向學生敞開大門。我們的教育要想不只育分,更要育人,除了大學、高校的努力,相應機構場所是否已做好準備?全社會能成為育人的場所嗎?

高考改革,考試改革是一部分,但更重要是高校的真正改革,能從行政化中走出來,更自主的招生,有更多元的選擇標準和考核體系,用更有活力,更自主的高校改革來倒逼我們的初高中教育真正變革,由應試變向素質。

改革高考考試方式只是治標,還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治本的終點離我們尚遠,但我們至少正在行走的路上。未來,還有多遠的路需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