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宫廷高人指点:生意从败落一举成10大名鸡之首,乾隆连赞3绝


遇宫廷高人指点:生意从败落一举成10大名鸡之首,乾隆连赞3绝

河南的安阳,既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还是文化旅游之城,琳琅满目的美食自不在话下。

比如,安阳的风味美食小吃:粉菜、皮渣、粉浆饭、血糕等地方特色,这些馋人嘴眼的美食里,更有一种誉满全国的“烧鸡”。

道口,位于豫北平原——滑县。道口烧鸡最早创始于清顺治年间。

史料记载,爱巡游天下的乾隆皇帝南下时,途经道口,稍作停泊,忽然被飘来的阵阵异香吸引。

乾隆询问是何香味?地方官员告知,是当地的道口烧鸡随风飘过来的袅袅香气。

看到乾隆对美食感兴趣,地方官员当即呈上道口烧鸡,供皇帝品尝。

遇宫廷高人指点:生意从败落一举成10大名鸡之首,乾隆连赞3绝

“ 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品尝过道口烧鸡后,乾隆皇帝心中欢喜,发出:型、色、味三绝,为天下佳馔的感叹。

从此以后,道口“义兴张”烧鸡声名雀起,成为宫廷的贡品,年年送往朝廷。

“源易缘”注意到,350多年前,道口烧鸡创始之初,由于制作技艺不佳,一直没有形成品牌特色,生意特别萧条。

乾隆52年(公元1787年),面对不景气的烧鸡生意。当时道口烧鸡传人张炳接手烧鸡铺。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张炳做了一个大胆决定。

为了拓展生意和提升品牌知名度,他先是进行技术改进,然而仍不得法,收效很小。

面对此情此景,整天愁眉不展的张炳,一天在街上散步,偶遇曾在清宫御膳房做过厨师的朋友刘义。

遇宫廷高人指点:生意从败落一举成10大名鸡之首,乾隆连赞3绝

据《浚县志》及《滑县志》记载:刘义在闲谈中得知张炳的烧鸡生意陷入困境后,对张炳很是同情,加上他念及故交知己,决心将自己在御膳房制作烧鸡的秘诀教给张炳。

刘义说:只要你能做出上等的烧鸡,何愁没有销路?

一语点醒梦中人!

张炳如获至宝,如梦初醒。他按照刘义的秘诀依法烹制,做出的烧鸡果然与众不同,独具风味特色。

自此道口烧鸡走向辉煌闻名之路。

兴旺发达后的张炳,没有忘记刘义对他的解惑授技之恩情,遂将烧鸡铺取名“义兴张”。

这个名字里,既有“义友济兴”之意,又有“义兴助张”之义,从而铭记刘义帮助张炳和道口烧鸡铺就的兴旺之路。

遇宫廷高人指点:生意从败落一举成10大名鸡之首,乾隆连赞3绝

这个脍炙人口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义兴张”道口烧鸡制作秘诀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50年之久。

“源易缘”查阅资料发现,乾隆口中的“型、色、味三绝”,指将鸡的形状进行变形和插撑处理,使鸡体成为“元宝”状,给人富贵的感觉,为“型绝”;

遇宫廷高人指点:生意从败落一举成10大名鸡之首,乾隆连赞3绝

鸡体上再涂蜂蜜,烹炸着色,其色呈嫩黄鲜艳,人观后赏心悦目,谓之“色绝”;而一句“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等八料,使得烧鸡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堪称“味绝”。

商人多重利,而“义兴张”的成功之道,告诉我们“心怀感恩,义字当先”更重要。

目前,“义兴张”的烧鸡已获有“中华老字号”、“中州名馐”、“中国公认名牌”等国字号美誉。《人民日报》更是刊文称其为“中国十大名鸡”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