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贾平凹看铜川

随贾平凹看铜川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

2018年是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一群曾在黄堡生活工作过,或与黄堡有着情感渊源的部分作家、艺术家重返黄堡,他们感受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感受这里的一草一木,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而贾平凹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月13日,在“故土情、耀瓷魂”著名作家、艺术家采风活动中,贾平凹先生在黄堡踏着积雪,娓娓道来他与铜川的故事。

“我和铜川是很有些缘分的”

铜川,对于贾平凹先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他当年在桃曲坡水库创作《废都》,除此之外,他还曾多次来过铜川。“虽然铜川不是我的故土,但在40年前我就来过,我和铜川是很有些缘分的。记得第一次来铜川,是在1972年,是上大一刚开学不久,参加全省高校组织的赴革命圣地延安野营拉练。当时在铜川五一饭店住了一晚,第二天参观了霸王窑,住王石凹中学,第三天经金锁关到了宜君棋盘,第四天到了宜君五里镇。这都是多年前的往事。1981年,我和和谷在铜川采风一星期,上了陈炉,还在宜君庙山微波站住了一晚上,回去发了几篇散文,有《陈炉》,还有一篇反映微波站生活的散文;还是这一时期前后,来铜川讲过文学,写过宜君县的散文,题目叫《宜君记》。再后来,在桃曲坡水库完成了《废都》。”铜川的社会环境、人文趣事曾带给贾平凹先生些许灵感与触动,如今说起铜川,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见过的人,看过的景。

“铜川历史文化太深厚”

文学创作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在贾平凹先生看来,铜川文学事业的茁壮成长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铜川历史文化太深厚,从远古时代的王家河遗址开始,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代代都有名胜古迹遗存。铜川耀州的文王山、武王山是迄今为止还藏在深闰的周代遗址,耀州和秦代大将王翦相关的遗址,也是不为众人所识。其它像汉代王莽铸钱遗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现在最为知名的如初唐两代帝王避暑、玄奘大师译经圆寂之地玉华宫(玉华寺)遗址、始于苻秦的耀州大香山、隋唐时期大医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药王山及药王故里、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与其兄大将军柳公绰的墓园。宋代以后的遗迹,以耀州窑遗址、陈炉古镇最为著名。耀州窑是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名的中国古代名窑,有“中国北方青瓷代表”之美誉。该窑连续烧造陶瓷的历史长达1300多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令人瞩目:历史上耀瓷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在五代、宋、金三代近400年间,曾作为御供瓷器。还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铜川照金革命根据地。”谈及铜川文化,贾平凹先生对铜川丰厚的历史文化赞不绝口。

“最爱耀州瓷和咸汤面”

贾平凹先生爱吃面,尤其爱吃咸汤面,咸汤面,以盐为重,用十几种大料熬调料汤,不下菜,不用醋,辣子放汪,再漂几片豆腐,吃起来特别有味。咸汤面是耀州人的早饭,要是不吃,一天身上就没力气。这几年,贾平凹先生也时不时地从西安专门赶到耀州吃咸汤面,有时中午吃一碗,转到半下午回西安前再捎的吃上一碗。如今耀州区几家卖咸汤面的老板他都认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耀州瓷和咸汤面,我家里有很多耀州瓷,我也很喜欢吃咸汤面。这些年我也去了很多景点和小镇,听说黄堡要建耀瓷小镇,我个人是非常感兴趣的,关于瓷和面,我也写过一些文章。耀瓷小镇的发展其实可以和陈炉古镇联合起来,一边是历史遗址,一边是现实中的瓷片路、罐罐墙,可以资源共享。耀瓷小镇不是凭空建造的,它是有历史,有文化的,是最富特色,也是最应该做的小镇,我会多多宣传。”对于咸汤面的喜爱,贾平凹先生曾为它写过文章,而对于耀州瓷,贾平凹先生表示他将会为耀瓷小镇多做宣传,让咸汤面、耀州瓷一起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