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今年8月28日,新飞电器生产启动仪式于河南新乡正式举行,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市长王登喜等主要领导出席,予以祝贺。

此前的2017年12月28日,世界级制冷用精密铜管制造龙头企业——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万州举行了“金龙集团重组签约暨年产8万吨精密铜管铜合金管项目投产仪式”,这标志着金龙集团总部正式落户重庆万州区,重庆万州成为金龙再创辉煌的新出发点。

新飞电器和金龙集团都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分布在新乡市一东一西。东边的是新飞电器,当年国内冰箱的四朵金花,敢于与海尔比拼,而如今已经辉煌不在,成为康佳集团下属子公司。而西边的金龙铜管,曾经的世界铜管霸主,制冷行业的风云企业,河南最大民企,如今也远嫁归渝,归属万州经开区,成为当地企业的一员。

借用《过秦论》作者贾谊的一句话,那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两家知名企业的破产或出走新乡,我们感慨或者困惑之余,是否该真正的反思一下,为什么新飞会破产,为什么金龙铜管要出走?

这里面除了主观上企业经营不善造成亏损之外,从众多媒体的客观报道中,笔者也从中看到当地政府确实在新飞的“卖与不卖”和金龙的“救与不救”思路上确实出现了些失误,深感政府那只无形的手,没有用好,没有用到位。

曾几何时,笔者出差在外,一旦有人问起哪地方人时,笔者回答的“新乡市”,得到了总是对方一脸的迷茫,但当说是“新飞冰箱”所在的那个城市时,对方就会恍然大悟,有的还能来一句当年“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的广告语。确实,上个世纪90年代新飞电器一度成为国内的家电巨头,还被称之为冰箱界的“四朵金花”之首,就连海尔都排在了新飞的后面,国外的那些洋货根本就没他们什么事。

祸起1994年,政府开始伸手新飞。当然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想利用外资入股对新飞进行管理及技术的提升,可这样外资入股的模式并没有被时任的刘炳银等高层看好,并认为外资控股不一定会适应国情,反而会给新飞造成新的灾难。

政府心意已决,尽管有总经理刘炳银和众多的员工激烈反对,想把政府伸进来的手给推回去,但作为地方国有的新飞,无论企业有再多的“胳膊”也拧不过作为上级政府如大腿般的手劲,最终在众多的新飞人不情愿中,政府的手还是伸了进来,使其和新加坡一家投资集团性质的丰隆集团进行合资。

果不其然,合资之后新飞的各种战略运营再也无法顺风顺水,两次上马白色家电的机遇都因为董事会外方董事的反对付之一炬。尽管丧失管理经营权,新飞这列火车仍以原有的惯性在向前飞奔,2005年新飞冰箱销量高达300万台,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20%。

在这样表面大好的形势下,丰隆集团可谓是忘乎所以,开始直接插手经营。于是乎400多名来自新加坡的高管空降到新飞,几乎将原来的中高层管理大换血。

这些人不熟悉企业,不熟悉新飞,更不熟悉国情,却自我感觉良好,把控着新飞人财物等各个关键岗位。结果是没有见到空降者所谓的高级管理理念的落地,看到的却是双方管理层矛盾后的一地鸡毛:原有技术管理骨干大量流失、决策流程更加繁琐和经营效率全面低下。

在双方较力的过程中,“新飞列车”的惯性在2010年达到历史峰值,即冰箱年销售550万台、冷柜销售80万台、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之后,“新飞列车”便开始缓慢运行直至停滞后退,2011年首现亏损,接着不可避免的就有了今年6月29日新飞电器破产并拍其100%股权的结果。

据报道,曾经辉煌一时的新飞电器开拍的底价才4.5亿元。这样低的价格,经过2轮竞价,增加了区区500万就由国内另一家家电企业康佳竞得。

笔者内心和大家同痛苦,这可是当年国内风云的企业啊!忆当年“谁敢横闯市场,唯我新飞冰箱”!可如今,4.55亿这么一点点钱,新飞就归属康佳,这样的落差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新飞的失去,谁之祸?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当年政府的手没有伸进企业,没有强行进行“拉郎配”,如今的新飞会是何等的模样?

以刘炳银的眼光和胸怀,新飞肯定早已成为白色家电的王国;如果接手的丰隆集团以养“孩子”而不是以“养猪”的心态去看待新飞,去操作新飞,新飞将成为一家国际化家电企业,肯定会在新管理理念和新战略思路的指引下,脱胎换骨,成就另一番事业。

新飞如此,新乡的另一家知名企业金龙集团呢?

这家企业恰恰与新飞电器相反,政府该伸的手始终是回缩状态,即使伸手也是半伸,随时都想回撤的可能。

金龙集团成立于1987年5月,主营业务为精密铜管加工、销售,生产规模到2006年的时候已成为业内龙头,销售收入上百亿,成为当地第一个上百亿的企业,受尽的荣光,到现在为止,100亿销售收入这个坎,新乡市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迈过。

可是,尽管金龙铜管技术实力领先、市场认可度高、又是销售大户,十分的受人尊敬,但在资本领域,金龙集团主要是靠向银行借贷扩张规模,拓展市场,且其中大部分是中短期融资。而扩大铜管制造产能是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而缺乏资金的金龙无奈进行短贷长投,企业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资金风险一直如影随形,2015年金龙铜管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6.4%,逼近了80%的资金链安全“红线”。

这个时候,青岛“铜贸易”事件爆发,国家开始收紧国内的铜贸易领域资金,金龙铜管作为一家铜加工企业也“躺着中枪”。负债率高再加上企业内部经营连续出现偏差,致使企业生产资金频频告急,经常是销售有订单却没钱买铜,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困境之中,该集团董事长李长杰多次向国家发改委、有色协会、省政府及新乡当地政府求助,但回音都是面子上的,解决不了金龙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

为了摆脱资金困境,金龙想尽办法上市,想以市场融资缓解资金困难,但IPO过后也无疾而终;想与海亮、平煤神马、甘肃白银等重组,但也全部不了了之。

按说,金龙铜管盈利能力强,企业铜管加工规模大,每年达到近50万吨,并且铜管加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奖项可不是闹着玩的,体现了是金龙技术实力。

另外铜管的销售市场也不错,质量的稳定性和不断的创新,让客户对金龙铜管十分放心。这样有技术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政府为何不伸出援手?是没钱?当然不是。

记得前不久与一朋友相聚时,谈到对金龙铜管的救助,其实也就十多个亿的资金,他不屑的说“十多个亿算什么?政府要融资救助你们,这点钱根本不是问题,二十个亿也能融资,问题是他们愿不愿意为你们伸手相助。”当然笔者也并不是说政府没有给金龙关注,如省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不要撤贷,新乡市多次召开对金龙的金融协调会,新乡市政府还给予金龙铜管一亿元的倒贷资金额度。但这些面上的支持对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龙作用不大,因为对于年销售收入300多亿金龙来说,这都是“小水解不了大渴”,无法落地的关注或者九牛之一毛的借力,都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与没有伸手差别不大。

因为在“救与不救”的意愿中,他们更加倾斜的是“不救”,这更加符合政府的办事原则。正是河南省及新乡市政府的持续犹豫及不愿全力伸手相助,无奈中的金龙不得不“远嫁”投入了万州的怀抱。

万州也不食言,是真正伸出援手。他们给金龙注入资金,满足金龙的生产;收购金龙的股份,让金龙没有后顾之忧。万州资金滋润下的金龙铜管,一下子就恢复了元气,去年实现历史性的铜管制造最高值近50万吨,今年上半年又实现近30万吨,创造了制冷铜管制造的新奇迹。

金龙真的要走了。当金龙铜管与万州经开区重组及总部要搬迁万州的消息传开后,河南及新乡市的百姓遗憾不已。很多人开始质问政府为何不出手相帮?为何让我们的标杆企业出走?更多的人更是从现象看本质,反思河南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金龙铜管“出走”之后,要想填平300亿元GDP的洼地,按年产值一个亿的企业标准来招商,就需要招商到300个左右。300个企业到新乡落户?这需要多少招商人员?要费多少精力和口舌?要搭进去多少费用?需要多少年的奔波?

还有,当地要给多少土地搞厂房建筑?这样算起来,无论资金无论招商精力,都是很沉重很沉重的一件事情,不过,既然选择了不伸手救助金龙铜管,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代价。

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从两家知名企业相继出走、被收购,看新乡市政府无形的手是否该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