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历经无数台风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誉为“抗震阁”的广西古建筑

数百年来,它历经无数台风地震不倒,傲然屹立在中国北部湾畔。这便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被誉为“抗震阁”的合浦大士阁。

大士阁又名四排楼,位于北海合浦县山口镇永安村内,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道光六年(1826年)、1959年、1984年和1992年先后重修。

它历经无数台风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誉为“抗震阁”的广西古建筑

大士阁全貌

全阁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阁,上下两层,两阁相连,中无天井分隔,浑然一体。底层建筑面积为167.5平方米,二层建筑面积为8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48.5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6间。

上层阁楼式设有神龛供奉观音,下层无围栏敞开式,整个建筑布局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全阁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大木构架,大木构件全部用南方铁木,主要承重结构为36根圆柱,柱基为雕刻宝莲花的石垫,其中1根立柱柱脚悬空,是全阁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各柱间有72条牵梁,屋檐有三级挑梁,每级均有木垫子承托,木垫子总数为108个,亭内各梁间也有木垫子作支撑,梁柱纵横交错,全用榫卯或穿枋连结,不用一钉一铁,站在楼下仰望,木条上下左右穿插,令人眼花缭乱。

它历经无数台风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誉为“抗震阁”的广西古建筑

大士阁木圆柱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主要承重结构的36根木圆柱,围成长方形,柱脚不入土,支承在宝莲花石垫上,石垫只入土10到15厘米,石垫下没有任何基础。据志书记载,永安古城滨临北部湾海边,数百年来,这里经历多次地震,强台风更是难以计数,附近几里内房屋均已倒塌,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这种以柔克刚的营造法式,确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建筑学上有很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阁内落地的柱子微向内倾,形成侧脚。柱身为梭柱造,每柱以柱高的三分之一制上下收杀,接近宋代《营造法式》梭柱造收杀规定。建筑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遗风,雕楼画栏,美轮美奂,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屋脊、飞檐和封檐板均雕塑或绘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等,极壮观艳丽。

它历经无数台风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誉为“抗震阁”的广西古建筑

大士阁雕刻

大士阁最初建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供奉观音,而是为抗击倭寇侵扰而建。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明王朝廷为防御倭寇,便在永安城建“千户守御所”,并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阁以便于防守了望,阁上又供奉了观音大士,于是一阁两用也成为合浦大士阁的一大特色。

有诗为赞:“阁称大士誉浮屠,艺术精湛与世殊。结构壮观联卯榫,雅雕肖妙入丹图;梁龙柱凤画如栩,壁草檐花宛若苏。明代风情遗艳丽,良工斧藻意斯乎?”

在合浦还有一座与大士阁同时期的古建筑——文昌塔。

文昌塔位于合浦县城南约3公里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塔为八角形,高约36米,塔座8.1米,内径2.6米。为7层叠涩密檐砖塔,其造型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塔顶为一红胡芦。

它历经无数台风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誉为“抗震阁”的广西古建筑

美丽的文昌阁

每层叠涩出檐上置平座,开着东西通风门,即坤门与凤门,其余是作装饰之用的假门,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文昌塔巍然独峙案山之上,地处高阜,南襟禁山,西倚望洲岭,东北临府城。登塔眺望,北海远景尽收眼底。

文昌塔之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义。合浦文昌塔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及建筑力学都有较大的价值。

相传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在于弥补当地文峰之不足,从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据说凡是有文昌塔的地方,都出过很多文人墨客。合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人才辈出,地杰人灵的地方。

如今,文昌塔及其闪烁的光华,已经融入到了当地人的平常生活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