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昨天去广州某装修材料城买点东西,顺便和热情的潮州老板聊天,我问生意如何。他说,一年不如一年,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精装修的房子越来越多,所以,以个人采购方式来光顾的就越来越少。第二,房价太高,基本把很多家庭掏空了,人们在装修上被迫“降维”,能花50万的只花20万,能花20万的基本就10万搞定。

这里面其实说明了两个问题:

首先,开发商在开发链条下游的话事权越来越大,直接就把装修材料这一块市场的蛋糕切走了一大块。它们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精装修,当然就把装修材料城各位小老板的生意抢走了许多。继续下去的话,这一块的就业以及营收会继续下降。装修材料市场会持续集中,实现部分垄断和局部寡头化。最终的结局就是小老板们只能在利润微薄的边边角角里讨口饭吃。

其次,高房价掏空“六个荷包”之后,不止是留给装修的费用空间大幅下滑,而且也全面压缩了所有的消费领域。拼多多为什么能上市?3.4亿用户都是实实在在地用行动来寻求个人生活费用的最大效率,即使是假货,也要凑活着买,凑活着用,因为大家真的没钱了。

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P2P不断出事,引发恐慌

宏观层面,诸多行业陷入了持续下滑的趋势之中,生意不好做是普遍状态,大老板小老板都比较恐慌。

几个月之前,安徽六安的金安裕安两区及其所辖乡镇曾出现教师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的状况;

7月25日,《中国经营报》爆出黑龙江多地出现了养老金延缓发放的情况;

P2P不断爆雷,不断有家庭、个人“中招”;

2018年上半年,天津、重庆、苏州经济总量位于9000亿级别,三城GDP增速均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跌,其中天津由2017年上半年的6.9%跌至2018年同期的3.4%。重庆由10.5%跌至6.5%,苏州跌幅相对较小;

股市持续下跌,且创造出近年来的阶段性最大跌幅水平,股市的深层次问题再度变得尖锐起来;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显示,今年1-5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2.6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7%,其中出口1.57万亿元,下降2.8% ;

在制造业最为发达的珠三角瓦楞纸板行业,今年上半年普遍开工率仅在五成左右。新增的24条瓦楞纸板生产线,因为没有订单消化,大部分开机后就面临停机。纸板厂老板尚沉浸在去年的辉煌灿烂之中,蓦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在一片汪洋之中;

在多数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房价高居不下,然而厦门已经有房价大跌的情况出现。三四五线城市的人们还沉浸在房价上涨的喜悦中,碧桂园宣布暂停这些城市的全覆盖战略;

2018年已到8月,内地消费已经拉响警报。5月,内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不仅远远低于预期,而且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社消增速创下15年新低,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正在严重萎缩。

危机已来,只是这一次没有房地产来加持了!

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房地产的变化最为引人关注

房地产完成了多次在经济面临困境时的“夜壶”使命,带着被咒骂的“高处不胜寒”的心态蜷缩在一旁,静静等待一道又一道的“调控”炸弹的落地,从限购到限售,每一个力挺房价的专家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当年薪千万的任泽平在讨论“应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时,网民点出他的身份“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又是一顿狂骂。

房地产成了中国最招骂的行业,除了少数如万科这样的企业,多数房地产企业都不受媒体的待见,收广告费和保护费的时候除外。

碧桂园先有“喝鸡血”激励销售人员,后有给记者送香奈儿送大红包遭全民嘲讽;

恒大许家印的爱马仕皮带以及《恒大报》标题“许家印主席考察江苏会见省委书记省长”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后者已经被公关大面积删除,但依然成为笑柄 ……

十几年来,土地财政把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紧紧捆绑在一起,但是时过境迁,当房地产市场的高歌猛进已经在实质上把包括华为这样的企业从深圳挤到东莞时,至少一线城市的主政者已经意识到:原来此前被视为蜜糖的房地产,如今已经变成了砒霜。

深圳这样的城市已经不需要房地产来支撑财政和税收,必然会对7月大会的精神心领神会,也有胆气对房地产下狠手:

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深圳调控房地产不手软

7月31日,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规土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显示,针对企业购房、离婚炒房、利用商务公寓炒房等投机乱象,深圳市将执行企业限购、商务公寓和个人限售、离婚买房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措施。

8月3日,深圳正式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这意味着深圳版“房改”方案正式落地。

根据方案,在未来新增住房中,商品住房比例将仅占40%,而保障性住房将占60%。

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将达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三类保障性住房总量将不少于100万套。

人才住房:价格为市场价的60%左右,面积小于90平,可租可售。

安居型商品房:价格为市场价的50%左右,面积小于70平,重点面向符合财产收入限额标准的本市户籍居民,可租可售、以售为主。

公租房:租金为市场价的30%左右,特困及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最低可降至10%。重点面向符合条件的户籍中低收入居民、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业职工等群体供应,面积30-60平为主。

一句话,深圳希望“房住不炒”,希望留住更多优秀企业,希望企业不要把员工和消费力外迁。更不希望因为房价而被兄弟城市抄了老底,甚至损害产业生态。

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影响了诸多企业

房地产行业在某些城市已经成了麻烦不断的产业,主政者除了不愿意和开发商共同吃饭、出席活动,也在时刻衡量房价上涨对其他支柱产业带来的伤害,房地产行业协会以往的高调正在被改变,决策受到特殊利益关联者的影响越来越小。

现在,只有无能的地方主政者才会冒着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经济发展的风险)继续默许房地产的大跃进和房价的上涨,稍微有点头脑的主政者都不敢公开力挺房价和房地产。

既然定了“房住不炒”的大方针,即使面对经济数据的波动,其实,决策者也不太可能如以前一样通过放水房地产来拉动经济:

其一是边际效应递减,该被掏空的荷包已经差不多掏空了,即使放水,多数人也无力跟进,这和抗生素打多了是一个道理。

其二是会有人趁机套现出逃,这将带来极大的房价起伏和社会波动。经过了中兴事件,伴随着贸易战的深入,加之胡鞍钢等“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所谓学者的被鄙视,越来越多人看清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技术、专利现状,通过拉抬房地产实现的经济增长既然不可持续,那么,有机会将房产变现那就一定要变现。

领导对此心知肚明,所以采取了“限售”(冻楼)政策,意思很明显:你赢了钱,想跑,门都没有,必须留下来共克时艰。

喔,你想出国投资,你想学王健林和海航,你看看他们咋样了,自己心里要有点数。

这是一场迟来的危机,但是几经延缓,还是来了,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但愿能够转危为安,哪怕耗时长一些。

房地产接下里能贡献的就是房地产税,收是确凿无疑的,关键是税率和是否有免征套数和面积。多少地方政府卖不动地,都在等着这一把米下锅呢?而且这一把米是长期可持续的米,至于学者和任志强反对,然并卵,一切都要听领导的。

这一轮危机终会过去,只是代价可能会有点大。

一切归复平静之后,城市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阶层的分化会更加严重,阶层的固化会同步加深。从此,某些阶层的孩子和另外一些阶层的孩子没有多少机会在同一所大学校园里相聚,前者的圈子属于拼多多,属于五环外,后者的圈子则在讨论马斯克的创业经历以及哈佛的游学。

危机已来,这一次没有房地产加持

社会阶层分化将会加剧

父母的天花板,城市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是天命,既然是天命就不可违。

国有企业的好日子彻底结束,房地产富豪逐渐退出各种炫富排行版,科技精英开始拥有更大话语权,体制内人才继续流失,社会老龄化加剧,人们的心态趋于平稳……这是相对而言比较好的结局。

至于另外一条道路,想想就不寒而栗,就不讨论了,主要担心封号哈。

公元2018年,危机爆发元年,是起点也是终点,是为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