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位媒體人捐獻「生命種子」 挽救3歲白血病女孩生命

重庆首位媒体人捐献“生命种子” 挽救3岁白血病女孩生命

重庆首位媒体人捐献“生命种子” 挽救3岁白血病女孩生命

張曦教授、中華骨髓庫重慶分庫副主任黃剛議在採集現場看望小幸

8月22日上午,經過近4個小時的採集,25歲的志願者幸小鴻(化名)在新橋醫院成功捐獻了105毫升造血幹細胞,這份“生命種子”將為一名3歲的小孩子送去生命的希望。據瞭解,幸小鴻是重慶市造血幹細胞捐獻的首位媒體人,也是重慶第79例捐獻者。

幸小鴻,在重慶,25歲,一名華龍網集團員工;另一個她,在深圳,3歲,一個患白血病的孩子。

彼此相距千里,從未通過電話,甚至連對方的信息都不知情。105毫升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讓素未謀面的她們之間有了關乎生命的“連接”。

一次“無心插柳” 生命接力緣起2013年

2013年,當時正在讀大二的幸小鴻,本是陪同朋友去捐獻造血幹細胞血樣,在朋友的影響下,她也現場採集了8毫升血樣做HLA分型檢測,隨即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就這樣,5年一晃過去了。

今年6月的一天,因為換了電話,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通過郵件聯繫上她,其與一名在深圳接受治療的3歲孩子配型成功,對方患白血病,家人都盼著奇蹟出現。

瞭解到這一情況的幸小鴻立即給紅十字會打去電話。剛一接通,她便迫不及待地說:“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我願意捐獻。”

“當時‘無心插柳’,現在可以挽救別人的生命,我非常樂意。”幸小鴻說,“配型成功的幾率如此之小,居然讓我碰上了,這是幸運的事,也是一場特殊的緣分。”

一個生命承諾 父母從反對到支持

“通過高分辨檢測和全面體檢後,才把這個消息告訴父母。”幸小鴻說,在父母的眼裡,捐造血幹細胞就是抽骨髓,所以得知她這個決定後,他們一開始都特別反對。

為了說服父母,幸小鴻一方面開始查詢學習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知識和流程,每天在微信上給父母發科普文章和相關報道,告訴他們現在醫療技術進步了,捐獻流程也變簡單,很安全。

另一方面,她也充分與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我已經答應了別人,給了別人希望,這時候再說不捐,等於間接奪走了他人的生命,這樣我會心不安。”

幸小鴻對父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一份沉甸責任 為捐獻順利她變得很“惜命”

對於捐獻,幸小鴻一直很堅定。她一直強調能夠幫助到一個生命的延續,沒有什麼好猶豫的,這本來就是一件特別平常的事情。

接到初配成功通知兩週後,因為對方的情況比較緊急,原本一般流程是先做完高分辨匹配血樣抽取再做全面體檢,為了爭取時間,幸小鴻當即同意了將這兩個項目同時進行的要求。

8月18日,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幸小鴻前往新橋醫院做捐獻前的準備工作。從18日開始,連續5天,她每天要打一針動員劑,增加造血幹細胞數量,讓大量造血幹細胞從骨髓轉移到血液中。

整個準備過程非常順利。她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派不上用場,她說:“現在小患者已經進到層流病房,只等著我的造血幹細胞,我不能有一點問題,不然一個小生命就遠去了,心裡面難免有些緊張。”

“從知道要捐獻的那天起,突然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幸小鴻介紹,為了讓自己身體有一個好的狀態,確保捐獻能順利進行,自己變得非常“惜命”,總是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不要受傷,不要感冒……

一袋“愛心種子” 呼籲更多人瞭解並參與捐獻

22日上午,在造血幹細胞採集室,幸小鴻平躺在床上,左右手臂分別連接著輸液管,輸液管另一端與血細胞分離機相連,分離機提取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其餘血液輸送回她的身體。

採集過程中,幸小鴻多次告訴記者,人們對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排斥其實是因為對它的不瞭解,以及對過程和將來的恐懼。所以她希望可以向更多的人科普相關知識,呼籲大家加入到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隊伍中來。

歷時4個小時的採集,幸小鴻完成捐獻工作,成功提取了105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當天下午,在重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護送下,這袋“生命種子”被順利送到患者醫院,並輸入白血病患者體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