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开礼,1935年8月出生于星甸镇,回族,星甸中学退休老师。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进行任教,并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一直以来,他兢兢业业、堪称师表,四十年教书生涯,足迹几乎遍布于星甸地区的中、小学,可谓桃李满园。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艰苦年代坚持学

“文革”期间,阿开礼被下放到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这段时间日子虽然艰苦,但他始终坚持学习,抓住空余时间认真阅读各类长篇名著、唐诗宋词,时常废寝忘食。

“文革”后期,阿开礼恢复工作,重新走上教学岗位。那时学校未设专门写字课程,他就以身示范带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如今学有所成者不乏其人。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开礼书法作品《灵飞经》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百寿图》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对 联

退休闲情不忘学

1995年,阿开礼从星甸中学退休后,便一门心思寄情书画艺术,并以诗歌、短篇写作的形式,将家乡过往的风俗人情、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诉诸笔端。多年来,他在《江浦文艺》、《老山》、《江城诗稿》等刊物投稿数件,系列作品”星甸风物札记“经刊登后引起区档案局关注并收藏存档。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开礼的代表作

养性斋

目前,阿开礼和老伴蒋老师仍居住在星甸中学后方的简易平房内,儿女多次安排二老进城入住均被拒绝。他觉得,房子虽简陋但舒适安逸,适合修身养性,故取名为“养性斋”。每天晨练回来,阿开礼就在养性斋中练习书法数小时,下午静心看书阅报,了解时事热点,忽生感想便提笔写作。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写作心得

提到写作,阿开礼强调“灵感”和“构思”的重要性,日常也注重积累,碰到好词美句当即记录下来。他时常喜欢闭上眼将所闻所见放心里默一遍,把路子打好后,说写就写,写完后再多次修改定稿。诗歌创作方面,要有实景支撑,更需发散想象力,所谓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诗歌辑录》节选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念旧情怀

交流过程中,一盏绿色台灯吸引了小编眼球。问到由来,阿开礼笑着说,台灯因为时间长内部线路老化破损但一直舍不得扔,于是便将一支带有插头的灯泡裹在旧灯架上,继续照明使用。随后又补充道,与其称自己节俭不如说是念旧,过去的一些物件还保存完好,有四五十年代的横罗短袖衫,也有六十年代的印章、砚台以及子女上学时用的罩子灯等。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改装后的台灯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罩子灯(煤油灯)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印章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砚台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蒋老师小学时代用过的算盘,

那时候16两为1斤。

家风醇厚

对于每件老物件,阿开礼都用盒子或者塑料袋包装好摆放在橱柜中。说起算盘,两位老人相觑一笑,原来这是蒋老师上小学时用的,称得上他们多年来相伴相行的见证品。蒋老师说:“我俩是1960年结婚的,不知不觉都快有60年了,现在儿女事业稳定,家庭和睦,我们也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平时阿老师忙活他的,我做做家务,到点喊他吃饭,日子过得舒坦就行了”。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开礼和蒋老师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神通”。不管生活处于苦难或是安逸,阿开礼始终坚持以书为伴、以写为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时时感染着周边的每一位亲朋学子。

感谢星甸成教中心倪世清老师供稿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